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尔
一、波普尔的证伪理论是什么
在批判归纳主义的基础上,波普尔认为科学的任务在于建构假说或理论系统,然后用观察与事实来检验它们。
这种检验不是为了证实理论以提高假说的概率,而是提高假说的可检验性,增加经验内容。波普尔正是在反归纳法的基础上,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提出了著名的“经验证伪原则”。
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命题不可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这是因为任何科学理论都具有普遍有效性,因而任何科学命题的陈述都必然是普遍命题或全称命题。
如“任何两物摩擦都会生热”等等。但是从经验中所观察到的事实都是个别的陈述或单称的命题,由于个别是不能通过归纳法上升为一般的,因而经验不能通过证实个别而证实一般。
就像人们能通过观察而证实“这只天鹅是白的”,但不能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一样。所以“理论要得到经验的证实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
波普尔否定了归纳法也就否定了经验对科学理论在经验上的可证实性。 波普尔继续指出:经验虽不能通过个别命题而证实科学的普遍性理论,但可以通过证伪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
因为任何个别只要与一般概括不相符,就可以推翻全称命题。例如,经验虽不能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个全称的普遍性命题,但却能通过证伪“这只天鹅是白的”或“那只天鹅是白的”,而证伪“所有天鹅都是白的”。
证实之所以不可能,是因为归纳法不能保证前提的真性定会传递到结论上去;证伪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它是一种演绎推理,是一种否定后件的推理,结论的假必定会传递到前提上去。 它所采用的是演绎法,用符号来表示就是:如果t,那么p;由于非p,所以非t。
。
二、波普尔是指谁
卡尔·波普尔(1902-1994),卡尔·雷蒙德·波普尔爵士(Sir Karl Raimund Popper),20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
卡尔·波普尔出生于1902年7月28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的一个犹太裔中产阶级家庭,毕业于维也纳大学。1928年,他获授哲学博士学位,1930年至1936年间在中学任教。
1937年,纳粹主义势力抬头,波普尔移民至新西兰。他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即基督堂市)的坎特伯雷大学任哲学讲师。
1946年迁居英国,在伦敦经济学院讲解逻辑和科学方法论,1949年获得教授职衔。1965年,他经女皇伊丽莎白二世获封爵位,1976年当选皇家科学院院士。
1969年从教坛退休后,他仍活跃于知识界。1982年,波普尔获颁荣誉侍从勋章。
1994年9月17日逝于英国伦敦。 波普尔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
他认为经验观察必须以一定理论为指导,但理论本身又是可证伪的,因此应对之采取批判的态度。在他看来,可证伪性是科学的不可缺少的特征,科学的增长是通过猜想和反驳发展的,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因而其理论又被称为证伪主义。
50年代后,他的研究重点转向本体论,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著有《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科学发现的逻辑》等。
三、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是什么
提出证伪主义的哲学家波普(K.R,Popper)的"三个世界理论"却是不可证伪的,然而对于他的这个形而上,似乎没有人认为是伪问题或伪科学,因为它确实是高度提炼后的理性产物.在波普的这个理论中,存在着三个世界:物理世界(简称世界1)、精神世界(简称世界2)和客观知识世界(简称世界3)."世界1"指的是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客体及其各种现象,如物质、能量、一切无机物质和一切生物有机体,包括人体及其大脑.因此,世界1中又包括了两个世界:无机界世界(a)和有机界世界(b)."世界2"指的是一切古今中外的主观精神活动(对个人来说就是他个人的主观精神活动).波普认为主观精神是实在的,因为它对世界1,尤其是对人和动物的躯体能起反馈作用,即它直接支配着人和动物的物质躯体通过其活动表现出来.显然,世界2也可以划分为感性世界(c)和理性世界(d)."世界3"被波普定义为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虽然,广义地说应该是:一切主观精神活动的产物的世界).如思维观念、语言、文字、艺术、神话、科学问题、理论猜测和论据等一切抽象的精神产物以及一切具体的精神产物,如工具设备、图书、房屋建筑、计算机、飞机和轮船等等.我们把前者记为(e),后者记为(f).