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塞缪尔约翰逊

    塞缪尔约翰逊

    一、塞缪尔·约翰逊的生平

    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1709年9月7日-1784年12月3日),英国作家、文学评论家和诗人。

    1728年进入牛津大学学习。因家贫而中途辍学。

    1737年开始为《绅士杂志》撰写文章。以后自编周刊《漫步者》(1750~1752)。

    经九年的奋斗,终于编成《英语大辞典》(1755)。约翰逊从此扬名。

    1764年协助雷诺兹成立文学俱乐部,参加者有鲍斯韦尔、哥尔德斯密斯、伯克等人,对当时的文化发展起了推动作用。一生重要作品有长诗《伦敦》(1738)、《人类欲望的虚幻》(1749)、《阿比西尼亚王子》(1759)等。

    还编注了《莎士比亚集》(1765)。 塞缪尔·约翰逊生平: 自幼喜欢阅读,7岁进文法学校学拉丁文,19岁进牛津大学,求学期间用拉丁文翻译了当时著名诗人亚历山大·蒲柏的一首长诗,受到称赞。

    一年后,因贫困没有拿到学位就离开了牛津,回家乡开私塾教书。他试图成为一名教师和校长,但并不成功。

    因他罹患漯疠,脸上有疤痕,一耳失聪,一眼全瞎,说话时不由自主的抽搐,使得他不受学生的欢迎。 22岁时其父病逝,留下二十英磅遗产和一堆书。

    在25岁时,他经友人的介绍与一位名叫露西波特少女相亲。最后他与露西波特的母亲伊丽莎白“泰蒂”波特,一个比他大21岁的寡妇结了婚。

    约翰逊昵称她为TETTY,两人终身恩爱。约翰逊的朋友形容这位新婚妻子“胸脯伟岸,说话矫揉造作,脸上脂粉过厚”。

    这段时间,他的生活依旧很贫困,1737年,已经28岁却身无分文的他去伦敦谋生,受书商爱德华·凯夫雇用,写英国议会中辩论摘要,为《绅士杂志》撰文,也自编单张的小品文周刊。1739年,发表讽刺诗:“伦敦”,一举成名,笔端雄健,机智深刻,奠定了他在英国文坛的诗人地位。

    他还写了一系列的双周刊散文称之为《漫步者》,这些散文大多涉及道德和宗教主题,它一直写到了1752年。虽然当时并不流行,结集出版后却获得广泛欢迎。

    1747年,约翰逊提出编著《英文辞典》的计划,未能获得王公贵人的资助。他雇抄写手7人,经过8年多的努力,以他的博学和才智,终于在1755年编成辞典。

    约翰逊由此文名大振,但经济依然拮据。1759年,约翰逊丧母,用一个星期写了中篇传奇《阿比西尼亚国拉塞拉斯王子传》,以稿费支付殡殓所需。

    这部寓言小说和他的讽喻诗《伦敦》与《人生希望多空幻》同是代表他的人生哲学的作品。 约翰逊是英国18世纪中叶以后的文坛领袖。

    1762年,国王乔治三世给了他每年300镑的津贴。1763年他遇到了他未来的传记作者詹姆士·包斯威尔。

    1764年,他的文友在伦敦成立文学俱乐部,聚集了文学家、戏剧表演家、画家和政界名人,定期聚会,谈文论政,影响了一代的文学趣味和文化风尚。约翰逊是最受敬仰的人物,人们争相传诵他的妙语雄辩。

    1764年的时候,他已经是一个大人物了,并且在1765年被授予都柏林三一学院的名誉博士学位,十年后又获得了牛津的这一学位。 1765年,约翰逊主编的《莎士比亚集》出版,除总序外,每剧均有引言。

    1773年,他与包斯韦尔一起进行了“苏格兰西部群岛的旅行”,两年后他出版了同名游记。1777年起,在伦敦书商的要求下他陆续撰写50多个诗人的传记,后集成《诗人传》(1779~1781)。

    《莎士比亚集》序和《诗人传》包括了约翰逊的主要文学评论。1784年12月去世,葬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

