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波普尔
一、卡尔·波普尔 哪国人
卡尔·波普尔卡尔·雷蒙德·波普尔爵士(Sir Karl Raimund Popper,1902年7月28日~1994年9月17日)是英国著名犹太哲学家,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大不列颠学会会员,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
他为科学哲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并撰写了许多有关社会学、政治哲学的著作。他的证伪主义、对科学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的批判,使人们对“科学”与“非科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政治上,他拥护民主和自由主义,并提出一系列社会批判法则,为“开放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卡尔.波普提出的批判理性主义内容是什么
卡尔·波普是一位英籍科学哲学家,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
波普是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以《研究的逻辑》(后来的英译本改名为《科学发现的逻辑》)一书跻身于国际学术界的。在这本书里,他系统地提出了一种科学观。
波普认为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不过是某种猜想或假设,其中必然潜藏着错误,即使它能够暂时逃脱实验的检验,但终有一天会暴露出来,从而遭到实验的反驳或“证伪”。 科学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断地提出猜想、发现错误而遭到否证、再提出新的猜想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向前发展的。
科学也包含错误,要经受经验的检验,这不是科学的缺点,而恰恰是它的优点,它的力量所在,或者说,“可证伪性”正是科学之为科学的标志。宗教神学和一切形而上学都不具备这一优点。
这就是波普所提出的著名的“证伪主义”原则。在反对机械论和教条主义的热潮中,波普的这一“崭新”主张无疑深深地影响了一部分中国学者。
而波普对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攻击在“证伪主义”的掩护下也渗透进一些中国学者的思想,造成历史非决定论思潮在中国的泛起,已经在中国学界引起了一定的思想混乱,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给予有力的回答。 波普是在批判实证主义的证实原则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证伪主义的。
实证主义者认为一切科学陈述都是可证实的,不可证实的陈述是没有意义的胡言乱语。波普反对这个原则,他认为表述科学定律的陈述都是关于无限个体的全称断定的,任何有限的关于个体的陈述都不足以证实一个科学定律,因此可证实性作为划界标准势必会使得真正的科学定律被排除到科学之外,所以他提出了与此相对的证伪主义。
他认为一切科学理论都是科学家的自由猜测和假设,是针对问题的试探性理论,是可错的,科学的标志就在于理论的可证伪性,理论在经验的检验中终将被证伪。而科学知识是通过下面的途径增长的: P1→TS→EE→P2 P1是初始问题,TS是试探性理论,EE是对尝试性理论进行消错的过程,P2是结果,新问题的产生。
考虑到对一个问题会有多种理论尝试,这一公式可表述为: TSa→EEa→P2a P1 TSb→EEb→P2b ┇ TSn→EEn→P2n 针对问题,提出试探性理论,并把理论交付经验检验,理论在检验中遭到证伪进而被淘汰,然后用一个新的更好的理论来代替旧的理论。 波普认为这样的证伪主义原则同样适用于历史领域。
“行为从而还有历史,都可以解释为解决问题,而我根据猜测和反驳的图式所做的分析也适用之。”1我们怎么评价波普的证伪主义呢?怎样看待它在历史领域的应用呢? 第一、辩证理解证实和证伪,证实有存在的价值,而证伪并不是每次都摧毁理论。
根据波普的观点,归纳推理就是从单称陈述过渡到全称陈述,形成假说或理论。而对全称命题我们不能保证它永远被证实。
他说:“不管我们已经看到多少白天鹅,也不能证明这样的结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2他把“归纳推理是否得到证明”称作“归纳问题”这本来是正确的,恩格斯和列宁都看到了这一点。
