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黑格尔

    黑格尔

    一、黑格尔 的简介

    黑格尔 (1770—1831) 德国近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

    他对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 生平与著作 黑格尔1770年8月27日生于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亚特一个官吏家庭。

    1780年起就读于该城文科中学。1788年10月去图宾根神学院学习,主修神学和哲学。

    1793—1796年在瑞士伯尔尼一贵族家中担任家庭教师。1797年末—1800年在法兰克福任家庭教师。

    1801年到耶拿,1805年获得副教授职。1816~1817年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1818年后任柏林大学哲学教授,并于1829年当选柏林大学校长。

    1831年11月14日病逝于柏林。黑格尔青年时代恰逢法国大革命,J.卢梭的思想对他产生了极大影响,他被法国革命崇尚的自由精神深深打动。

    他反对封建专制和民族分裂,渴望德国在政治上实现统一,把德意志民族的复兴与资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并把立宪玫治制度视之为理想的国家制度。1815年拿破仑战争的失败、欧洲封建势力的复辟,使他的政治态度发生变化,放弃了激进的政治主张,开始赞颂现存的普鲁士王国,主张以此为基础而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黑格尔晚年对普鲁士王国表现出忠顺态度,但对法国革命始终持有好评,对德国保守派——历史法学派持反对态度。黑格尔一生撰有大量政治论著,生前发表的有《评1815年和1816年符腾堡王国等级议会的讨论》(1817)、《法哲学原理》(1821)、《论英国改革法案》(1831)。

    后人编辑出版的有《德国法制》(1893)、《黑格尔政治和法哲学著作》(1913)等。 主要政治思想 黑格尔的国家观继承和发展了I.康德、J.G.费希特以来德国古典哲学的传统。

    他用哲学的思辨揭示国家的本质,反对17、18世纪的社会契约论从国家的外部特征解释国家的本质,认为国家不是契约的任意产物。他的国家概念指的不是现存的国家制度,而是精神的国家理念。

    他认为现实的国家只是国家理念的表现。国家的本质在于它是伦理理念的现实,是绝对自在自为的理性的东西。

    黑格尔用唯心主义的观点对国家与社会进行了区分,认为市民社会是“外在的国家”,是主观意志、个人利益的结合形式。国家以它至高无上的意志、伦理精神把整个民族凝聚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国家先于并高于家庭、市民社会,是它们存在的前提,是决定的力量,是人类生活的最高形式。它是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统一。

    个人只是国家的一些环节,生活在国家中,才能获得个人的人格、自由和价值。黑格尔对德国古典哲学中整体国家观的倾向给予充分发挥,表明了他对古希腊以伦理和整体为特征的城邦国家观的崇尚。

    在国家制度方面,黑格尔认为世袭君主制是国家制度的顶峰,王权是普遍利益的最高代表,国王拥有最后的主观决断权。但他主张限制王权,认为三权只是政治国家统一意志的象征,只能依法签署议会通过的决议。

    他对行政权的论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指出行政权是执政权,应当掌握在为社会服务、与普遍利益相一致的等级手中。他反对封建的官职世袭制度,主张任用官吏应以才智为标准并向一切市民开放。

    他强调国家制度的整体性和有机性,反对机械的分权理论。黑格尔渴望德意志统一和复兴是与其民族主义思想结合在一起的,他提出国家、民族要独立自主,论证了战争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并把日耳曼民族视为优等民族“世界精神”的完美体现。

    影响 黑格尔的政治思想是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政治理论的终结,它深刻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政治要求,他的整体国家观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自由主义产生过深远的影响。K.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揭示了国家与社会的真实关系,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理论基础。