    二、文学家塞缪尔·约翰逊一生

    约翰逊出生在Staffordshire的里奇菲尔德,是一个穷书商的儿子。

    他先在里奇菲尔德文法学校就读,而在1728年至1731年在牛津大学读书,但是穷困却迫使他没有拿到学位就离开了牛津。他试图成为一名教师和校长,但并不成功。

    在25岁时,他与伊丽莎白“泰蒂”波特,一个比他大21岁的寡妇结了婚。这段时间,他的生活依旧很贫困,其间他写出了诗歌《伦敦》(1738年)和《沙维奇的生活》(1745年),他的同事和朋友也是作家,于1744年去世的理查-沙维奇的传记。

    约翰逊于1747年开始了他最重要的一项工作——《英文字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的编撰。 这一工作直到1755年才完成。

    虽然它被广泛的赞誉并且有着巨大的影响,约翰逊并未从中获得很多经济利益。在编撰它的同时,他还写了一系列的双周刊散文称之为《漫步者》。

    这些散文,大多涉及道德和宗教主题。它一直写到了1752年。

    虽然当时并不流行,结集出版后却获得了广泛的欢迎。 约翰逊于1758年开始了另一个系列的散文写作,“The Idler”。

    在两年中,这个系列每周出版在一个周刊上。他们比上一个系列更短。

    在1759年,约翰逊出版了他的小说“雷塞拉斯”,据说是为了支付她母亲葬礼的费用。同时,他获得了很高的名声,诗人查尔斯 丘吉尔评论说:“He for subscribers baits his hook - and takes your cash, but where's the book”。

    [1] 1762年,约翰逊获得了300镑每年的政府津贴。1763年他遇到了他未来的传记作者詹姆斯-博斯韦尔。

    大约同一时间,他组建了“俱乐部”。现在,他已经是一个大人物了,并且在1765年被授予都柏林三一学院的名誉博士学位,十年后又获得了牛津的这一学位。

    1765年,他认识了议员亨利-塞雷尔夫妇。很快他们成为了好朋友。

    后来约翰逊与他们一起生活了15年直到亨利于1781年去世。塞雷尔夫人的日记等为博斯韦尔的传记提供了很多素材。

    1773年,他与博斯韦尔一起进行了“苏格兰西部群岛的旅行”,两年后他出版了同名游记.(博斯韦尔的于1786年以另一题目出版) 约翰逊的最后一本重要著作是《诗人列传》(Lives of the English Poets)是在伦敦书商的要求下写作的。在每一个人的诗作前,都有一段传记和评论。

    约翰逊于1784年去世,安葬于西敏司寺。 他身材高大,但视力和听力都不好且他脸上从小便有伤疤.约翰逊的名声部分的归于博斯韦尔的《约翰逊传》一书的成功。

    但是因为他在约翰逊几乎成名后才遇到他,他的书中用了不恰当大的比例来描述约翰逊的最后几年。所以,人们很少知道约翰逊于贫困作斗争的早期生活。

    三、塞缪尔·约翰逊的评价

    英国人善变。

    有人说,近50 年来英国人对生活之认知的变化,比过去250 年还要多。然而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这位出生于1709年的文坛祭酒,却稳居英国300 年间最受欢迎的文人宝座之首,从未动摇。

    1984 年12 月13 日塞缪尔·约翰逊逝世200 周年纪念时, 《泰晤士报》说约翰逊比其他任何人都更有资格做“英国的主保圣人”,因为“语言乃是英国人的主要荣耀”,而约翰逊的才学和工作是促使英语成为“世界语言”的重要因素之一。说约翰逊是英国“国宝”,毫不为过。

    为尖酸刻薄、浑身怪癖的文豪约翰逊带来如此声誉的,便是那本耗时8 年(1747-1755)以一人之力完成的《英文字典》(A Dictionary of theEnglish Language)—“对英文这浩瀚无边的语言而言,是破天荒的整理工作”(要知道,法国人请了40 位顶尖学者花了40 多年时间才炮制出一本《法文字典》)。此外,后生文人包斯威尔(JamesBoswell)与约翰逊相交21 年,写出了《约翰逊传》(The Life of Samuel Johnson),这本传记被誉为西洋传记文学史上与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并列的瑰宝,也是逸事文学的滥觞。

    在《英文字典》中,约翰逊展示了自己博闻强记、妙语连珠的一面,又毫不拘谨,常常在词条的解释中开些玩笑,比如:“恩俸(Pension):付给与某人能力不相称的津贴,在英国,通常指付给政府中有卖国行为者的费用。”“燕麦(Oats):一种谷类,在英格兰喂马,在苏格兰喂人。”