所以,三个世界可细分为六个世界:属于世界1的a,b、属于世界2的c,d和属于世界3的e,f:(a)无机界世界,(b)有机界世界,(c)动物和人的感性世界,(d)人的理性世界 ,(e)抽象的精神产物世界 ,(f) 具体的精神产物世界.波普称由世界1向世界2再向世界3的作用方向为"上向因果关系".而称反向的反馈作用方向为"下向因果关系",可见,三个世界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由图则可以看出,上向因果关系可表示为:a-b-c-d-e-f,下向因果关系可表示为:f-e-d-c-b-a,而f对a的作用例如人为造成的环境破坏,a对f的反馈作用如地震、台风和腐蚀造成的破坏等等.所以三个世界是一个可逆的完全循环.三个世界的观念最早是由柏拉图提出来的,但是他提的是:具体世界、理念世界和灵魂世界.即柏拉图是把a,b和f作为一个具体世界.而老子则是二元的世界观,即"有”与“无”.老子的二元论显然超越于柏拉图和波普的三个世界论,因为后者的观念虽然已然认定“存在”超越于“人”的局限,但是其中那些可能的“无”仍然属于“有”的从属地位,只有老子才不但将“无”与“有”置于对等地位,甚至于更基本.但是,道和德却是既非物质的又非主观意识的,因为基本的原理、规律本质上既是非物质的,又是非主观意识的客观存在,它们属于" 无"的世界.既不因不同物质而变异,也不因不同符号而变异.波普把世界3定义为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但是波普承认,世界3的对象"人们只能说是发现了他们,而不是发明了他们",所以客观规律的存在并非仅靠人的心智所能发明出来的.因此必须存在游离于心智活动之外的潜在的客观规律,那就是“道”.由此可见,波普、柏拉图和老子一样,都认为世界是复的.因为,a、b是纯粹实的,e、d是纯粹虚的,而c和f则是实虚混合的.。
四、科学哲学家——波普尔
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出生于1902年7月28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的一个犹太裔中产阶级家庭,毕业于维也纳大学。
1928年,他获授哲学博士学位,1930年至1936年间在中学任教。1937年,纳粹主义势力抬头,波普尔移民至新西兰。
他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即基督堂市)的坎特伯雷大学任哲学讲师。1946年迁居英国,在伦敦经济学院讲解逻辑和科学方法论,1949年获得教授职衔。
1965年,他经女皇伊丽莎白二世获封爵位,1976年当选皇家科学院院士。1969年从教坛退休后,他仍活跃于知识界。
卡尔·波普尔 卡尔·波普尔(1902-1994) 波普尔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经验观察必须以一定理论为指导,但理论本身又是可证伪的,因此应对之采取批判的态度。
在他看来,可证伪性是科学的不可缺少的特征,科学的增长是通过猜想和反驳发展的,理论不能被证实,只能被证伪,因而其理论又被称为证伪主义。50年代后,他的研究重点转向本体论,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
著有《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科学发现的逻辑》《猜想与反驳》等。 生平 [1]波普尔的一生是一个化绚烂于平淡的故事。
这位犹太裔思想家于1902年出生于维也纳,10岁时就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和达尔文进化论,17岁时曾为弗洛伊德的弟子、精神分析学家阿德勒工作过。早年崇拜的这些思想大师都成为波普尔后来怀疑与批判的对象,唯有爱因斯坦是一个例外。
1919年爱因斯坦在维也纳的演讲对他的一生发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波普尔1928年在维也纳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来与著名的“维也纳小组”成员接触。
1932年完成《知识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手稿在维也纳小组中传阅。1934年在石里克的推荐下,手稿的压缩版《研究的逻辑》以德文出版。
后来两年中,波普尔访学英国,结识了哈耶克、罗素和伯林等学者,又到哥本哈根会见了物理学家波尔。在反犹太主义浪潮的压力下,波普尔计划离开奥地利。
1936年末,他向英国学术资助委员会提出申请,希望在英联邦地区的学术机构获得工作。他推荐人当中有爱因斯坦,波尔,李约瑟,罗素,卡尔纳普和摩尔。
委员会批准了他的申请,在剑桥大学为他安排了一个临时教职,但波普尔同时获得了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的一个永久职位。1938年到新西兰任教,开始写作《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和《开发社会及其敌人》,前者在1944年哈耶克主编的《经济学》上发表,后者1945年在英国出版,使他获得了国际性的声誉。
在哈耶克的帮助下,伦敦大学经济学院授予波普尔高级讲师的职务。他1946年初抵达英国就职,教授“逻辑与科学方法”。
1950年应邀访问美国,在哈佛和普林斯顿大学演讲,期间与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会面讨论。1959年出版英文版《科学发现的逻辑》,这是25年前德文版著作的扩充。
