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李翱

    一、唐朝太守李翱 最终怎么样了

    李翱性格耿直,议论无所避忌。

    权贵虽“重其学”,而“恶其激讦”,因此,“仕不得显官”。谏议大夫李景俭一度“举翱自代”,后因李景俭贬黜,李翱降任朗州刺史。

    后李景俭复职,才被召为礼部郎中。重振朝纲的抱负无法实现,他郁愤无处发泄,便去见宰相李逢吉,当面指责他的过失,并提出自己告病回乡。

    李逢吉并末计 李翱到庐州后,正值旱灾严重,逃亡人数达万人,官史们大量抢购田屋,以获取暴利。倾家荡产的人家,仍要照旧交纳赋税。

    李翱下令“以田占租”,不得隐瞒。收缴大户豪门万余缗,使贫苦百姓得以安生。

    文宗大和初年,李翱入朝担任谏议大夫、知制诰。三年(829),改中书舍人。

    不久,又出任郑州刺史。后改任桂州刺史、御史中丞、桂管都防御使、谭州刺史、湖南观察史等职。

    大和八年(834),被征召为刑部侍郎,后转为户部侍郎,检校户郡尚书、襄州刺史、充山南东道节度使。武宗会昌元年(841)卒。

    谥为文,世称李文公。李翱是韩愈的学生,所以他的文学思想受韩愈的影响很深。

    他积极协助韩愈推行古文运动。主张文章要义、理、文三者并重,“文以载道”是他文学主体的核心。

    他的文章素与韩愈齐名。著有《李文公集》104篇。

    较李翱的言行,还上奏让李翱担任庐州刺史。

    二、李翱上言的目的是什么

    韩愈、李翱生活之年代,佛教有了相当规模之发展,寺庙经济与中央财政经济矛盾进一步激发.为了维护政权之稳固,韩愈以儒家之道统理论为武器来进行斗争.

    与韩愈相比,李翱在对待佛教问题上显得比较理性.他没有那种试图彻底铲除佛教教团的过激言论,但其基本立场无疑与佛教是不同的.李翱在承认人有先天的"善性"前提下,试图恢复儒家原有的人格理想典型来对抗佛教的人性典型.从这个角度看,李翱是以正面的理论建设试图达到攻守兼备的目的,故而其作用比之韩愈要大.

    三、如何理解李翱的“复性说”

    李翱认为,人如果要成为圣人,就必须回归到自己的本来状态,而回归到本来状态的基本途径就是“复性”。

    所谓“复性”,就是恢复本性、善性,成为圣人。性是本来就有的,所以复性只是本性的再发现,而不是本性的新发生。

    李翱的复性说虽然以孟子以来的儒家心性理论为基础,但同时也受到了佛教心性学说的影响。李翱复性说的出现,标志着儒家学说已经开始自觉地从理论思维模式的深层方面吸收利用佛教思想的养分来充实自己。

    宋代的儒家学者便沿着这一路径,广泛利用佛、道二教的理论思维模式解释儒家学说的各种问题,终于使寂迷了几百年的儒家学说重新振兴了起来。

    四、谁能帮我解释李翱的问道诗是什么意思

    练得身形似鹤形,

    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

    云在青天水在瓶。

    这首诗是唐朝太守李翱的作品。

    李翱听说药山禅师是大名鼎鼎的高僧,很想一见他的庐山真面,就到处打听,跋山涉水寻访,终于在一个山头的松树下,找到了正在参禅打坐的药山禅师。李翱十分恭敬地请求开示,药山禅师却毫不理睬。

    那李翱身为太守,一向高傲,何曾受过此等冷落,终于忍不住讥讽地说:“真是闻名不如见面!”说罢,正要愤然离去。

    药山禅师忽然开口讲道:“你何必贵耳贱目?”

    为什么你只相信耳朵,却不相信眼睛呢?

    李翱听后,心中略有所动,就接口问道:“什么是戒定慧呢?”

    “我这里没有这些闲杂事物!”

    “要如何才能修行?”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只见药山禅师一手指天,一手指着身旁瓶子里的水,闭起眼睛,再也不肯开口了。

    李翱因此而悟道:山海并不是真的山海。立于山上比山高,潜入海中比海深。此偈无非是说,当求自身灵命的长进,不可拘泥于世人的评说。山,就是常人无法理解的心灵高度,海,就是常人无法触及的智慧之海。不能舍弃最后根本的执着,终究还是无法找到真正的自己。遂得此诗!(文字摘自网络)

    五、简述李翱的复性思想

    练身形似鹤形

    千株松两函经

    我问道余说

    云青水瓶

    首诗唐朝太守李翱作品

    李翱听说药山禅师名鼎鼎高僧想见庐山真面处打听跋山涉水寻访终于山松树找参禅打坐药山禅师李翱十恭敬请求示药山禅师却毫理睬李翱身太守向高傲何曾受等冷落终于忍住讥讽说:真闻名见面说罢要愤离药山禅师忽口讲道:何必贵耳贱目相信耳朵却相信眼睛呢

    李翱听略所接口问道:戒定慧呢

    我没些闲杂事物

    要何才能修行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见药山禅师手指手指着身旁瓶水闭起眼睛再肯口

    李翱悟道:山海并真山海立于山比山高潜入海比海深偈非说求自身灵命进拘泥于世评说山理解灵高度海触及智慧海能舍弃根本执着终究找真自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