    “词典编纂者(Lexicographer):着字典的人,一个对人无害的苦哈哈者。”“国税(Excise):一种人人恨之入骨的货物税,按抽税者的兴致任意调整。”

    包斯威尔在《约翰逊传》中说,国税局的官员们被约翰逊尖酸刻薄的句子气得火冒三丈,他们和大法官商议,希望能采取合法的制裁行动。约翰逊本人的性格和怪癖同他的巨作一样引人瞩目。

    他乐于攻击所有在攻击范围内的人群,无论是王公贵族、窈窕淑女、知心朋友还是5 岁小孩,包斯威尔就常常受到他的揶揄、挤兑甚至精神虐待。但他也有独特的善心,不论自己富裕还是潦倒,一直持续接济几位赤贫友人。

    他吃相难看,给当时的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根据记载,他一上饭桌便瞪直两眼,吃的时候狼吞虎咽、青筋毕露。

    包斯威尔还有极为传神的描述:“无论他说话或闲坐的时候,通常将头侧向右肩,不停摇晃,身体前后移动,用掌心同方向抚摸左膝。闲歇时,口中喃喃自语,好像牛羊反刍一样,一会儿吹吹口哨,有时卷起舌头顶住上腭,发出田鸡般的咯咯声,有时又伸出舌头,压住齿龈,跟随着呼吸,发出突、突、突的声音;发出这些怪声时,他同时有一种深思的表情,并且经常伴以微笑。

    一般说来,在谈论完一件事情的时候,他总是呼喊声嘶,精疲力竭,因此常常像鲸鱼一样,长长吐一口气,我想,这是他放松肺部紧张的缘故;然而他的态度看起来就好像在表示轻蔑,同时把对手的辩词,像糠皮一样吹到风中。”。

    四、文学家塞缪尔·约翰逊一生

    约翰逊出生在Staffordshire的里奇菲尔德,是一个穷书商的儿子。他先在里奇菲尔德文法学校就读,而在1728年至1731年在牛津大学读书,但是穷困却迫使他没有拿到学位就离开了牛津。他试图成为一名教师和校长,但并不成功。在25岁时,他与伊丽莎白“泰蒂”波特,一个比他大21岁的寡妇结了婚。这段时间,他的生活依旧很贫困,其间他写出了诗歌《伦敦》(1738年)和《沙维奇的生活》(1745年),他的同事和朋友也是作家,于1744年去世的理查-沙维奇的传记。

    约翰逊于1747年开始了他最重要的一项工作——《英文字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的编撰。 这一工作直到1755年才完成。虽然它被广泛的赞誉并且有着巨大的影响,约翰逊并未从中获得很多经济利益。在编撰它的同时,他还写了一系列的双周刊散文称之为《漫步者》。这些散文,大多涉及道德和宗教主题。它一直写到了1752年。虽然当时并不流行,结集出版后却获得了广泛的欢迎。

    约翰逊于1758年开始了另一个系列的散文写作,“The Idler”。在两年中,这个系列每周出版在一个周刊上。他们比上一个系列更短。在1759年,约翰逊出版了他的小说“雷塞拉斯”,据说是为了支付她母亲葬礼的费用。同时,他获得了很高的名声,诗人查尔斯 丘吉尔评论说:“He for subscribers baits his hook - and takes your cash, but where's the book”。[1]

    1762年,约翰逊获得了300镑每年的政府津贴。1763年他遇到了他未来的传记作者詹姆斯-博斯韦尔。大约同一时间,他组建了“俱乐部”。现在,他已经是一个大人物了,并且在1765年被授予都柏林三一学院的名誉博士学位,十年后又获得了牛津的这一学位。

    1765年,他认识了议员亨利-塞雷尔夫妇。很快他们成为了好朋友。后来约翰逊与他们一起生活了15年直到亨利于1781年去世。塞雷尔夫人的日记等为博斯韦尔的传记提供了很多素材。

    1773年,他与博斯韦尔一起进行了“苏格兰西部群岛的旅行”,两年后他出版了同名游记.(博斯韦尔的于1786年以另一题目出版)

    约翰逊的最后一本重要著作是《诗人列传》(Lives of the English Poets)是在伦敦书商的要求下写作的。在每一个人的诗作前,都有一段传记和评论。

    约翰逊于1784年去世,安葬于西敏司寺。

    他身材高大,但视力和听力都不好且他脸上从小便有伤疤.

