• 首页>资讯 > 新闻
  • “研学”+“旅行”该如何有效融合?

    近年来,研学旅行市场火热、社会广泛关注,受到多方力量青睐。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学旅行研究所2018年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4000多所学校、3.3万名家长开展随机抽样调查显示,全国研学旅行学校参与率平均为38%,其中上海最高,达到了66%。然而,如何避免低效旅行,实现高效研学?制度建设和保障机制如何完善?“研学”“旅行”如何有效融合?这些话题成为教育、文化旅游等业界关注的重点。

    一、研学旅行并非“说走就走的旅行”

    青少年研学旅行该如何界定?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学旅行研究所所长王晓燕表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二、教育属性应摆在研学旅行的首位

    “研学旅行是实践育人的一种形式。当前,一些条件没有跟上政策的理念。”王晓燕表示,研学旅行推进过程中,课程表层化、同质化以及目标不明确等问题突出,价值引导作用不够。她举例说,许多机构带青少年参观博物馆,没有详细的学习流程,也没有学习和活动教室,孩子们转一圈就出来了,效果大打折扣。

    中国旅游研究院战略所所长吴普高度肯定研学旅行的重要价值。“研学旅行是一种创新性的、高级形态的教育活动。孩子们去农场,不是为了吃里面的新鲜蔬菜,而是获得相应的体验和知识。”吴普说,研学旅行区别于夏令营、冬令营、春秋游和教育实习等,不是在旅游目的地上一堂学生集体课,要避免研学、旅行“两张皮”现象,突破“游大于学”“重游轻学”“有游无学”难题。

    三、研学旅行机制需多部门通力完善

    2017至2018年,全国遴选了621家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在组织管理、课程开发、专业指导和评价方面,持续进行追踪研究。“基地、营地服务管理的标准是什么,发改、物价等部门没有明确的研学旅行收费标准,具备什么素质和能力的人可以从事导师工作,都缺乏可供参考的依据。”王晓燕说。目前,带队人员主要是中小学教师和导游,要加强人员培训培养,提升专业性。

    对于研学旅行未来的发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创新司行业和地方管理处处长宋国建表示,标准化是管理实践的核心活动,对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合理的标准体系规划,系统布局体现行业特点和需求,要建立研学旅行要素的基本要求、等级评价和认证机制,保证标准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国际化。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