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荀悦

    荀悦

    一、贤人三鉴指的是荀悦在《申鉴》中说的

    “贤人三鉴”是指 荀悦 在《申鉴》所说的:“君子有三鉴:鉴乎古,鉴乎人,鉴乎镜。”

    【词语】三鉴

    【拼音】sān jiàn

    【注释】谓以镜、以古、以人为鉴。指正人心身的标准。

    《北堂书钞》卷一三六引 荀悦 《申鉴》:“君子有三鉴:鉴乎古,鉴乎人,鉴乎镜。”

    《新唐书·魏徵传》:“帝( 唐太宗 )后临朝,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译文:唐太宗叹息说:“把铜作为镜子,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把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朝以来,存亡兴替;把人作为镜子,可以明了本身得失。我经常保持这三面镜子,来防止自己的过错。如今魏征已经死了,我丢失了一面镜啊。

    二、东汉思想家荀悦是怎样概括中国传统治国之道的

    荀悦的政治思想

    (一)“六主”、“六臣”的价值判断

    所谓“六主”是王主、治主、存主、哀主、危主、亡主;所谓“六臣”是王臣、良臣、直臣、具臣、嬖臣、佞臣。他以两汉各代君臣为例,分析了在这些标准下划分的不同品类的君臣对政事的影响,同时深入探讨了不同品类君臣产生的原因:“人主之患,常立于二难之间。在上而国家不治,难也。治国家则必勤身、苦思、矫情以从道,难也。有难之难,暗主取之。无难之难,明主居之。大臣之患,常立于二罪之间。在职而不尽忠直之道,罪也。尽忠直之道焉,则必矫上拂下,罪也。有罪之罪,邪臣由之。无罪之罪,忠臣置之。”(《杂言上》)荀悦关于君臣“二难”、“二罪”的分析,是客观反映了现实中的君臣想要成为理想中的明主贤臣所必须面对的两难选择。

    荀悦对于君臣的品评,自有其深意在,着意于不同品类的君臣对政事的不同影响,而这种影响是与国之兴亡密切相关的。从先秦时起,对君臣类别的品评即已开始,在这些品类中,以《管子·七臣七主》篇的品分最为详细。文中以君主对法的态度、立场和实行情况为标准,把君主分为七种:申主、惠主、侵主、芒主、劳主、振主、亡主。荀悦对君臣品类的划分,与《管子》一书对君臣品类的划分相比,更着意于不同品类的君臣对于政事的不同影响,以及这种影响与国之兴亡的密切关系。出现这种不同,是与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联系在一起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后,君主的才能、品性更密切的和国之兴衰联系在一起。同时,臣对君的依附性也在加强,臣的独立性逐渐丧失,进而成为君权的附属,此时的君臣关系,与先秦时裂土分封下的天下共主与各诸侯王的关系相比,无疑更为密切。君臣的不同品类,也无疑更为密切的和国之兴衰联系在一起。

    (二) “天下国家一体”的观念

    荀悦论君、臣的差别,同论君、臣、民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这是他政治思想的又一个重要方面。荀悦认为理想的君、臣、民的关系,是以君主为主导的三者统一体。

    1.“君臣互为依存”,荀悦认为理想的君臣关系应该是“上下有交”。在君臣这对互为依存的关系中,君的作用是居于主导的。在进谏与纳谏过程中,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得最为明显。

    2.“君”与“道”发生冲突的时候,“从道不从君”,以道义制约君权。

    3.君为元首,民为手足,君民关系的处理与社稷存亡紧密相关。荀悦认为,“爱民如子”和“爱民如身”都不能算作“仁之至”,只有与民同乐,与民同忧才是真正的爱民之君。

    (三)“正积于上”“事实于下”的政治理想

    荀悦“正积于上”“事实于下”的思想,所涉及的八个方面:德、能、功、罪、行、言、物、事,包括了功罪封赏,也包括了人物评价,最终归结于社会风气的养成。“众正积于上,万事实于下”,其中寄寓的是荀悦对于理想社会政治状况的追求。

    (四)“立制以防忿争,一统序”——对政治统治秩序的维护

    荀悦在《汉纪》一书中,对纲纪制度反复强调,希望通过“立制”来维护政治统治秩序。核心即是为了保证上下有序,不可僭越。

    荀悦所著《汉纪》、《申鉴》,都寓有资政之深意。唐太宗曾对《汉纪》有过一段评论,,“论议深博,极为政之体,尽君臣之义”,并将《汉纪》赐给臣下“寻阅”。(《李大亮传》)“极为政之体,尽君臣之义”,是对《汉纪》一书的总结,也是对荀悦政治思想的评价。

