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巴菲特投资

    巴菲特投资

    巴菲特的投资秘诀不需增加投资的私人公司如何理解

    巴菲特买入的第一家公司是伯克希尔纺织厂,他从中学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经验:最好的公司就是不需增加投资的公司。

    他发现,很多企业表面上看是在赚钱,但所赚到的钱都投入到公司里增添的设 备器材上了。等到竞争力减弱时,多年累积的赢利都要泡汤。

    即使竞争力能够永 远保持,它的投资报^举也不会使投资者们大大致富。因为,这些公司的赢利虽然 每年都在增加,但这种增加是由于资金的增加而促成的,就像银行里定期存款的利息。

    我们不将利息拿出来,那我们的赢利每年都在增加。真正能够使投资者们大大致富的,是那些能够不停地增加企业赢利,却不需要增加投资的公司。

    伯克希尔早期所买入的私人公司都是这类公司,包括报馆、家具 店、糖店等。

    巴菲特投资方法和投资理念是什么

    看看这个希望对你有帮助:) 沃伦·巴菲特是全球最伟大和最富有的证券投资家。

    他于1956年以100美元开始了其投资合伙人的生涯,经过数十年的经营,成为全球巨富之一。美国《福布斯》杂志2001年世界富豪排行榜,“股神”巴菲特以超越比尔·盖茨的个人资产,成为美国新首富,今年仍以其323亿美元的净资产位居第二。

    他掌管的柏克夏哈萨威公司投资业绩位居同行之冠。 巴菲特在证券投资领域可谓从白手起家到富可敌国。

    证券行业是一个比较容易让人失去理性的世界,而巴菲特却在这个容易失去理性的世界中始终保持了清醒,并且赢得了非凡的胜利。 过去几十年间,投资者游戏般地周旋于各种不同的投资方案之中。

    程序交易、杠杆收购、垃圾债券、衍生证券和指数期货等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的新玩意已经毫不奇怪吓坏了许多投资者。基金管理人之间的差别已经消失;基础调研的苦差事已让位给计算机旋风般的高速处理;黑匣子代替了与公司管理员的见面和调查;自动操作淘汰了直觉经验。

    今天,一般投资者的美梦已破灭,他们对现在的金融市场倍感陌生。诚然,有相当一部分的投资者采用小额资本化、大额资本化、增长、价值、推动力和产业周而复始的轮回等投资策略中获得了可现的投资回报。

    但在其他情况下,这些方法又使其追随者在“平庸”时期陷入困境。 但巴菲特是一个例外,他没有在这一时期受到损失。

    他的投资战绩一直遥遥领先。当投资者和现察家在各种古怪的投资方式上花费大量精力时,巴菲特却已悄悄地积聚了几百亿美元的财富。

    我们知道长期以来,巴菲特的投资方法一直被证明是成功的。巴菲特的理论并没有超出普通人的理解力。

    “我的投资方法并不高深,我所做的一般人也能做到。”诚如巴菲特所说,他的公司里既无庞大的证券研究部门,也没有顶着博士头衔的金融分析专家。

    他公司的所在地,在奥玛哈审地处偏荒的中西部平原,金融业一向不发达,与号称世界金融中心的纽约华尔街有着天壤之别。 巴菲特就在一幢普通写字楼里租下两个房间作为公司的办公室,除了一名秘书和一名研究助手以外,连基金经理们常用的股票行情机都没有,只有一些他经常阅读的《标准·普尔股票指南》以及他所收集的各种公司年报。

    在这简陋的办公室里,几十年如一日,巴菲特不为华尔街的喧闹所侵扰,更不理会道·琼斯指数的起伏变化,潜心钻研各种投资机会。 巴菲特进行投资时,他只注意公司本身。

    而大部分投资者却只盯着股票价格。这些投资者用了太多的时间、精力来观望、预期和预测股票未来股票价格变化,而几乎没有花时间去理解他们拥有部分所有权的公司。

    这种理解可能是非常初级的,但却正是巴菲特与众不同的根本所在。 他具备拥有和管理许多不同类型公司的经验。

    因此,当他在普通股上投资时,这些经验使他的行动区别于其他所有的专业投资人。 作为一名职业投资家,巴菲特既讲原则,又不乏灵活性,同时具有耐心、勇气和信心,决策果断。