    约翰逊的名声部分的归于博斯韦尔的《约翰逊传》一书的成功。但是因为他在约翰逊几乎成名后才遇到他,他的书中用了不恰当大的比例来描述约翰逊的最后几年。所以,人们很少知道约翰逊于贫困作斗争的早期生活。

    五、关于塞缪尔.约翰逊的文章《conversation》的中文译文

    塞缪尔·约翰逊 约翰逊出生在Staffordshire的里奇菲尔德,是一个穷书商的儿子。

    他先在里奇菲尔德文法学校就读,而在1728年至1731年在牛津大学读书,但是穷困却迫使他没有拿到学位就离开了牛津。他试图成为一名教师和校长,但并不成功。

    在25岁时,他与伊丽莎白“泰蒂”波特,一个比他大21岁的寡妇结了婚。这段时间,他的生活依旧很贫困,其间他写出了诗歌《伦敦》(1738年)和《沙维奇的生活》(1745年),他的同事和朋友也是作家,于1744年去世的理查-沙维奇的传记。

    约翰逊于1747年开始了他最重要的一项工作——《英文字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的编撰。 这一工作直到1755年才完成。

    虽然它被广泛的赞誉并且有着巨大的影响,约翰逊并未从中获得很多经济利益。在编撰它的同时,他还写了一系列的双周刊散文称之为《漫步者》。

    这些散文,大多涉及道德和宗教主题。它一直写到了1752年。

    虽然当时并不流行,结集出版后却获得了广泛的欢迎。 约翰逊于1758年开始了另一个系列的散文写作,“The Idler”。

    在两年中,这个系列每周出版在一个周刊上。他们比上一个系列更短。

    在1759年,约翰逊出版了他的小说“雷塞拉斯”,据说是为了支付她母亲葬礼的费用。同时,他获得了很高的名声,诗人查尔斯 丘吉尔评论说:“He for subscribers baits his hook - and takes your cash, but where's the book”。

    [1] Johnson, Samuel Johnson was born in Staffordshire in Ridgefield, is a poor bookseller's son. He attended grammar school in Ridgefield, and in 1728 to 1731 to study at Oxford University, but the poor are forced to get a degree he had not left Oxford. He tried to become a teacher and principal, but to no avail. In the 25-year-old, he and Elizabeth "Teti" Porter, a 21-year-old than he married the widow. During this time, his life is still very poor, during which he wrote the poem "London" (1738) and "Savage Life" (1745), his colleagues and friends is a writer, died in 1744 in the Richard - a biography of Savage. Johnson in 1747 began his most important work - "English Dictionary" (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preparation. This work until 1755 to complete. Although it was widely acclaimed and had a tremendous impact, Johnson did not get a lot of economic interests. In compiling it the same time, he also wrote a biweekly series of essays called "Cruiser." These essays, most of them involve the moral and religious themes. It has been written in 1752. Although not popular, but was later compiled and published a wide range of welcome. Johnson started in 1758 another series of prose writing, "The Idler". In two years, the series in a weekly magazine on publishing. Than a series of even shorter. In 1759, Johnson published his novel "雷塞拉斯", is said to be in order to cover the cost of the funeral of her mother. At the same time, he was a very high reputation, the poet Charles Churchill commented: "He for subscribers baits his hook - and takes your cash, but where's the book". [1] 1762年,约翰逊获得了300镑每年的政府津贴。1763年他遇到了他未来的传记作者詹姆斯-博斯韦尔。

    大约同一时间,他组建了“俱乐部”。现在,他已经是一个大人物了,并且在1765年被授予都柏林三一学院的名誉博士学位,十年后又获得了牛津的这一学位。

    1765年,他认识了议员亨利-塞雷尔夫妇。很快他们成为了好朋友。

    后来约翰逊与他们一起生活了15年直到亨利于1781年去世。塞雷尔夫人的日记等为博斯韦尔的传记提供了很多素材。

    1773年,他与博斯韦尔一起进行了“苏格兰西部群岛的旅行”,两年后他出版了同名游记.(博斯韦尔的于1786年以另一题目出版) 约翰逊的最后一本重要著作是《诗人列传》(Lives of the English Poets)是在伦敦书商的要求下写作的。在每一个人的诗作前,都有一段传记和评论。