1963年出版《猜想与反驳》。1969年波普尔放弃在伦敦经济学院的全职工作,专注于研究和写作。
1972年发表《客观的知识》。1974年,由谢尔普(Schilpp)主编的《在世哲学家文库》发表两卷本的“波普尔及其思想”(上卷为自传,后来以《无穷的探索》单独出版)。
1977年发表与艾克里斯(John Eccles)合作出版《自我及其大脑》。1980年代出版的主要著作包括《实在论与科学的目的》,《开放的宇宙》和《量子理论与物理学的分裂》。
编辑本段作为思想家的风格与意义 通俗易懂 在学术界,没有一个希腊哲学和现象学的外行敢于奢谈海德格尔,没有一个不曾潜心研读柏拉图、马基雅维里和霍布斯的学者敢于评论施特劳斯。但是,一个对爱因斯坦相对论、对当代科学基本无知的人却可以完全自信地评判波普尔的学术工作而毫无轻率的感觉。
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 波普尔的主要思想建筑于他的知识论之上,而他在知识论方面的批评性创见则源自他对当代科学发展的深刻洞察和阐释。
在20世纪的著名思想家中,没有人像波普尔那样熟悉以至于介入当代科学内部的重要辩论,并与科学家共同体之间保持如此长期和密切的联系。他自己曾经坦言,他的许多工作实际上只是对爱因斯坦思想的一种哲学表达。
那么,为什么一个人文学者在理解和评价波普尔思想时似乎不需要基本的现代科学知识准备而不感到困难? 在我看来,这多少是波普尔的“咎由自取”。正是他独特的学术风格——以罕见的清晰表述深奥而复杂的思想,使其著作具有“难以阅读但容易概括”和“论证复杂但结论明确”的特征。
因此,人们不需要研读他的著作,就能够方便地将其学说概括为一些简单的论点。这使他变得“通俗易懂”而得以流行,但同时也在流行中被简单化、通俗化进而被曲解。
在这个意义上,麦吉(Bryan Magee)的评论是颇有见地的,他说波普尔的清晰性“甚至掩盖了他的深度”。波普尔的学说在获得广泛的传播和影响过程中,流失了其复杂与深刻的部分,其重要意义被低估、被忽视以至被淡忘。
而他自己也最终为世俗的声誉付出了世俗的代价。 当然,“清晰”本身至多是一种优异的学术风格,绝不是所谓“一流工作”的充分条件,甚至不是其必要的条件。
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在思想和学术上的价。
五、如何简述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科学发展模式基本观点
字号: 大 中 小波普尔哲学的主干是他的科学哲学,他自己称之为“批判理性主义”,有时又称之为“证伪主义”.一、对归纳主义的批判波普尔是一个激烈的反归纳主义者,他的经验证伪原则就建立在对归纳主义批判的基础上.波普尔把科学哲学叫做“科学发现的逻辑”,即分析经验科学的方法.他指出经验科学的特征在于它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并不是经验主义所主张的归纳法.波普尔认为归纳法是根本不存在的,从单称陈述中归纳出普遍陈述,这是不可能的.他举了三个例子:(1)过去太阳每24小时内升落一次,现在已被马赛人在比戴河发现“半夜的太阳”而推翻了.(2)“几人必死”或“每一代生物要死”,已被细菌(癌细胞)自身分裂繁殖而不死所否定了.(3)“面包给人以营养”,但由于法国农村发生麦角中毒事件而被反驳了.上述三例说明归纳只能告诉人们过去,不能告诉人们未来.他认为归纳原理是没有根据的,它本身就是用过去推导出未来的原理.归纳主义用归纳法来证明这个原理,实际上就是用自身尚待证明的论据论证其自身.波普尔不仅反对归纳法能保证我们获得必然性知识的传统归纳主义观点,而且也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归纳法具有或然性的见解.其理由是:(1)过去重复,不能保证今后或然重复,也许今后不再重复了.地球因其自转每天日出东方,将来某一天,地球毁灭了,也就不再重复了.(2)从数学观点看,无论过去重复多少次,它只是一个有限数,而未来是无限的,一个有限数与无限数之比其所得概率只能是零,有限不能代表无限.根据上述理由,波普尔认为归纳法不是科学的方法,既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必然性知识,也不能给人们以未来的或然性知识,人们应把它拒斥于科学研究领域之外.应该看到,波普尔对归纳主义的批判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离开演绎,纯粹的归纳的确无法提供给人们以必然性的知识,但以此来否定归纳法的作用,这就割裂了辩证思维中的归纳与演绎的内在联系,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二、经验证伪原则既然归纳法不是科学的方法,那么经验科学的方法是什么呢?波普尔认为是假说、演绎法.科学的任务在于建构假说或理论系统,然后用观察与事实来检验它们.这种检验不是为了证实理论以提高假说的概率,而是提高假说的可检验性,增加经验内容.波普尔正是在反归纳法的基础上,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提出了著名的“经验证伪原则”.波普尔认为,科学的理论或命题不可能被经验证实,只能被经验证伪.这是因为任何科学理论都具有普遍有效性,因而任何科学命题的陈述都必然是普遍命题或全称命题.如“任何两物摩擦都会生热”等等.但是从经验中所观察到的事实都是个别的陈述或单称的命题,由于个别是不能通过归纳法上升为一般的,因而经验不能通过证实个别而证实一般.就像人们能通过观察而证实“这只天鹅是白的”,但不能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一样.