    他总是寻找风险已被消除或最小化的投资。 他非常了解概率,善于捕捉机会。

    他能够迅速而准确地决定一家公司或一个复杂问题的关键所在。他可以在两分钟之内决定放弃投资,也能在几天后大举买进。

    他总是有备而来,满载而归。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和企业家看待公司的角度应该是一致的。

    因为从本质上说,他们在追逐同样的东西。 企业家想拥有整个公司,投资者想买入公司的一部分。

    如果问一个企业家,当他收购一个公司时他会考虑些什么?最可能的答案通常是“这个公司能创造多少价值”。为了获利,企业家和投资者都应该关心同样的指标。

    如果适应巴菲特的投资战略仅仅需要视角变换,那么更多的投资者有可能成为其支持者。 不幸的是,应用已菲特的方法不仅仅是视角的变换,还需要对投资决策的评价和描述方式。

    传统的投资评价标准是价格变化:股票买入价和市场价之间的差价。长远来看,股票价格应该追随公司价值的变化。

    但在短期内价格会在公司价值上下大幅度来回波动。这种波动不是由公司发展情况决定的。

    现在的问题在于,大部分投资者用短期价格变化来衡量他们的投资方法的成败。然而这些短期变化经常与公司的经济价值变化毫无关系,而是与预测其他投资者行为密切相关。

    另外,客户要求职业投资者每季报告投资情况。在等待他们的资产按某种预想的比率增值的过程中,客户经常失去耐性。

    如果他们的财产没有在短期内升值,客户会失望并怀疑专业投资人的能力。而巴菲特认为用短期股价变动来评价公司咸败是愚蠢的。

    他在选择一家企业进行投资时,他会考虑该企业的内在价值如何?能否以低于其价值的价格购入?企业的业务是否简单易懂?经营历史是否稳定以及是否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企业的管理层是否理性等等。 。

    巴菲特的投资秘诀投资私人企业作何解释

    巴菲特投资的第一选择是寻找那些优秀且庞大的私人企业,等到老板想要卖出时,便全盘买下,不过管理人必须继续留任,因为伯克希尔不会插入新人去管理。

    但是这种优秀的私人公司毕竟很少见,巴菲特也转向股市里寻找同样优秀的挂牌 公司。他深信,好的东西,是越多越好。

    巴菲特发现在股市里收购整家企业时,这些企业通常会由于多个收购者的竞争而被炒高价格,即使买到了也不合算。他发现如等到“股市把股票交给你手 里”,才是投资的最佳时机。

    巴菲特从自己的投资经验中发现,他在股市里可以静悄悄地以小股东的身份购得平常收购价的半价股票。伯克希尔是不会换新人来管理收购的公司,他之所 以买入是看中了这些优秀的管理人。

    巴菲特投资理念

    一、赚钱而不是赔钱 这是巴菲特经常被引用的一句话:“投资的第一条准则是不要赔钱;第二条准则是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因为如果投资一美元,赔了50美分,手上只剩一半的钱,除非有百分之百的收益,否则很难回到起点。 巴菲特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在1965年到2006年间,历经3个熊市,而他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只有一年(2001年)出现亏损。

    二、别被收益蒙骗 巴菲特更喜欢用股本收益率来衡量企业的盈利状况。股本收益率是用公司净收入除以股东的股本,它衡量的是公司利润占股东资本的百分比,能够更有效地反映公司的盈利增长状况。 根据他的价值投资原则,公司的股本收益率应该不低于15%。在巴菲特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中,可口可乐的股本收益率超过30%,美国运通公司达到37%。