    二、怎么理解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相对于中国人的 神,外国人的上帝黑格尔心中有一个“世界之神”,它创造了这世界上一切东西.物质的、精神的东西都从它那里产生,最后又都返回到它那里去.但是黑格尔所说的这个“世界之神”,并不是像基督教中的上帝那样的存在物.他把“神”理解为一种“精神”.在黑格尔看来,精神具有一种神性,它是神在世间最高贵的体现.当神在人类精神中完全展现自己的时候,必定是以一种精神的形式出现.如果神是精神,而世界又是神的产物,那么很显然,世界也就是精神的产物.但是这个“精神”,又不能等同于哪一个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独立于我们所有人的,甚至独立于所有事物的.它是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出现以前,就存在着的一种精神性的本原.这就是“绝对精神”.所有在我们面前展现的事物,不仅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也包括山川河流、动物植物,人类社会……都是“绝对精神”自己展开、自己实现的结果.也许有人说,这些东西明明是物质的嘛!但黑格尔就说了,你看到的只是“现象”,你得透过现象看本质———它们本质上都是精神的,这些现象都是“精神的现象”.那么,绝对精神是怎样把世界万物都实现出来的呢?黑格尔回答说,这就需要精神通过正———反———合的辩证法运动,从而分阶段地把种种事物实现出来.一开始,绝对精神是在纯粹的“概念”世界里面运动(正);然后从概念中把自己外化出来,形成了有具体物质内容的自然界(反);经过了一番折腾后,精神扬弃了自然界,结合了前两个阶段,重新回到精神的表现形式中(合).在这个精神的阶段中,精神首先表现为“主观精神”(也就是个人意识的形成和发展),然后外化为“客观精神”(也就是人类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到最后,“主观精神”和“客观精神”走向结合,达到“绝对精神”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绝对精神在经历一长串的变化后,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本来面貌来展现自己了———它的具体形态就是艺术、宗教和哲学.我们在艺术中通过直观来把握绝对精神,在宗教中通过表象或想像(一个最高神)来把握绝对精神,而在哲学中,则通过逻辑的思考来完成对绝对精神的理解.也许我们不妨这样理解,绝对精神是宇宙中一股神秘的精神力量,它按照正———反———合的规律不断地变迁,不断地生长,不断地演绎出万事万物.所以,从世界观上来看,它是一种典型客观的唯心主义立场.但是绝对精神的运动形式———辩证法,却在一定意义上揭示出了世界上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和矛盾本质.而这一点,深深影响了马克思。

    三、如何理解黑格尔的这句话

    这句话来源于下面这个故事,黑格尔是听了这个故事说的这句话:

    秋日的夜晚,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在草地上观察星星。他仰望星空,不料前面有一个深坑,一脚踏空,掉了下去。水虽然仅没及胸部,离地面却有二三米,上不去,只好高呼救命。一个路人将他救出。他对那人说:“明天会下雨!”那人笑着摇头走了,并将泰勒斯的预言当做笑话讲给别人听。第二天,果真下了雨,人们对他在气象学方面的知识如此丰富赞叹不已,有人却不以为然,说泰勒斯知道天上的事情,却看不见脚下的东西。

    我的理解是,坑是低谷,在眼前的,被仰望的高空就相当于高远的理想一样

    躺在坑里代表安于现状且处于低谷,不仰望高空代表了目光短浅没有高远的志向,(井底之蛙?我觉得不完全是)这样的人不会掉进坑里的:已经在低谷并且没有高远的理想志向还安于现状,又怎么会掉进坑里呢?

    我的理解未必非常准确,一千个人眼里还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想要知道黑格尔这句话到底他当时想表达的是什么感情你只能把他挖出来看看了,不过估计挖出来他老人家也不会告诉你,不过可以肯定黑格尔这句话有明显的讽刺意味。