    约翰逊于1784年去世,安葬于西敏司寺。 他身材高大,但视力和听力都不好且他脸上从小便有伤疤. 约翰逊的名声部分的归于博斯韦尔的《约翰逊传》一书的成功。

    但是因为他在约翰逊几乎成名后才遇到他,他的书中用了不恰当大的比例来描述约翰逊的最后几年。所以,人们很少知道约翰逊于贫困作斗争的早期生活。

    1762, Johnson won the 300 pounds of government subsidies every year. In 1763 he met his future biographer James - Boswell. about the same time, he formed a "club." Now, he is a big shot, and in 1765 in Trinity College Dublin, was awarded the honorary doctorate in Oxford ten years later received the degree. In 1765, he met Mr Henry -塞雷尔couples. They soon became good friends. Johnson was living with them for 15 years until Henry's death in 1781. His wife's diary塞雷尔Boswell's biography, such as to provide a lot of material. In 1773, he carried out together with Boswell "of the Western Isles of Scotland to travel。

    六、塞缪尔·约翰逊的简介

    塞缪尔·约翰逊出生在利奇菲尔德,父亲是书商。他于1728年进入牛津大学,但因贫困在1731年辍学,没能拿到学位。(在《词典》发表以后,牛津大学给他颁发了荣誉博士学位,因此人们称他为“约翰逊博士”。)他在学校里教过一段时间书,然后于1735年和一个大他20岁的寡妇伊丽莎白·波特结婚。他用妻子700英镑的嫁妆开了一所私立学校,但不久便以失败告终。1737年他和自己的学生大卫·加雷克(后来成为著名演员)一起徒步去了伦敦。

    尽管他的作品很快受到评论家的称赞,但是约翰逊还是在极度贫困中度过了25年。有一段时间,他和一位处境相似的诗人理查德·沙维奇一起生活在格拉布街。为了谋生,约翰逊写了无数的序言、开场白、书评、布道词、祈祷词和诗歌。有时还从事翻译工作。1740年到1743年之间他还为《绅士杂志》写了大量关于议会辩论的虚构报道,带着他一贯的保守派立场。

    1762年约翰逊获得了每年300英镑的政府津贴。1763年遇到了年轻的詹姆斯·博斯韦尔,他们于1773年一起游历了赫布里底群岛。约翰逊经常受到一对塞雷尔夫妇的热情款待,并于1775年和他们结伴到法国旅游。 约翰逊于1784年12月去逝,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公墓。

    七、塞廖尔.约翰逊的生平

    塞缪尔·约翰逊(英文:Samuel Johnson,1709年9月7日-1784年12月3日[1]),常称为约翰逊博士(Dr. Johnson),英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文人之一,集文评家、诗人、散文家、传记家于一身,前半生名不经传,但他花了九年时间独力编出的《约翰逊字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为他赢得了文名及“博士”的头衔,博斯韦尔(James Boswell)后来为他写的传记《约翰逊传》记录了他后半生的言行,使他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1739年,发表讽刺诗:“伦敦”,一举成名,笔端雄健,机智深刻,奠定了他在英国文坛的诗人地位。

    《伦敦》(1738年)和《沙维奇的生活》(1745年),在1759年,约翰逊出版了他的小说《雷塞拉斯》,最后一本重要著作为《诗人列传》(1781)

    八、塞缪尔·约翰逊的爱国主义

    约翰逊一生写过四部政治宣传册,其中的一册《论爱国者》(The Patriot)便是讨论爱国主义。这篇长文的出版时间是1774年,一年后的4月17日,约翰逊说出“爱国主义是流氓的最后庇护所”的观点。我们来看看约翰逊在文中究竟说了些什么。《论爱国者》的副标题是“致英国选民们”,可想而知,这是为了选战而写的辩论文字。他在长文的第二自然段便写道:“一晃七年过去,又到了议会选举的狂欢季节”——你们要睁大眼睛看看好,不要选错人了!