    三、要看未来 人们把巴菲特称为"奥马哈的先知",因为他总是有意识地去辨别公司是否有好的发展前途,能不能在今后25年里继续保持成功。巴菲特常说,要透过窗户向前看,不能看后视镜。 预测公司未来发展的一个办法,是计算公司未来的预期现金收入在今天值多少钱。这是巴菲特评估公司内在价值的办法。然后他会寻找那些严重偏离这一价值、低价出售的公司。 四、坚持投资能对竞争者构成巨大"屏障"的公司 预测未来必定会有风险,因此巴菲特偏爱那些能对竞争者构成巨大"经济屏障"的公司。这不一定意味着他所投资的公司一定独占某种产品或某个市场。例如,可口可乐公司从来就不缺竞争对手。但巴菲特总是寻找那些具有长期竞争优势、使他对公司价值的预测更安全的公司。 20世纪90年代末,巴菲特不愿投资科技股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看不出哪个公司具有足够的长期竞争优势。

    五、要赌就赌大的 绝大多数价值投资者天性保守。但巴菲特不是。他投资股市的620亿美元集中在45只股票上。他的投资战略甚至比这个数字更激进。在他的投资组合中,前10只股票占了投资总量的90%。晨星公司的高级股票分析师贾斯廷富勒说:"这符合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不要犹豫不定,为什么不把钱投资到你最看好的投资对象上呢?"

    六、要有耐心等待 如果你在股市里换手,那么可能错失良机。巴菲特的原则是:不要频频换手,直到有好的投资对象才出手。 巴菲特常引用传奇棒球击球手特德威廉斯的话:"要做一个好的击球手,你必须有好球可打。"如果没有好的投资对象,那么他宁可持有现金。据晨星公司统计,现金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投资配比中占18%以上,而大多数基金公司只有4%的现金。

    巴菲特投资之道很简单 为什么我们却很难做到

    牛市过于高估卖出,可能短期少赚,却避免了长期大亏的风险。

    熊市过于低估买入,可能短期套牢,但是长期却会大赚 ] 巴菲特多次说过,投资其实很简单: “投资其实很简单——买进一只好股票,不要轻易抛出,你只要等着股价上涨就好啦!行情下跌时不要过于恐慌,股市大涨时过于贪婪,就已赚到相当高的回报。” “投资股票很简单。

    你所需要做的,就是以低于其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一家大企业的股票,同时确信这家企业拥有最正直和最能干的管理层。然后,你永远持有这些股票就可以了。”

    我研究了十四年巴菲特,在央视讲过10期《学习巴菲特》节目,写了8本关于巴菲特的书,在全国各地多次演讲传播巴菲特,可是我却发现:尽管巴菲特投资业绩极为成功,投资策略很简单,易懂易学又易做,可是只有很少的人真正学巴菲特、真正做巴菲特。 实话实说,我本人学了这么多年巴菲特,很多方面也做不到,如同一个天天读“圣经”讲“圣经”的牧师一样长叹:我做不到上帝所说的万分之一!如同一个天天读圣贤书讲圣贤书的儒生一样长叹:我做到圣人所说的万分之一。

    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却就是做不到呢?就像我们下了决心要减肥,再也不吃肉,可是手已经伸出筷子把肉放到嘴里了。 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很久很久,最近看了一些心理学书籍,才稍有所悟:原来我们行动的不是驱动力量不是理性,而是感性。

    要想深度改变,情绪力量是关键,情绪上真正接受,才能逐步改变,习惯成自然。 一、人的大脑分为感性与理性两个系统,如同象与骑象人。

    过去几十年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我们人的大脑并不是完全统一的一个系统,而是分成两个彼此之间相互独立的系统:一个是我们称为情绪的一面,是人类本能中的一部分,能够感知痛苦与压力;另一个是理性的一面,也称为反思性系统或者自觉性系统,用来考虑、分析并且展望未来的组成部分。 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在《象与骑象人》(The Happiness Hypothesis)书中的比喻最为形象:情绪系统如同一只“大象”,理性系统则是这只大象的“骑象人”。

