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丘
一、孔丘是什么人
(前551〜前479)字仲尼,世人尊称孔子。
春秋鲁国陬邑(今山 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我国儒家学派的 创始人。他3岁丧父,青年时代做过管理仓库和牛羊的小官,30岁时 开始私人讲学。
大约47岁时,孔子曾 在鲁国短期地行摄相事,却因为和当 权者发生矛盾而不得不辞去职务,率 弟子周游列国,志欲改良时政,复兴 周礼,但是都没有得到重用。 68岁时 他重返鲁国,从此专心从事整理和传 授典籍的文化教育工作。
他整理了 《诗》、《书》、《礼》、《易》等古代文 献,编著了《春秋》,这些典籍自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便被统治阶 级定为必读的教科书,儒家学说由此 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核心,对整个封 建时代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起着指 导作用,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都给 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以极其深刻的影响。 他的言论由门徒记录整理, 编为《论语》一书。
这部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文艺、教育思想, 是中国最伟大的著作之一。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长期的封 建社会中都被作为“圣人”和“万世师表”,这是中国历史上任何一 个思想家所不曾有过的特殊地位。
。
二、孔丘为什么被尊称为孔子
孔子出生在公元前 551 年,死于公元前 479 年,比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早一百多年.孔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之后他随母亲定居到现在中国东部的山东省.孔子名字叫孔丘,“ 孔子 ” 是人们对他的尊称.在中国古代,一个人的姓氏后中一个 “ 子 ” 字,是表示对这个人的尊敬的称呼.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在这个时期,原来统一的国家体制被打破,产生了许多小诸侯国.孔子就生活在其中一个叫鲁国的国家,鲁国在当时是文化最发达的国家.孔子一生几乎没有做过什么大官.但是他很有学问.在中国古代,受教育是贵族的特权.但是孔子用他自己的方式,打破了这种贵族的特权.他自己招收学生讲学,不论什么阶层的人,只要交少量的物品作学费,就可以到他那里去学习.孔子向学生们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伦理思想,据说先后共有三千人做过他的学生,其中有好几位成了像孔子一样的大学问家.这些人继承和发展的孔子的思想,并且广为传播.。
三、古代诗词中孔丘一词有何典故
又称孔子,字仲尼,春 秋鲁国陬邑人 今山东曲阜。
据《史 记孔子世家》记孔丘为商朝后 裔宋国贵族的后代,曾在鲁国担任过相礼、委吏、乘田一类的小官,鲁 定公时任中都宰、司寇,为执政季桓子所不容,乃离开鲁国,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皆不为时君所用。孔子长期聚徒讲学,有弟子三千,身通 六艺者七十二人•曾删《诗》、《书》,定《礼》、《乐》,撰《春秋》。
死后弟子 将其言行辑为《论语》。孔丘是懦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本人也被历朝统 治者尊为至圣先师。
唐•储光羲《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之二:“孔丘 贵仁义,老氏好无为。”唐•王绩《赠程处士》:“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 丘。”
刘希夷《故园置酒》:“卒卒周姬旦,栖栖鲁孔丘。”。
四、“孔丘”一名 从何而来
孔子是鲁国公孙嘉的后代,公孙嘉字孔文。我国古人有的以祖先的“字”为姓,如鲁公子牙字叔,他的孙子就叫叔得臣。孔子也是近这种方式为姓的。故姓孔。
为什么人们叫孔子为“孔老二”呢t原来,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的一个将军,他原有九个女儿和一个儿子。这仅有的一个儿子是个瘸子。在当时男尊女卑的情况下,叔梁纥当然很不满意。于是,他就和妻子一起到曲阜东南的尼丘山求天神另赐一子。后来,果然又生下了孔子,叔梁纥以为这是在尼丘山上求来的,就给他取名为孔丘,字仲尼。“仲”字是排行,表示“第二”的意思,因为孔子是叔梁纥的第二个儿子,所以人们又叫孔子为“孔老二”。
五、孔丘是哪个时代的人
政治生涯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 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 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