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打招呼

    一、和别人打招呼常用的几句英文

    外国人见面时通常只是说 Hello 或 Hi 或 How are you doing 或 How are you doing this morning How are things with you 如果过了一段时间再见面,还可以说 How is life treating you 若遇上熟人的话,甚至可以说(pigeon English 混杂英语) Long time no see(you) 用上.初次见面时听到对方说 How do you do 时,唯一正确的反应也是 How do you do 这只是个问句形式的问候语,回答对方时告诉对方你哪儿痛、哪儿不舒服就错了.而我们不少人喜欢说 I'm fine,thank you,这不符合习惯.而初次见面分手时,我们有人常说 Good-bye; 但你如果仔细注意的话,native speakers 说 Nice meeting you 或 Nice to have met you.见面时非要打招呼说句问候语吗?不见得.如和西方人一起在中国乘卧铺火车,同车厢的人一大早衣着不整,头发蓬乱,拿着肥皂、梳子和牙刷穿过夹道的时候,最适宜的做法是设法把眼睛朝窗外瞧,假装没有看见.说了 Good morning 反而令对方窘迫,这时你不打招呼绝非失礼.1、What's up? 有什么事?2、What's happening? 发生什么事?3、What's going on? 发生什么事? 和朋友打招呼,再可以说: 4、How's it going? 情况如何? 5、How's everything? 情况如何? 6、How's everything going with you? 你一切情况如何? 见面打招呼,要会说What's up?What's happening?等,而且,一口气要说三句以上,才算是英文高手.。

    二、打招呼用语

    招呼用语言表示的是打招呼人与被打招呼人之间的一种交往关系。如果遇到熟人打招呼或别人给你打招呼,你装作没看见,都是不礼貌的行为。

    1.“你吃了吗?”

    这是中国历史上沿用比较普遍的招呼语。“民以食为天”,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大多数劳动都求的就是能够吃饱肚子。因此,问对方有没有吃饭便是对方的一种关心。

    随着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吃饭问题已经得以解决,然而,“你吃了吗”这句问候语却流传了下来。但是,现在的这句招呼语基本上没有了原来的意思。它只是一种形式,不再包含原来的内容,问声“你吃了吗”也单单是一种招呼,表示“我看见你了,跟你打招呼呢。”至于对方真得过且过吃饭没吃饭,都是无关紧要。所以,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你吃了吗”的问话逐渐被新的招呼语所代替。

    使用这保存招呼语时要特别注意场合,在卫生间打招呼,显得语言极其贫乏,彼此也显得尴尬。

    2.“你干什么去?”

    这也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招呼语,与对方擦身而过,为了表示看见了对方,以此语代替一切语言。至于对方干什么却都无紧要,只是表示一种问候。在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没有这种招呼语,因为“自己干什么”是属于个人的隐私,他们不希望别人过多地干涉自己的私事。这句问候语出现在中国,也反映了国人的一种心态,随着经济的发展,这句话也将逐渐被新的招呼语代替。

    3.“你在哪儿发财?”

    这是中国近几年才时兴起来的问话。在中国漫长历史中“君子重义不重利”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和深入,“利”越来越被人们看重,“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促使全国人民奔富裕,并以“发财”相互祝福。所以,这句招呼语如实反映了近几年来从上到下以经济为中心奔富裕的文化心理,折射出初得温饱后人民的更高追求,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4.“你这段时间忙吗?”

    由于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都在为事业,金钱,生活而忙碌,奔波。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喜欢用“你这些时间忙吗”问候校友,同事,特别是年龄相当者。觉得这一问候语,既体现了朋友之间的相互关心,又显得很文雅,不俗。问话人对对方工作忙不忙并非实质性的了解,重在招呼。若对方回答“很忙”,问话人如果不再问一句“忙什么”显得又不礼貌了。

    5.“你好”

    这句招呼语简洁明了,通用性强,同时又是对他人的一种祝福,因此,这句话解放以后经常使用,如今也常出现在经济发展,不同社会群体交往频繁而人际关系又比较松散的开放型社会中,特别是在一些城市,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每个人都来去匆匆,以前那种交谈型的招呼语已经不适用了,彼此见面时一声节奏明快的“你好”,同时伴以微笑,点头等致意方式便是礼貌之极。所以,这是随时代发展应运而生的新型招呼语。

    三、打招呼的礼貌用语

    初次见面说“久仰”;

    好久不见说“久违”。

    等候客人用“恭候”;

    宾客来到称“光临”。

    未及欢迎说“失迎”;

    起身作别称“告辞”;

    看望别人用“拜访”;

    请人别送用“留步”。

    陪伴朋友用“奉陪”;