    三、三国中的荀昱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荀彧从小就被认为有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后辞官回乡带领族人迁到冀州。荀彧认为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便去东郡投靠曹操,曹操非常欣赏他,把他比作张良并任他为司马,那年荀彧二十九岁。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临危不惧单身前往说退豫州刺史郭贡的数万人马,并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不久吕布败走,荀彧又劝说曹操迎接汉献帝,因此被升为侍中、尚书令。因为荀彧多次推荐优秀人才给曹操如戏志才、郭嘉等,所以曹操更加敬重荀彧,每有大事都先与他商议。袁绍势力强大,曹操对是否与他开战而犹豫不决,荀彧就用四胜四败之说开导曹操,使他终下决心抗袁。官渡之战时回信坚定了曹操的意志,最后得已击败袁绍统一中原,这都是荀彧的计划。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劝曹操即公位,荀彧私下表示反对,因此遭到曹操的忌恨,并在征讨孙权时带他出征,因为以往曹操出兵荀彧都是留守后方,因此荀彧又愁又怕,终于在寿春病亡,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三国志 魏书十》

    自迁帝西京,山东腾沸,天下之命倒县矣。荀君乃越河、冀,闲关以从曹氏。察其定举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国艰,岂云因乱假义,以就违正之谋乎?诚仁为己任,期纾民于仓卒也。及阻董昭之议,以致非命,岂数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过矣。常以为中贤以下,道无求备,智算有所研疏,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诘者也。夫以卫赐之贤,一说而毙两国。彼非薄于仁而欲之,盖有全必有丧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后汉书卷七十 郑孔荀列传》

    荀令君之仁,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举贤,行无谄赎,谋能应机。孟轲称“五百年而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荀攸传》注引《傅子》

    彧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隽咸宗焉。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钟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及引致当世知名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之俦,终为卿相,以十数人。取士不以一揆,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荀彧传》注引《彧别传》

    曹操曰:“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荀彧传》注引《彧别传》

    曹操称“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攸传》注引《傅子》

    司马宣王常称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荀彧传》注引《彧别传》

    钟繇以为颜子既没,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或问繇曰:“君雅重荀君,比之颜子,自以不及,可得闻乎?”曰:“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咨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吾等受命而行,犹或不尽,相去顾不远邪!”《荀彧传》注引《彧别传》

    陈群与孔融论汝、颍人物,群曰:“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荀彧传》注引《荀氏家传》

    四、吴欣悦的名字含义怎么样

    文化印象91 分。

    (主要参考成语、诗词、名言、名人用字等因素) 五格数理80 分。(主要参考了名字用字的姓名学笔画组合的搭配关系) 用字的意义: 欣:快乐、喜欢、高兴、茂盛。

    (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531,520次) 《说文解字》释云:笑喜也。从欠斤声。

    悦:愉快、舒畅、喜悦、高兴。象征顺利。

    (此字在人名库中共出现约:144,540次) 总评: 欣此字能较好的与您的姓氏搭配。悦此字能较好的与起名用字欣搭配。

    字义欣表示快乐、喜悦、欣庆;悦表示高兴、悦然、悦意,意义优美。音律吴、欣、悦的读音是wú、xīn、yuè,声调为阳平、阴平、去声,音律优美,朗朗上口。

    字型吴为上下结构,姓名学笔画7画;欣为左右结构,姓名学笔画8画;悦为左右结构,姓名学笔画11画;字型优美,利于书写。五格该名字的五格笔画搭配为7-8-11,五格俱佳。

    意蕴成语欣欣自得 怡情悦性扩展了名字的意境。 文化印象:成语释名、趣味解释、名言名句和名人用字 成语释名: 欣欣自得 怡情悦性 欣欣向荣 和颜悦色(解释) 欣然自得 赏心悦目 鼓舞欢欣 和容悦色(解释) 趣味解释: 有着欣欣向荣的喜悦 欣慕 · 悦畅 喜悦 · 高兴 欣然 · 悦义 名言名句: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移居 其一》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战国策·赵策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张九龄《感遇》名言名句 名人用字: 陈诗欣:第28届奥林匹克运动会(2004年 希腊 雅典)跆拳道女子49公斤级冠军(中国台北)。

