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陈鹤琴

    陈鹤琴

    一、陈鹤琴这一生都有哪些成就呢

    陈鹤琴(1892~1982),著名幼儿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

    浙江上虞人。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19年获教育硕士学位后回国。

    1920年起,历任国立幼稚师范学校校长,南京髙等师范教授,汞南大学教授、教务长。1923年创办甫京鼓楼幼稚园,先设自芑家宅中,募捐在宅旁购地3亩扩建园舍,是我国最早的实验性幼稚园。

    陈鹤琴努力探索幼儿教育如何走上中国化、科学化道路,首创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并最早引进心理测试方法,逐步推广到其他省市。1927年与陶行知、张希麟共同发起组织中国幼稚教育研究会,创办《幼稚教育》、《儿童教育》等刊物。

    1928年任南京特别市教育局学校教育科长期间,设儿童教育实验区,又创办了5所实验学校和幼稚园。 他支持陶行知创办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并兼任该校第二院(幼稚师范)院长,创建了我国一批乡村幼稚园(设燕子矶、和平门等处)。

    以毕生精力从事幼儿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幼教高、中级人才;著有《家庭教育》、《儿童心理之研究》、《幼儿教育论文集》、《中国幼稚教育之路》等。 1952年应陈鹤琴要求,鼓楼幼稚园交南京市教育局接办,改为公办幼儿园。

    几十年来,幼儿园始终遵循创办人的教诲:“一切为了事业,一切为了孩子。” 陈鹤琴于南京解放后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1982年病逝南京。

    二、《陈鹤琴全集

    《陈鹤琴全集》(第一、三卷)陈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他著作颇丰,且皆来自于实践。

    这套全集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在1987年出版的,共六卷。第一卷为儿童心理,第二卷为幼儿教育,第三卷为家庭教育,第四卷为小学教育,第五卷为师范教育、智力测验,第六卷为读书札记、书信、读物等。

    这套书最大的特点有两个,一个是本土化,绝对是中国特色。不像现在市面上的儿童教育书籍,都是外国人写的,说的是外国小孩的情况。

    这本书里面所采用的所有例子都是中国自己的;另一个是极其详尽,这本书用了大量的图再配以文字来说明每个时期儿童的各种情况。不论你想到的,想不到的,都有了! 教育书籍中国的,有陶行知先生的著作《中国教育改造》、方与严先生的《生活教育简述》; 外国的,有日本人松田道雄写的《育儿百科》(这本书是他积三十余年的儿科临床经验和育儿研究成果写成的); 还有俄国人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做人的故事》、《帕夫雷什中学》、《给儿子的信》、《学生的精神世界》。