    Supermonkey250说的好啊~很专业,原来修改完答案就到下边去了。。。你不是楼下了变楼上了

    四、【黑格尔的核心理论】

    一、艺术特质论 (一)正是这概念与个别现象的统一才是美的本质 黑格尔对艺术的看法是建立在他的理念说的基础上的.黑格尔认为“理论不只是实体和普遍性,而是概念和体现概念的实在二者的统一”.在对“理念”的阐释过程中,黑格尔反对来自两方面的片面性.一方面,他认为仅停留于事物的表面现象,还不是真正真实的.他说:“现象之所以真实,并不由它有内在的或外在的客观存在,并不是由于它一般是实在的东西,而是由于这种实在是符合概念的”.另一方面,他同时又认为:“生命只有作为个别的有生命的东西才能存在”,“只有具体的个别事物才是真实的和显示的,抽象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却不是真实的和现实的.黑格尔所要求的艺术的真实性和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真”是有差别的.他指出;生活中真实的客观存在总是为具体的时空条件和偶然性所限制,只有艺术才能把被偶然性和外在形状玷污的事物还原到与它的真正概念的和谐,才能把现象中凡是不符合概念的东西一齐抛开.(二)艺术把它的每一个形象都化成千眼的阿顾斯 黑格尔在其系统的艺术理论著作《美学》中,都论述了艺术表现对象是人的这一观点.黑格尔说:“情致是艺术的真正中心和适当领域,对于作品和对于观众来说,情致的表现都是效果的主要来源.……情致能感动人,因为它自在自为得是人类生存中的强大的力量.就这一方面来说,外在事物、自然环境以及它的景致都只应看作次要的附庸的东西,其目的子郁帮助发挥情致.” 二、人物性格论 (一)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 从重视表现伦理力量的冲突出发,黑格尔是推崇以情节为中心的古希腊悲剧的.在情节与性格的关系上,他的视野不再停于作为文艺体裁之一的戏剧,而是整个艺术,特别是叙事性的文艺作品.他明确提出:性格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黑格尔认识到成功的人物形象,都是具有个性特点的;而且正是通过成功的个性刻画,展示出更深的“实体性“的内容,具有普遍性,才能塑造出特殊性与普遍性“互相渗透”的“完整的性格”.(二)典型人物应具有的性格特点 黑格尔对此做了具体说明:第一,“把性格作为具备各种属性的整体”,这就是说,人物应该既是整体,又是有丰富内容的.第二,黑格尔认为“这种整体同时要显现为某种特殊形式”.除前述要求外,“一个更迫切的要求,就是要性格有特殊性和个性”.三、环境论和矛盾冲突说 (一)环境及环境与人物的关系 黑格尔认为“理想的主体性格”需要一个周围世界作为它达到现实的一般基础(或译一般背景).个一般背景,黑格尔成为“一般的世界情况”.关于人物和环境的关系,黑格尔说:“理想的完整中心是人,而人是生活着的,按照他的本质,他是存在于这时间、这地点的.”要使人物显得现实的,就要有他具体的外在环境.(二)冲突和纠纷是情境的基本内容 黑格尔说:“在客观存在中展现出来的个别性相却仍须直接联系到发展原则,因此在与外在情境发生关系之中,须直接联系到差异面的对立和斗争.” 由于人类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在任何具体存在的环境里,又总是存在着矛盾的;更由于文艺作品的中心是刻画性格,而人物性格的真正地形——究竟是怎样的人物,要在冲突和纠纷中,才能更好地检验和展现出来,所以黑格尔说,冲突和纠纷是情境地基本内容,或者说,正是“分裂和由分裂来地定性终于形成了情境地本质”.关于戏剧文学和其他叙事文学应该表现怎样地冲突更为理想的问题,黑格尔的看法也是比较深刻的.黑格尔指出:纯属物理的或自然的丑女故土,如自然灾祸,单就它们本身,对于艺术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在艺术中表现灾祸,“只是因为自然灾害可以发展初心灵性的分裂”.这就是说,艺术表现灾祸,不再是把它作为偶然事件,而是把它们作为人事中出现的一种阻碍和不幸,表现初这种阻碍和不幸,表现出这种阻碍和不幸在人们心灵上引起的矛盾和分裂,一起人事的必然的变迁,而绝不是单纯地去展现自然存在地矛盾.。

    五、介绍一下黑格尔

    黑格尔(1770—1831),时代略晚于康德,是德国19世纪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黑格尔出生于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首府斯图加特;卒于柏林,柏林大学(柏林洪堡大学)校长任内。许多人认为,黑格尔的思想,象征着了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 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更有甚者,由于黑格尔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两者之要义,因此,对于那些因看到自由主义在承认个人需求、体现人的基本价值方面的无能为力,而觉得自由主义正面临挑战的人来说,他的哲学无疑是为自由主义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