    约翰逊首先声明爱国主义没有错,他说:“一个人如果不是爱国者(Patriot),便没有资格在议会获得席位。”接着,他警告英国选民,有许多人冒充爱国者,以爱国主义的名义要挟民意,贩卖个人的危险主张。也就是说,约翰逊并不反对爱国主义!说到这一层还不够,我们再来看看他说冒充爱国的是谁。政治宣传册不是文学作品,约翰逊没有打任何掩护,而是指名道姓揪出了他的政治敌人“约翰·威尔克斯先生”(Mr. Wilkes)。

    约翰·威尔克斯是谁呢?他是英格兰米多赛选区的议员,曾经与人合写了一首色情诗。他的政敌发现这首诗以后,拿到了英国下院大声朗读。根据当时的英国法律,制作色情材料是违法行为,要坐牢的。威尔克斯听闻风声后,逃往法国巴黎避难,被英国政府定性为逃犯。后来,威尔克斯在巴黎又欠了一屁股债,被债主追讨。1768年,他不得已又回到英国。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威尔克斯凭借自己的煽动能力,竟然再次竞选并争得足够选票(政府迫于民众压力不敢逮捕他),当选米多赛选区的议员。而根据当时的英国法律,有犯罪前科的人不能参政。于是,他拿到手的议员资格被议会取消,法院判了他两年徒刑,外加一千英镑罚款。威尔克斯当然不服,率领支持他的民众造势,逼迫议会撤回取消他选举资格的决议,法院的判决也被推翻。

    约翰逊这样的大文豪当然是不屑于理会一个写色情诗、欠债不还的流氓政客。促使他动笔攻击威尔克斯的是后者的政治策略。“爱国主义不一定要反叛。”约翰逊写道,“一个人可能厌恶国王,但依旧爱国。”威尔克斯是一位某种意义上的自由主义,他坐牢的短暂期间,支持者们为他声援的口号是“无人权,不护王!”(No Liberty, No King.)威尔克斯认为,不仅英国本土的人民应该拥有人权,美洲殖民地的子民也应该拥有人权。当他们希望独立的时候,英国就应当赋予他们自主权。约翰逊这位“威权主义者”对此无法容忍。七年战争硝烟刚散,英国好不容易在印度和被美洲大陆赶走了竞争对手法国(约翰逊极度鄙视法国,他曾说自己在法国旅居的日子唯一的收获是让他“更加爱国”),现在,怎能容忍抢来的殖民地拱手放任独立:?《论爱国者》写于1774年,两年后,《独立宣言》正式点燃了美洲殖民地人民脱离英国统治的斗争。

    约翰逊反对用“人人平等”、或者纳税者均有人权的理由来为美洲殖民地人民辩护。在他看来,人人平等是痴人说梦,与现实不符。包斯威尔在传记中写道,有位倡导人人平等的夫人宴请约翰逊,约翰逊诘问她:“既然你相信主人与仆人地位平等,为何不让站在你身边的仆人坐下来与我们共进晚餐?”那位贵妇人哑口无言。另外,约翰逊也不承认在殖民地纳税的贡献,他说,如果美洲殖民者想获得选举和被选举权,那就到英国本土来买块地然后参加竞选吧!约翰逊直言:“为美洲独立的荒唐口号辩护的人绝不是爱国者。”他这里指的当然是那些对美洲地区民意怀有同情的英国人。“一位真正的爱国者不会(向选民)轻易许下各种承诺:他不会缩短议会换届期、不会撤销法律或者更改自古以来议会代表的方式。”约翰逊在《论爱国者》中的这些描述都是在针对威尔克斯这位善于参加选战的政治敌人,“他(真正的爱国者)也不会无限度地屈从于本选区的民意。”美洲殖民地人民在英国议会不配拥有任何“代表”。

    事实上,约翰逊虽然警惕那些以爱国之名损害国家利益的政客,他本人却怀有浓厚的民族自豪感——基本上,包斯威尔在传记中写道,约翰逊看不起任何其他国家;他在法国期间和法国人不说法语,而是说拉丁语,因为他坚持“一个人无论如何都不应该用一种半调子的语言来降低自己身份”。包斯威尔还说,约翰逊“曾经试图为在全球表现辉煌的英国写一部历史。”遗憾的是,他酝酿的写作计划并未实现。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