所以“理论要得到经验的证实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波普尔否定了归纳法也就否定了经验对科学理论在经验上的可证实性.波普尔继续指出:经验虽不能通过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但可以通过证伪个别命题而证伪科学的普遍性理论.因为任何个别只要与一般概括不相符,就可以推翻全称命题.例如,经验虽不能证实“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个全称的普遍性命题,但却能通过证伪“这只天鹅是白的”或“那只天鹅是白的”,而证伪“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证实之所以不可能,是因为归纳法不能保证前提的真性定会传递到结论上去;证伪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它是一种演绎推理,是一种否定后件的推理,结论的假必定会传递到前提上去.它所采用的是演绎法,用符号来表示就是:如果t,那么p;由于非p,所以非t.波普尔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强调普遍性命题的经验证实和经验证伪之间的不对称性,这是有道理的.但在证实与证伪问题上,他夸大了证实的相对性,证伪的绝对性.事实上,同一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被实践证伪,而在另一条件下,又可能被证实.理论只有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通过不断地被证伪和证实才能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三、划界标准波普尔从其经验证伪原则出发,提出了一种与逻辑实证主义不同的划界标准(判据).他所说的划界,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划界标准就是经验证实原则:即任何命题,凡能被经验证实或否证的,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属于“形而上学”.波普尔则与之相反,认为科学命题根本不能证实,只能被证伪.所以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不是经验证实原则,而是经验证伪原则.他说:“一个命题是科学的,是因为它是可检验的,或可被经验证伪的,反之,就属于形而上学一方.波普尔在这里所说的可证伪指逻辑上的可证伪,即凡是逻辑上可以被经验证伪的命题或理论,都是科学的理论.这其中既包括历史上已被经验证伪的理论或命题,如地心说、燃素说等等,也包括迄今未被证伪的,但在逻辑上将来有可能被证伪的理论,绝对正确的理论或命题,他认为都是非科学的命题或理论.据此划界标准,波普认为下列几类命题都是非科学的.1.重言式命题和。
六、波普尔的主要思想
波普尔的主要思想 科学哲学 波普尔的哲学体系,重点在于批判的理性主义,这即与经典的经验主义及其观测-归纳法泾渭分明。波普尔尤 其反对观测-归纳法,他认为科学理论不适用于普世,只能作间接评测。他也认为,科学理论和人类所掌握到的一 切知识,都不过是推测和假想,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掺入了想象力和创造性,好让问题能在一定的历 史、文化框架中得到解答。人们只能依靠仅有的数据来树立这一科学理论,然而,此外又不可能有足够多的实验数 据,能证明一条科学理论绝对无误。(例如,人们在检测 100 万头绵羊后得出“绵羊是白色的”这一理论,然而检测 之外,只要有一只黑色的绵羊存在,即可证明前面的理论错误。谁又能无穷无止地检测绵羊,以证明“绵羊是白色 的”理论的绝对无误呢?)这一“可错性”原则所推演出的“真伪不对称性”(真不能被证明,只有伪可以被证明),是 波普尔哲学思想的核心。
波普尔高度评价了休谟对归纳法的批判,虽然他对休谟和归纳逻辑主义的批判是牵强的,但他对基础论的批判 是相当有力的。基础论是指人们普遍相信,知识需要一个坚实的基础,经验科学的基础是感觉基础。这也正是归纳 法的根源所在。他指出经验基础论将科学分为两部分,一是观察和实践所得到的基础。二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理 论。而人们普遍忽略了,观察和理论不是独立的两种理论,任何观察都受理论倾向的影响。这里可以发现测不准定 理对他的启发。波普尔认为寻求知识基础是一种错误,但不是偶然的失误。这是一种基于人本性中寻求安全感的需 证伪原则波普尔同意对偶然真理的界定,但他强调这样的经验科学应该服从一种证伪主义。证伪主义至少存在两个优点。 第一,科学理论的表达一般为全称判断,而经验的对象是个别的。所以,经验如果用来证实理论,那么它将是无法 穷尽一般的理论的。比如,再多的白羊也不能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的, 而只要一只黑羊就能证明所有的羊都是白 的这个理论是错误的。所以,经验的真正意义在于可以证伪科学理论。第二,证伪主义可以避免对错误理论的辩护 和教条。如果坚持实证主义,那么一旦出现与理论相悖的经验,人们便会做出特例假设或特殊的限制以使得理论能 满足经验。但实际上这样的设定往往是极不科学的。证伪主义使人们相信所有的科学都只是一种猜测和假说,它们 不会被最终证实,但却会被随时证伪。 证伪主义应采用试错法。这是指人们应该大胆地提出假说和猜测,然后去寻找和这一假说不符合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