    储欣:(1631—1706),清初散文家。字同人。

    论文推崇唐宋,袭取唐顺之、茅坤等所倡“唐宋八大家”之说,并增入李翱、孙樵两人,称为“唐宋十大家”。所著有《在陆草堂集》,又选《唐宋十大家全集录》。

    苟悦:(148—209),字仲豫,东汉末政论家、史学家。荀悦:(148—209),东汉末政论家、史学家。

    字仲豫。他以编年体改写,乃依《左传》体裁,撰成《汉纪》三十篇,时人称其“辞约事详”。

    另著有《申鉴》五篇,反对谶纬符瑞及土地兼并,反映其政治社会思想。 传统解析:五行八字、属相、五格数理 五行、属相分析:温馨提示:由于您没有指定详细的出生日期和时间,故此信息无法获取。

    因为五行八字需要提供详细的生日信息才能进行推算!五行属相>>五行、五格、生肖起名 五格数理解析:结构解析外格 12(阴木) 1吴 7欣 8悦 11天格 8(阴金)人格 15(阳土)地格 19(阳水)总格 26 (阴土)天格数是先祖留传下来的,其数理对人影响不大。地格数又称前运,影响人中年(36岁)以前的活动力。

    人格数又称主运,是整个姓名的中心点,影响人的一生命运。外格又称变格,影响人的社交、智慧等,其数理不用重点去看。

    总格又称后运,影响人中年(36岁)以后的命运。 天格8解析意志刚健的勤勉发展数。

    地格19解析反应机敏,先声夺人数。 人格15解析福寿双全的立身兴家数。

    外格12解析意志薄弱,难酬志向,百忍尚可得和平。 总格26解析变怪奇异的豪侠数。

    三才解析(天人地)获得成功发展,并收名利,但需注意稳固基础,避免灾难。 基础运解析(人地)严重不安定,时时注意避免灾祸。

    成功运解析(人天)成功顺利,能平安顺利地达到目的。 人际关系(人外)富有人情味,待人仁善诚实,为人排忧解难,不辞辛劳,表情少变化,沉默寡言;若有苦闷危难不外露。

    上述分析仅供参考!五行、五格、生肖起名。

    五、虞志荀录是什么意思

    指虞初的《周说》,荀悦的《汉记》。

    虞初所作《周说》,共计943篇,原书失传。谭正璧编撰并于1934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说:“书虽不存,但因之被推为古代唯一小说作家”。

    后世称虞初为小说创作的鼻祖。《文选·西京赋》中张衡云:“小说百家,本自虞初。”

    后人有以虞初为小说命名的,如《虞初志》、《续虞初志》、《虞初新志》等。虞初的《周说》对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荀悦,字仲豫,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史学家、政论家。建安五年(200年),成《汉纪》三十卷奏上。

    六、三公九卿中的诸卿是干嘛的

    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贵的三个官职的合称。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仅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

    目录

    基本信息

    名称由来

    秦之三公

    秦之九卿

    三公解释

    九卿解释

    三公九卿

    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贵的三个官职的合称。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相和御史大夫。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仅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

    作品名称:三公九卿

    作品出处:《史记·日者列传》

    作者:司马迁

    创作年代:公元前104-前91年(西汉)

    基本信息

    【注音】sān gōng jiǔ qīng

    【出处】吾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试之卜数中以观采。——《史记·日者列传》

    【解释】三公:古时辅助国君的最高官员;九卿:古时中央政府的多个高级官员,指官位很高的人。秦汉时期的卿,不一定是九个人,九卿言其官职完备。

    名称由来

    夏朝时即设三公九卿(《礼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设四辅及三公,不必备,惟其人。言使能也。”)。殷亦三公九卿。(伊尹曰:“三公调阴阳,九卿通寒暑。”)。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通典·职官一》),也有的说三公为司马、司空、司徒(《韩诗外传》曰:“三公之得者何?曰司马、司空、司徒也。司马主天,司空主土,司徒主人。),以少师、少傅、少保、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寇、司空为九卿。三公九卿

    秦变周法,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荀悦曰:“秦本次国,命卿二人,是以置左右丞相,无三公官。”)。秦朝以丞相取代三公(《史记》“汉初,因秦置丞相,而弘为之,则丞相为三公矣。”),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又设太尉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为丞相副手。

    秦之三公

    1.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

    2.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3.御史大夫,执掌全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

    秦之九卿

    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3.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4.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8.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9.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

    各代“九卿”不一。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仅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宣帝、元帝时,九卿称谓出现于诏书中。但《汉书》中所见的卿,有太常、光禄勋、太仆、廷尉、大行、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卫尉、执金吾、右内史、左向史、主爵都尉、太子太傅等十几种官。将九卿定为九种官职,则始于新,其制中以中二千石为卿。即以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羲和、作土、秩宗、典乐、共工、予虞为九卿,分属于三公。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