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书
一、爱书的作文
有人说:“书是无边无际的海洋。”是的,它可以让你在其中了解到更多的知识。有人说:“书是知识的天空。”是的,它可以让你在其中尽情地翱翔。还有人说:“书是无限的草原。”是的,它可以让你在其中尽情地奔驰。高尔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是的,它确实能让我们进步。
我喜欢读书,一旦把书翻开了,我就会不择手段的继续读下去。有一天下午,我回到家准备写作业,旁边的一本故事书吸引着我。“不行,不能看。作业还没有写完呢!”“可是,那本书是妈妈新买给我的!”终于我抵挡不住了书的诱惑。我像一匹饿狼,贪婪的读着。我迈着轻盈的脚步在书的王国傲游的步履,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是傍晚六点半了,我依然无动于衷,只是妈妈的一声催促,才把我叫出去吃晚饭。突然,我才想起作业还没写呢!
爱书吧,读书吧,它不仅是我们的良师益友,还是我们学习的目标。书还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它能让我们放松心情,让我们学会这样做人,让我知道更多的知识——爱书是不会错的,它可以让你改掉许多不良的习惯。
我把书当作朋友,我爱书胜过爱朋友,我从朋友那儿得到的是珍贵的友谊,而书却给我精神的食粮,朋友会背叛我,书却永远忠实。
书籍,是知识的宝库。它使人类的知识文化不断积累、发展,是无知的人变得博学多才;也正使它,不断充实我的头脑,给我的生活带来无限欢乐和希望。
二、鲁迅爱书的故事
“鲁迅一生清贫”是指物质上的清贫;
“最大的财产,就是他的这些宝贵的藏书了”是指 一方面鲁迅酷爱读书、藏书很多,另一方面说明鲁迅注重精神培养、忽略物质享受,是一个上进而且有着丰富精神财富的人。
我认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所以我看书的时候一边理解一边记,把自己认为一次记不住或者难理解或者不理解、不懂的或重要的记下来并分类打记号,有时间就把他们解决了,或问别人或自己查。把重要的文章或对我有帮助的文章做个简抄(简写),下来时一看就明白。
读了这篇文章后,我觉得自己应该向鲁迅学习,多学有用的知识,增加自己的精神财富,为未来打下基础。
三、《鲁迅爱书》
鲁迅先生的全部生活内容里,书籍占着重要的地位,他被人称为“爱书如命”的人。
幼年时期的鲁迅,看书以前,总是要先把手洗干净了,然后才捧书阅读,以免把书弄脏,造成坏损。 成年以后,鲁迅一直把读书、买书、借书、抄书、修书,作为自己一种极大的乐趣和事业。
对稀有的好书,他就亲自动手翻印,装订成册。 在鲁迅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盒修书的工具,那是一些简单的划线仪器,几根钢针,一团丝线,几块砂纸以及两块磨书用的石头。
鲁迅就是用这些极其平常的东西,使得他珍藏的一万多册图书历久常新,没有一册出现污损、破散的情况。 鲁迅先生一向乐意把书借给别人看,特别是青年学生。
但是,归还时,如果书面上有了破边卷角等损坏的情况,那是会不高兴的。对于那种不爱护书的借阅者,鲁迅宁愿把书送给他,也不忍看到那本被“蹂躏”过的原书再转回来。
鲁迅先生常把一些好书主动寄赠给需要用的人。每当把书送出去时,总是非常仔细地包扎妥帖。
这种花在包书上的心力,是为了友人,更是为了书籍。
四、关于“爱书”的成语有哪些
关于“爱书”的成语有:手不释卷(shǒu bù shì juàn)、学富五车(xué fù wǔ chē)、博古通今(bó gǔ tōng jīn)、博览群书(bó lǎn qún shū)、满腹经纶(mǎn fù jīng lún)。
一、手不释卷(shǒu bù shì juàn)
〝手不释卷〞是一个汉语成语,释义:释,放下;卷,指书籍。意为书本不离手,借以形容十分勤奋好学。
二、学富五车(xué fù wǔ chē)
〝学富五车〞是一个汉语成语,释义:五车,指五车书。形容学问渊博。出处《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三、博古通今(bó gǔ tōng jīn)
博古通今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渊博。
四、博览群书(bó lǎn qún shū)
博古通今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渊博。
五、满腹经纶(mǎn fù jīng lún)
满腹经纶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mǎn fù jīng lún,意思是形容人有才学,有治理国家的才能。
五、爱书的故事
有关名人爱读书的故事1.鲁迅嚼辣椒驱寒: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
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
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2.伽利略好奇善问:伽利略是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在力学上的贡献是建立了落体定律,发现了物体的惯性定律、摆振动等时性、抛物运动规律,确定了伽利略原理。
他在比萨大学读书期间,就非常好奇,也经常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行星为什么不沿着直线前进?”一类的问题,有的老师嫌他问题太多了,可他从不在乎,该问还问。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数学家利奇来比萨游历,他就准备了许多问题去请教利奇。
这一次可好了,老师诲人不倦,学生就没完没了地问。伽利略很快就学会了关于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等方面的知识,并且深入掌握阿基米德的关于杠杆、体比重等理论。
3.闻一多醉书 闻一多读书成瘾,一看就“醉”,就在他结婚的那天,洞房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大清早亲朋好友都来登门贺喜,直到迎亲的花轿快到家时,人们还到处找不到新郎。
急得大家东寻西找,结果在书房里找到了他。他仍穿着旧袍,手里捧着一本书入了迷,怪不得人家说他不能看书,一看就要“醉”。
4.华罗庚猜书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
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5.侯宝林抄书 相声语言大师侯宝林只上过三年小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使他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有名的语言专家。有一次,他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书《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
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十八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一部十多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6.高尔基救书 世界文豪高尔基对书感情独深,爱书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间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书籍,其它的任何东西他都不考虑。
为了抢救书籍,他险些被烧死。他说:“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助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沉没在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7.匡衡凿壁偷光 古时候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8.车胤囊萤映雪 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
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
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
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9.苏东坡 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
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
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10.悬梁刺股 汉朝有个叫孙敬的人,从小勤奋好学,他每天晚上学到深夜,为了避免发困,他用绳子的一头拴柱头发,一头拴在房梁上。战国时,有个名叫苏秦的人,想干一番大事业,便刻苦读书。
每当深夜读书时,他总爱打盹。于是,他就在自己打盹的时候,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以提精神。
孙敬和苏秦的故事感动了后人,人们用“悬梁刺股”来表示刻苦学习的精神。11.范仲淹苦读的故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2.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
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