    三、陈鹤琴在中国学前教育史上的贡献KAOSHI

    陈鹤琴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是他是学前教育思想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学习和继承他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合理内容, 对于我们今天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一)课程应为教育目标服务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集中地反映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念.同时, 教育目标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方向, 它指导着人们的具体教育行为.教育目标是制订课程目标的理论依据, 它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具体实施具有规范和限制作用.对学前教育来说, 也是这样. 学前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的支柱.学前教育课程是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培养什么样的人, 用什么来培养, 又采用什么方式去培养, 这是学前教育课程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陈鹤琴先生在研究中国二三十年代学前教育课程实际的基础上, 从身体、智力、情感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幼儿教育目标.他人为, 教育目标首先要解决“做怎样的人”的问题.通过教育, 培养出的人应该具有“ 作精神, 同情心和服务他人的精神.”“应有健康的体格, 养成卫生的习惯, 并有相当的运动技能.“应有研究的态度, 充分的知识,表意的能力”“应能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 养成欢天喜地的快乐精神, 消泯惧怕情绪.”由此可见, 在二三十年代, 陈鹤琴就提出了比较符合学前儿童身心特点, 并适应未来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是难能可贵的. (二)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儿童的生活环境, 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 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支柱.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来实现学前教育的目标呢?又根据什么来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呢?对此,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自己著名的观点,那就是:“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他认为, 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 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因为, 学前儿童周围的环境不外乎两个方面:大自然和大社会.自然环境包括动物、植物和各种自然现象,如春天的桃花、杏花、杨花、柳絮, 夏天的雷鸣电闪、蜻蜓荷花, 秋菊冬雪等. 社会环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环境, 是人文环境, 对学前儿童的发展具有更大的作用.在与人的相互交往与作用中, 儿童学习和增长与人交往的经验和知识, 并实现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习得文化的特征, 进行着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的社会化过程.陈鹤琴先生同样十分重视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教育, 注重在社会环境中教育儿童, 发展儿童.因此, 在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中, 社会环境的学习成为必不可少部分.当然, 为学前儿童准备的社会环境应该适合他们的学习与发展,适应他们兴趣与需要, 适合他们的能力水平.像家庭、集市、节日、庆祝会、教师接待日活动等, 是学前儿童经接触的社会环境, 这些应成为学前儿童课程的重要内容. 由此, 大自然构成的自然环境和大社会构成的社会环境一道组成了学前教育课程的中心内容, 学前儿童应该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发展.设计和选择学前教育课程内容, 必须符号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把大自然和大社会作为中心, 这样设计出的课程才是合理的. (三) 课程结构以“五指活动”为基本成分 课程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应促进学前儿童整体的有机发展.为此,陈鹤琴以人的五个连为一体的手指作比喻,创造性地提出了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理论.他认为, 五指活动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 健康活动: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散步等. 2. 社会活动: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政治常识等. 3. 科学活动: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认识环境等. 4. 艺术活动: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 5. 语文活动: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 就像人的五个手指, 共同构成了具有整体功能的手掌.学前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句包括在这五指活动之中.但是这五个方面是有主次之分的. 陈鹤琴认为, 儿童健康是幼稚园课程第一重要的.强国需先强种, 强种先要强身, 强身先要重视年幼儿童的身体健康.身体强健的儿童, 性格活泼, 反映敏捷,做事容易.为了儿童的现在和将来, 幼稚园的教育应注意儿童的健康. 为了培养儿童健壮的身体, 幼稚园应十分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陈鹤琴认为:“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 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 所以幼年时代, 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 全集》第二卷, 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17,120) 应带领幼儿多到户外活动.户外活动不仅可以使儿童在接触自然中学到各种经验, 还可以使他们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沐浴到充足的阳光, 活跃儿童的精神, 强健儿童的体魄, 增加饿的欢乐.户外活动是保证和促进儿童健康的有利措施. 此外, 幼稚园应特别注重音乐, 因为音乐可以陶冶儿童的性情, 鼓励儿童进取.幼稚园应创设音乐环境, 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 发展他们欣赏音乐的能力和技能. (四) 课程实施应采用“整个教学法”、游戏式和小团体式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确定之后,如何组织实施课程来实现教育目标就成为关键.怎样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呢?陈鹤琴先生在对学前儿童心理和教育长期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适合学前儿童发展。

    四、列举陈鹤琴指出的儿童不同于成人的七个方面

    (1)好动心。儿童生来好动,没有一刻能像成人坐而默思。

    因为幼儿的感觉与动作是连通的,尚未养成自制力,行动完全为冲动与感觉所支配,在教育上应当给他充分的机会和适当的刺激,让其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从无知无能发展到有知有能。(2)好模仿。

    儿童学习言语、风俗、技能等,主要信赖于模仿。 在教育上应充分利用其模仿性,通过模仿周围成人(教师、家长等)的言行来培养好的品行。

    为此,教师的以身作则和纯美的校风至关重要。(3)好奇心。

    儿童对新异的东西会产生好奇心,儿童与新境地接触愈多则知识愈广。教育者应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引导他勤学好问,不断获得新知识。

    (4)游戏心。儿童以游戏为生命,我们应创造适当的环境,使其天真烂漫、活泼好动的特点得到充分的发展,应多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法,以提高教育效果。

