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文天祥

    文天祥

    一、文天祥的故事

    文天祥是南宋的一位民族英雄。他本来是个文官,可为了反对侵略,保卫国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那时候,元朝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文天祥听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产,召募起3万壮士,组成义军,抗元救国。有人说:“元军人那么多,你这么点人怎么抵挡?不是虎羊相拼吗?”文天祥说:“国家有难而无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虽然单薄,也要为国尽力呀!”

    后来,南宋统治者投降了元军,文天祥仍然坚持抗战。他对大家说:“救国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难以医治,儿子还是要全力抢救啊!”不久,他兵败被俘,坚决不肯投降,还写下了有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变的决心。他拒绝了元朝的多次劝降,终于实现了舍身取义的理想,慷慨就义。多少年来,文天祥的救国精神,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二、文天祥的故事

    文天祥的故事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到土牢里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将军,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就死,还说什么鬼话!”于是,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慨就义了。文天祥生前,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故事

    文天祥也是南宋的一位民族英雄。他本来是个文官,可为了反对侵略,保卫国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战场。那时候,元朝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文天祥听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产,召募起3万壮士,组成义军,抗元救国。有人说:“元军人那么多,你这么点人怎么抵挡?不是虎羊相拼吗?”文天祥说:“国家有难而无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虽然单薄,也要为国尽力呀!”

    后来,南宋统治者投降了元军,文天祥仍然坚持抗战。他对大家说:“救国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难以医治,儿子还是要全力抢救啊!”不久,他兵败被俘,坚决不肯投降,还写下了有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自己坚持民族气节至死不变的决心。他拒绝了元朝的多次劝降,终于实现了舍身取义的理想,慷慨就义。多少年来,文天祥的救国精神,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三、文天祥的故事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进士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

    1275年,元军进边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人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无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

    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无形势大力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人广东。

    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

    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他是状元出身,笔力当然雄健,生平留下的煌煌笔墨,正不知有凡几。只是,

    真正配得上他七百六十岁生命的,则首推他在零丁洋上的浩歌。那是公元1279

    年,农历正月,他已兵败被俘,恰值英雄末路,在元军的押解下,云愁雾惨地颠簸

    在崖山海面。如墨的海浪呵,你倾翻了宋朝的龙廷,你噬碎了孤臣的赤心。此一去

    ,“百年落落生涯尽,万里遥遥行役苦。”“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千古。”

    无一丝一毫的张惶,在这生与死的关头,他坦然选择了与国家民族共存亡。但见

    ,一腔忠烈,由胸中长啸而出,落纸,化作了黄钟大吕的绝响。这就是那首光射千

    古的七律《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

    假如文天祥在这时候就死去,结局又会怎样?毫无疑问,他是可以永生的了。

    南宋遗民清楚这一点。所以,他的战友,庐陵人王炎午,才在他被押往北方的途中

    ,张贴了数十份《生祭文丞相文》,疾呼:“大丞相可死矣!”敦促他舍身取义,

    保全大节。他自己又何尝不明白这一点。因此,一路上才又是服毒,又是绝食,自

    谓“惟可死,不可生”。然而,且慢———打量历史,我们只能作这般理解———

    日月还要从他的生命摄取更多的光华;社会还要从他的精神吸收更多钙质;盘古氏

    留下的那柄板斧,需要新的磨刀石;长江和黄河,渴求更壮美的音符。一句话,他

    的使命还没有结束。于是,同年10月,他就在一种求死不得、欲逃又不能的状态

    下抵达元大都燕京。

    四、为什么说文天祥“晚节不保”

    文天祥临刑前的犹豫 英雄面对死亡也会有怯懦。

    电影《勇敢的心》中,苏格兰民族英雄华莱士临刑前高呼“自由!”但是在临刑离开囚室前,他却对上帝祈祷,希望获得勇气,以抵抗面临死亡的恐惧。 中华民族的英雄文天祥,在留给历史舍生取义的宏大英雄气概之外,面临死亡威胁和元朝的利诱时,也并非全无恐惧,他不仅对自己的信念发生过怀疑,甚至可能有过“投降”的念头。

    《宋史·文天祥传》记载了他模棱两可的话:“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

    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其中暗示,他有归隐故乡当道士(黄冠),甚至将来做元朝顾问的念头。这样看来,文天祥已经有归降的可能,但忽必烈却不能容忍这样模糊的态度,他要的是奴才式全心全意的投降。