    中途告辞用“失陪”。

    请人原谅说“包涵”;

    请人批评说“指教”。

    求人解答用“请教”;

    盼人指点用“赐教”。

    欢迎购买说“惠顾”;

    请人受礼称“笑纳”。

    请人帮忙说“劳驾”;

    求给方便说“借光”。

    麻烦别人说“打扰”;

    托人办事用“拜托”。

    向人祝贺用“恭喜”;

    赞人见解称“高见”。

    对方来信称“惠书”;

    赠人书画题“惠存”。

    尊称老师为“恩师”;

    称人学生为“高足”。

    请人休息为“节劳”;

    对方不适说“欠安”。

    老人年龄说“高寿”;

    女士年龄称“芳龄”。

    四、不爱打招呼

    行为解密 如果需要打招呼的不只是一两个人,宝宝有可能一时不知道如何应对;或者认为挨个问好很累,而这个行为是为父母做的,不是自己情愿的,索性就全免了。

    这说明宝宝还没掌握同时和多个人打招呼的技巧,也不懂得见了人要打招呼是礼貌行为。 2岁左右,宝宝的自我意识和自尊心开始萌芽,3岁时一些孩子就显示出自己的主见,因此在被父母要求着向他人问候时,自尊心强的孩子会感到很没面子、产生逆反情绪,以沉默表示抗议。

    妈妈拆招 ● 招数1:说明打招呼的理由 宝宝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学会与人交往。所以,妈妈可以借助讲故事、看图画书和在生活中的场景启发孩子:熟人间打招呼是一种礼仪,表示一个人懂礼貌、有修养,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它能使我们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而且,打招呼之后,问候的和被问候的人都能感到愉快。

    ● 招数2:了解宝宝的想法 教子的前提是“知子”。妈妈不妨先问问孩子是怎么想的,然后告诉他具体怎么做,比如让孩子说说在见到的人中喜欢谁,引导其在下一次见面时主动问候这位叔叔阿姨或爷爷奶奶。

    如果孩子能迈出这可喜的第一步,接下来拓展到一次向两个人问好、逐渐适应问候更多的人。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妈妈要真诚地做个表率,以自己的热情感染孩子。

    如果出现孩子不愿招呼人的局面,以转移话题的方式代替指令性的语言,引导宝宝开口说些他感兴趣的事,才是妈妈明智的做法,因为反复的提醒和批评可能使大家都面临更为严重的尴尬境地,还容易强化孩子的这个行为。

    五、孩子不爱跟人打招呼

    孩子的性格有70%甚至以上都是来自父母的遗传,通常我们所说的四大气质类型也是由人的生理先天决定的。

    当发现了孩子身上的某些“行为特征”,可以想一想,妈妈和爸爸身上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情况(或者父母在成长的过程中是否也出现过类似的特征?)——这样说是为了让爸爸妈妈明白,一切都可能是暂时的,不必太紧张。 如果您的孩子和您小时候一样,有些不那么主动,那请您回想一下您是如何克服主动和别人打招呼的心理压力的?是不是能用同样的方法来帮助您的孩子?即使想不起来自己怎么改变的也不要紧,“慢慢长大就好了”,老人们不都一直这么说吗? 当然,您需要更多鼓励并创造机会给您的孩子,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他。

    如果爸爸妈妈都是很开朗热情主动的人,那孩子有这样的情况也不奇怪。孩子需要时间去适应更多的人际交往。

    您可以和孩子沟通一下,问问他为什么看到门卫叔叔不愿意打招呼?是否有什么原因?孩子的想法简单而直接,但又非常敏感,很多细节大人一定会疏忽,所以帮助孩子解开心结很重要。如果孩子说不认识这些叔叔阿姨,那爸爸妈妈可以提前帮孩子"做好功课",这样他就能从心理上接受要跟人打招呼这件事情了。

    另外,多创造机会让孩子主动和人打交道。比如给他钱让他自己去买一个麦当劳的圆筒冰激凌,让他带上很酷很炫的新玩具到幼儿园去玩……在孩子有“内在需求”以及“心情好”的时候,他的一些担心和顾虑也会被抛到九霄云外,这时候和别人相处变得更自然更愉快。

    而父母要做的,就是加强这种愉快的情绪体验,鼓励并夸赞孩子的进步,让他感觉到改变是件好事情。不断得到这样的正向积极的强化,孩子一定会有进步。

    最后一句:千万别和孩子太较真。有时候孩子自己并不知道这是个问题,反而是父母的批评责备起到了负面消极的强调作用,久而久之,就真会变成孩子改不了的“缺点”。

    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爸爸妈妈的引导方式很重要。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