    这位骑象人坐在大象的背上,享有支配权,看上去像是大象的主宰者。但是事实上,这位骑象人的控制权却是一点也不稳固的。

    陆地上最重的动物大象体重6000公斤,相当于75个体重80公斤的骑象人。每当这只6吨重的大象不愿意按照他所指出的方向前进时,这位骑象人就会完全失去控制权,被大象彻底打败。

    对我们绝大部分人来说,大象打败骑象人,在生活中早已习以为常。我们明知快要考试了,却还是看电视、上网、打游戏。

    我们明知需要减肥了,还是会大吃大喝暴饮暴食。不多说了,你懂的。

    二、短线投机符合人类追求快速满足的本性,大象最终说了算。 可能你没有认真想过,我们在投资上也是如此。

    牛市疯狂到严重高估,但我们还是冲进去——快速赚一把再跑不迟。熊市暴跌严重低估,遍地都是便宜货,可是我们还是不愿买入——万一再跌一把呢?这正体现了我们身上情绪化并且本能的一面,也就是那只大象的弱点:它懒惰而且不沉稳,常常只看到眼前的得失(短期上涨或者下跌的可能性大)而忽略了长远的利害(过于高估的长期风险或过于低估的长期利益)。

    想要改变自己从短线投资到长期投资的失败,这通常是大象的责任,因为我们所希望获得的改变往往是牺牲短期的股价涨跌,以获得长期的价值增长。牛市过于高估卖出,可能短期少赚,却避免了长期大亏的风险。

    熊市过于低估买入,可能短期套牢,但是长期却会大赚。骑象人虽然看到长期投资的好处,却没有真正说服大象放弃短期的得失,真正愿意追求长期的回报,并在投资路上坚持走下去,走得足够长远一直到达目的地。

    大象的力量是追求立刻获得满足,正如巴菲特所说:“人们宁愿得到一张下周可能中大奖的彩票,也不愿意抓住一个能够慢慢致富的好机会。” 巴菲特的导师“证券分析之父”格雷厄姆直言投资心理最重要:“我们将十分注重投资者的心理层面。

    事实上,投资者的主要问题——或其最大的敌人——很可能就是自己(亲爱的投资者,问题不在于我们的命运——也不在于我们的股票——而在于我们自己)。” 巴菲特也告诉我们投资时智商不重要情商更重要:“如果你的智商超过125,那么投资成功与否与你的智商水平没有多大关系,如果你的智商一般,那么你需要对自己的欲望有相当强的自控能力,强烈的投资欲望可能使你血本无归。”

    三、不但要理性上认可还要感性上接受长期投资——有爱才能长期坚持习惯成自然。 骑象人的力量相反,能够超越眼前一时涨跌,思考长远的利益,为了长期的回报进行规划。

    可是骑象人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只会说不会做,能够看得长远却一步也走不了。大象才拥有巨大的行动力量。

    不管任何情况,大象才是让事情最终得以实现的力量。朝着一个目标前进,不管这个目标是短期投机还是长期投资,都需要来自这只大象的行动力。

    而这正是骑象人最大的缺点:他只会在原地踏步。骑象人趋向于进行过度分析,想得太多却没有任何行动。

    有的人想了一个女生好几年,却一句话也不敢说;有的人逛街或者上网找了几个小时,却一个东西。

    巴菲特的投资秘诀不投资工业公司是怎么回事

    巴菲特不愿意投资工业公司,道理很简单,因为工业公司的顾客群不是消费者,而是其他的公司。

    这些公司完全是以价格和品质来作采购标准的,不像消费者 那样,会对品牌产品日久生情,而后变得情有独钟。而且一不小心,工业公司就会 被取代,顾客也会转换供应商。

    不是顾客不讲人情,而是如他们讲的人情太多,在你这里取的货太贵,他们就会被自己的行业竞争者击败而倒闭。更糟的是,工业公司并不完全主宰自己的命运。

    劳工成本就是一个例子,所以我们看到了各种工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接着又转到落后国家的现象。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