    “幸好”忽必烈并没有同意他归隐当道士的请求。一位被文天祥怒斥过的降元的老同事也不同意:“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正是靠文天祥的鲜血最终一洒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气贯千古的话,我们才获得了一位永远的英雄,而非乱世时常见的隐士。

    杀身成仁的文天祥怎么会怯懦、逃避呢?投降?更连想都不会想。后人多怀疑元朝人修撰的《宋史·文天祥传》,是故意诽谤、侮辱咱们的英雄。

    是的,在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中,英雄永不怯懦,怯懦者绝无勇敢。岂不知,人性比我们想象复杂得多。

    文天祥临死前的逃避,完全是有可能的。 在写出《过零丁洋》后不到一年,文天祥其实就开始“怀疑”所谓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当受尽苦难被押到大都后,他写了一首《己卯十月一日至燕,越五日罹狴犴,有感而赋》的诗,其中即有“亡国大夫谁为传,只饶野史与人看”。意为恐怕自己舍生取义,照不了汗青,只有在野史中流传。

    文天祥无法让“上帝赐予我力量”,他需要历史正义的力量来激励自己,中间经历怀疑也是正常。此前,当他被押到广州时,劝降的人就“嘲笑”他青史留名的信念,“国亡矣,忠孝之事尽矣。

    正使杀身为忠孝,谁复书之。”文天祥说:“殷之亡也,夷、齐不食周粟,亦自尽其义耳,未闻以存亡易心也。”

    可见,对于丹心能否照汗青,文天祥是有过反复的。 文天祥不怕牺牲,抵得住利诱。

    但是,当一个叫灵阳子的道士跟他谈道,却让他动了归隐佛道之心。此前,文天祥认识的一位南宋宫廷琴师汪元量,就曾被忽必烈赐为黄冠道士。

    文天祥虽是儒教中人,却对佛道颇为心仪,这由他的两个儿子分别叫道生和佛生即可明显看出。 “谁知真患难,忽悟大光明,日出云俱静,风消水自平。

    功名几灭性,忠孝大劳生。天下惟豪杰,神仙立地成。”

    这是文天祥在灵阳子来狱中见他后的一首赠诗。此诗与文天祥《正气歌》等正气凛然的作品迥然有别。

    在儒家杀身成仁、忠君守义的悲壮精神之外,确实还有一个在佛道中徘徊、寻求解脱的文天祥。 从文天祥给灵阳子的另一首诗中更可看出端倪:“昔我爱泉石,长揖离公卿。

    结屋青山下,咫尺蓬与瀛……天地不知老,日月交其精。人一阴阳性,本来自长生。

    指点虚无间,引我归员明。一针透顶门,道骨由天成……”早年,文天祥仕途失意时,就曾回文山老家终日忘情于泉石,“领客其间,穷幽极胜,乐而忘疲。”

    当身陷故乡几千里外的大都的监狱中,与灵阳子的谈道,激起了文天祥对往昔逍遥岁月的回忆。 1280年中秋夜,被忽必烈赐为道士的汪元量挟琴为狱中的文天祥演奏《胡笳十八拍》。

    这是汉末的蔡文姬在被匈奴掠获十二年、回到故乡后写的一首长诗,叙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乡别子的情怀。月圆之夜,故国不在,身陷囹圄,汪元量的弹唱响起,和蔡文姬一样亡国无家的文天祥,又是怎样一种悲痛呢。

    而后,文天祥写了《胡笳曲》十八拍,在序的最后,签名却是“浮休道人文山”。“浮休”语出《庄子》“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从文天祥自称“浮休道人”可以看出,“得以黄冠归故乡”的言语,并非没有根据。 七百多年后,当看到文天祥在死亡前信仰的松动,逃避的想法,甚至投降的一念,并不会觉得其形象有所减损,而是更符合人性的真实,让人亲近,让人感动。

    文天祥最终没有逃避,大义凛然地走上了刑场。临刑前,万人观睹,文天祥殊为从容,对吏卒说:“吾事已毕,心无怍矣。”

    南向拜而死。在他遗体所着的衣服中,人们发现了他留下的《衣带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五、文天祥为何受人敬佩

    文天祥(1236—1283),南宋杰出民族英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

    汉族,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等。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名(状元),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他晚年的诗词,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1283年1月9日(农历十二月九日)在北京菜市口慷慨就义,年仅四十七岁。

    文天祥在狱中写作大量诗词,《过零丁洋》、《正气歌》等作品已成为千古绝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