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王小波

    王小波

    一、作家王小波的简历和作品风格

    王小波生平 1952年5月13日 出生于北京。

    1968~1970年 云南农场知青。 1971~1972年 山东牟平插队;后担任民办教师。

    1972~1973年 北京牛街教学仪器厂工人。 1974~1978年 北京西城区半导体厂工人。

    1978~1982年 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系学生。 1982~1984年 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教师。

    1984~1988年 美国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88~1991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1991~1992年 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讲师。 1992~1997年 自由撰稿人。

    1997年4月11日 逝世于北京。终年45岁王小波的文学创作独特,富于想像力、幻想力之余,却不乏理性精神,特别是他的“时代三部曲”。

    “时代三部曲”是由三部作品组成,分别是《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在整个三部曲系列中,他以喜剧精神和幽默风格述说人类生存状况的荒谬故事,并透过故事描写权力对创造欲望和人性需求的扭曲及压制。

    至于故事背景则是跨越各种年代,展示中国知识分子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命运。事实上,王小波最过人之处,无疑是随心所欲的穿梭古往今来的对话体叙述,并变换多种视角。

    表达手法方面,他擅于用江洋恣肆的笔触描绘男欢女爱,言说爱情的动人美丽场景及势不可挡的威力。其成名作《黄金时代》,文学界的评誉甚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编辑白桦更说:“《黄金时代》把以前所有写性小说全枪毙了!” 他的小说其实一直不大被出版社接受,也是因为文章中的性描写。

    其实这些文字不如贾平凹等人的小脚文学来的露骨,也不如其它人如莫言写的一样媚俗,只是比较直率罢了。在新时期文学领域中,性禁忌依然存在,这原因涉及到中国人的文化传统、社会心理、伦理价值等一些更深的层面。

    抛开以上热点不谈,从没有看到有人用这样的笔法写作。在王的小说中,你可以看到,历来文学所谓真实性的规则全都被从容跨越了,他用了不同的修辞方式来写小说,大量的即兴发挥、错位的角色语体,寓庄于谐,寓文雅于粗野。

    读者可以在其中感受澎湃的想象力。 王大多数以第一人称叙事,而这个人总是个生活中不顺心、受委屈的家伙。

    他幽默机敏,理性清澈,在内心状态和角色地位上最接近游离于主流的个体知识分子,这种性格的叙事者,也有易于辨识的语言风格。王本身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曾是个知识青年(我最佩服的一代),上山下乡过,赴美深造过——他的本职是个名牌大学数学讲师,写这一手好文不输任何敢称大师的人,这种角色在中国文坛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二、王小波的表达的是什么

    《黄金时代》呈现了思维的变幻莫测,我们所看到的全部是王二回忆的自述.九四年在大陆出版的的《黄金时代》在结构上向新小说派西蒙的《弗兰德公路》致敬,虽然单薄了许多.拥有复杂技术的《黄金时代》被误读并不出人意外,这正是《黄金时代》的成功,超前于时代.1. 王二当年的看法被回忆.2. 写交待材料和陈清扬一起回忆.那时看法被回忆.3. 王二以后的回忆.4. 王二对陈清扬各种时候对同一件事情所表达的看法,在不同时期反复理解以后呈现的破碎回忆.5. 王二以后看交代材料被唤醒的回忆.6. 王二将当年交代材料给写小说的朋友看,已经将所有回忆整理了一次.7. 见面以后两个人的共同回忆与对各自回忆的纠正.陈清扬同样经历以上六个回忆,最终由王二说出来.8. 王二在自述的时候综合了以上各个时期的回忆,并且加入现在的看法将故事理顺.可以确认的回忆保留,不能确认的回忆使用破碎的细节拼接,不能回忆的使用现在的看法加以弥补.王小波以梦为马,自由驰骋在男人与女人的梦中.《黄金时代》呈现了种种观点差别.1. 作为作者的王小波不受限制,但是观点表达受文本本身限制.2. 王二是王二,王小波是王小波.王二自述文本被爱情限制.3. 眼睛看不到眼睛,王二看不到作为真相的自己.但是在表述的时候,王二已经明白一切真相了.至于王二理解的真相是否正确,衮衮诸公仁智并见了.4. 王二的眼里只有陈清扬.文本表述的是陈清扬的一切,而不是王二的一切.5. 陈清扬眼里的王二被王二较少失真地表述,但是加入了王二的适当修正.6. 陈清扬认识到的自己,王二能理解的用王二语言表述,理解模糊的被较少失真的表述.7. 最后见面的一切被完整记录,基本是王二在自述时保有的观点.8. 文本完整表达了王二的爱.当我们真正理解了王二表述的时候,便看到了王二的眼睛与王二所看到的一切.。

    三、关于王小波的书

    王小波写作的核心主题,是对“权力”的“反讽”;而且他的独立撰稿人身份,以及放弃人大、北大教职的行为,作为一种写作姿态契合了自由主义对“体制”的反感。

    应该说,以“自由主义”的方式理解王小波,确实涉及到了王小波一个重要的方面。王小波对“自由”的珍视,也得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权利意识逐渐觉醒的一代读者的热烈响应。

    王小波对历史的洞见、对权力的深刻理解以及娴熟的反讽、戏仿的技艺,构成了一套精密复杂的叙述策略,这在杂文中往往呈现的过于简单化,但是在小说中却给出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艺术世界。尤为难得的是,和一些因为时代的堕落贫乏而堕落贫乏的作家不同,王小波第一次写出了历史创痛后不屈不挠的诗意与贵族气质,对于无法毁灭的人类的尊重,使得王小波有理由跻身世界最伟大的作家行列。

    四、如何理解王小波《我的师承》求答案

    师承王小波有一篇《我的师承》.讲自己从翻译家那里学到的好东西.文章最后一段说:“我一直想承认我的文学师承是这样一条鲜为人知的线索.”文章开头就说了:“小时候,有一次我哥哥给我念过查良铮先生译的《青铜骑士》……他还告诉我说,这是雍容华贵的英雄体诗,是最好的文字.”但是这个说明分量很轻,不单独拎出来,很容易让人忽略.这一句是在一大段欣赏翻译语言之美的文字后出现,也让人必然将前辈理解为王道乾、查良铮等.王小波本意应该也是如此.在“我一直想承认我的文学师承是这样一条鲜为人知的线索”之后,王小波说,“这是给我脸上贴金.”如果《我的师承》一文所言全部属实,那么王小波写作的师父,应该是他哥哥.他的哥哥在这里并不是一个介绍人而已,不是说:小波,据说查良铮是语言大师,你要和他学.而是向王小波朗读了《青铜骑士》,之后进行了讲解,在讲解中又和另一种译本对比说明.这是一次启蒙教学.小波行文中虽然提到了“这样一条鲜为人知的线索”.表达出来的,却是以王道乾、查良铮等人为师承的意思.这多少有点不良误导,会让人忽略文学活动隐含的一层奥秘:文学是对某种共识的认可和发扬,它不是追星和贴金.。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