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司马迁

    一、司马迁的资料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早年经历 西汉景、武年间(时间不详),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出生了。

    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等书。

    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稍稍年长之后,司马迁离开了龙门故乡,来到京城长安父亲的身边。

    此时司马迁已学有小成,司马谈便指示司马迁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 。 扩展资料: 司马迁首创“中国人民”一词 先秦时还没有“中国人民”这个词,当时“中国”和“人民”都是单独使用,词义也不同于今天。

    “中国”本意是指京城,如《诗经·大雅·民劳》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诗传就训释为:“中国,京师也。”

    后来,“中国”也引申指中原地区、天下之中心等。 而“人”与“民”,在先秦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说文解字》说:“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民,众萌也。” 那么,“中国人民”作为完整独立的语音单位是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呢?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山西、山东、江南、塞北等地的物产,“皆中国人民所喜爱”。

    这里的“中国人民”,虽与先秦时的意义并无大差别,但它却第一次将两者连在一起,构成偏正词组,所以说是司马迁最早创造了这一词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迁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司马迁首创“中国人民”一词 。

    二、司马迁与史记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

    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

    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三、司马迁的所有作品无论有无名气

    司马迁生平作品简介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公元前145(也有说是公元前135年)生于一个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司马迁幼年好学,师从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等.二十岁以后曾屡次出外游历,足迹遍及长城南北、长江两岸,所到之处考察民情风俗,采集典故传说.游历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由于他广闻博识、学厚才丰,三十岁时即为郎中,常随汉武帝到各地巡游.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使他有机会遍读皇家所藏图书及各种档案史料,为以后司马迁编写《史记》提供了很大的帮助.随后,司马迁以太史令身分参与改革历法、制定著名的《太初历》.改以正月为一岁之首,这是是我国历法史上进行的第一次大改革.《太初历》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任太史令后,司马迁想完成其父编写一部史书的遗愿.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着手编写《史记》.这时,正是汉武帝大举反击匈奴的后期.一次,汉军将领李陵率作为牵制的五千步军出征,结果被匈奴主力包围.在矢尽粮绝,兵士伤亡大部份的情况下被迫投降.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大怒.司马迁认为:李陵转战千里,杀敌众多,矢尽粮绝而被迫投降,还是效忠汉朝的.就就替李陵辩解,结果得罪盛怒中的汉武帝.于是司马迁获罪下狱,被处宫刑.这种奇耻大辱的遭遇,使司马迁受到极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杀.但他想起了父亲的遗愿,想到还未完成的史书,就以古人孔子、屈原、左丘明、孙子、韩非等在逆境中发愤有为的事例鼓励自己,决定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经过三年囚禁,司马迁终于被赦出狱,被汉武帝任命为中书令.当时的中书令大都由宦官充任,因此他感到这是一种耻辱.但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身心备受摧残的司马迁忍辱含垢,决心以残烛之年发愤著书,完成父亲要他完成的史书.经过五年的埋首著述,在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4年)时,司马迁终于完成了巨著——《史记》——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书成后不久,司马迁去世.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才把这部不朽名著公诸于世.除《史记》外,司马迁还作赋八篇,均已散夫,唯《艺文类聚》卷三十引有《悲士不遇赋》片段.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这是一篇著名的论说散文,记述了他因李陵事件获罪下狱受刑的经过,抒发了忠而见疑、无辜受刑的悲愤,表达了自已发愤著书、创作《史记》的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