    (5)喜欢成功。儿童不仅喜欢动作,更喜欢动作有成就。

    一有成就,就自信力;成就愈多,自信心愈强;自信心愈强,愈易成功。 两者互相为用。

    为此,给儿童做的事情不能太难,以免失去成就感。(6)喜欢野外生活。

    郊游对儿童的身体、知识、行为都有良好的影响,大自然、大社会将为儿童提供丰富的活动课堂,我们应不怕麻烦,多创造外出游玩的良好机会。(7)喜欢合群。

    凡人都喜欢群居,两岁儿童就愿与同伴游玩,六岁儿童的乐群心更强,应使儿童常与小朋友交往,培养其友爱互助、热爱集体的品质,发展其社会性。 (8)喜欢称赞。

    儿童喜欢"听好话",表扬、鼓励能增加儿童的兴趣和勇气,所以应多采用积极的鼓励措施。

    五、陈鹤琴的成长经历

    陈鹤琴一生从事开创性的教育研究与实践。

    1920年,其第一个孩子出生,从出生第一天起进行连续观察和实验,作文字与照片记录,长达808天。1925年,发表《儿童心理之研究》,为我国最早用追踪方法研究儿童心理的专著。

    1923年,办鼓楼幼稚园,自任园长,开辟了中国化、科学化幼稚园实验基地。 以后又在东南大学教育科创办实验幼稚园,为我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

    1927年,与陶行知合力创办樱花村幼稚园,开辟乡村幼稚教育基地;与张宗麟一起发表《我们的主张》一文,提出创办适合我国国情和儿童特点的15条意见;又发起成立中国幼稚教育研究会,创办专门研究幼儿教育的月刊《幼稚教育》(1928年后改名为《儿童教育》)。 1940年,在江西创办我国第一所公立幼师——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3年后改称国立幼稚师范学校,并设专修科,形成了一个从中级到高级的完整的幼稚师范教育体系。

    又提出“活教育”主张,创办《活教育》月刊,针对几千年来死读书、教死书的陋习,提出活读书、教活书的要求。 20年代初,编成我国第一本汉字查频资料《语体文应用字汇》。

    1938年,与陈望道等人发起成立上海语文学会,被推为理事长。1955年10月,当选为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

    1979年,被推选为中国教育会名誉会长,随后又被推选为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会长。 一生写下300多万字专著、论文、实验报告,主要著作有《家庭教育》、《儿童心理学之研究》、《幼稚园的课程》、《中国幼稚教育之路》、《教育史导言》等。

    六、陈鹤琴的人生履历有哪些

    陈鹤琴陈鹤琴出身破落小商人家庭,6岁丧父,8岁入塾,15岁由姐夫资助入杭州蕙兰中学。

    1911年2月,入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一年后考入清华学校高等科,1914年8月毕业,考取公费留学美国,相继在霍布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获文学学士、教育硕士学位。

    1919年8月,应聘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东南大学教授兼教务主任,并兼任陶行知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第二院(幼稚师范院)院长。1927年,任南京市教育局学校教育课课长、上海工部局华人教育处处长。

    1929年,任中华儿童教育社主席。抗战始,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号召下,投身于进步文化活动和抗日救亡工作,为上海市难民教育主要负责人。

    40年代初转入江西办学,日军沿赣江南下,带领200多学生转辗各地坚持办教育。说:“我是愿意驮着你们奔走于荒漠间的骆驼。”

    “只要我存在一天,我对教育事业,对你们不会有一丝一毫的懈怠,我要斗争下去!”抗战胜利后任上海市教育局督导处主任督学、生活教育社上海分社理事长,还先后担任中共办的上海省吾中学、华模中学和报童小学校长、校董事会董事长。 解放前夕,两次遭国民党特务逮捕。

    解放后,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1949年8月,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1953年后改为南京师范学院)院长、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委员、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和南京分社主任委员。

    是第一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