但是发现归纳法的不足之处是一回事,反归纳法又是另一回事。波普进而用“ 证伪主义 "来代替“ 归纳法 "更是另一回事。
无疑,“证伪”有它一定的意义,每一理论都应受到经验事实的检验,都应是开放和自我批判的。但是把理论的发展归结为“证伪”则是不对的。
因为很明显,在科学中,不仅有表述一般规律的全称命题,也有表述特殊规律的存在命题。比如:“至少存在一只非白的天鹅”,对这样的命题却只能进行证实,而不能进行证伪。
因为只要我们发现一只天鹅是非白的就证实了它,而发现一万只天鹅都不是非白的也没有证伪它。 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上,反证并不是每次都摧毁假说或理论,有时却促使人们将假说或理论完善起来。
比如,哥白尼提出日心说的时候,他并没有掌握到任何新的观测证据,在没有惯性运动和万有引力等概念的条件下他面临的反证是不计其数的,地球为什么不飞出轨道,地球为什么不飞散,河流为什么不倒流等等。 这不计其数的反证在二千年前只是阻止了古代日心说的成长,但却没有消灭它。
直到一个多世纪以后,牛顿力学把它从理论上完善起来了。又过了两个世纪,天文学观察才证实了它。
而牛顿力学在统治科学界的二百多年间,同样曾经不断地遇到反证。比如,水星运动。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立即放弃自己的理论,而一直坚持到十九世纪末期。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发表后,最初的一批实验也对它很不利。
爱因斯坦甚至依靠某种类似“宗教感情”的对宇宙和谐的信念而紧守了阵地,结果不是反证否证了相对论,而是被相对论所解释了。如果我们按照波普的证伪主义来办事,一遇到反证就放弃理论,那么结果将是可想而知的。
任何真正的科学都不可能是脆而不坚的瓷器,一碰即碎。科学理论必然包含有一定的相对真理,我们必须想方设法使它在被新的更高的理论取代或包容之前充分发挥其内部所潜藏的一切生命力和积极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对任何理论都既抱着批判的态度,又要抱着利用的精神,这里的关键就是辩证地理解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 只承认绝对真理而否认真理的相对性,我们就会犯教条主义和保守。
三、卡尔•波普尔是什么人物
卡尔•雷蒙德•波普尔爵士( Sir Karl Raimund Popper, 1902—1994)提出了 人们应该说明是什么能够证明科学命题是虚假的,他也因为提出这样的主张而著 名。
波普尔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他的成长过程类似于路德维希•维特根斯 坦,但不是在富裕的环境中长大的。20世纪30年代末,他不得不离开德国,被迫移 民到新西兰从事教师行业,之后在英国的伦敦经济学院获得教授职衔。
波普尔的 政治思想也像他的科学哲学一样出名,他在著作《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45年,第5修订版,1965年)中提出了他的政治思想。
四、卡尔波普尔的科学研究法是什么
波普尔的哲学体系,重点在于批判的理性主义,这即与经典的经验主义及其观测-归纳法泾渭分明。
波普尔尤其反对观测-归纳法,他认为科学理论不适用于普世,只能作间接评测。他也认为,科学理论和人类所掌握到的一切知识,都不过是推测和假想,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掺入了想象力和创造性,好让问题能在一定的历史、文化框架中得到解答。
人们只能依靠仅有的数据来树立这一科学理论,然而,此外又不可能有足够多的实验数据,能证明一条科学理论绝对无误。(例如,人们在检测100万头绵羊后得出“绵羊是白色的”这一理论,然而检测之外,只要有一只黑色的绵羊存在,即可证明前面的理论错误。
谁又能无穷无止地检测绵羊,以证明“绵羊是白色的”理论的绝对无误呢?)这一“可错性”原则所推演出的“真伪不对称性”(真不能被证明,只有伪可以被证明),是波普尔哲学思想的核心。波普尔高度评价了休谟对归纳法的批判,虽然他对休谟和归纳逻辑主义的批判是牵强的,但他对基础论的批判是相当有力的。
基础论是指人们普遍相信,知识需要一个坚实的基础,经验科学的基础是感觉基础。这也正是归纳法的根源所在。
他指出经验基础论将科学分为两部分,一是观察和实践所得到的基础。二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理论。
而人们普遍忽略了,观察和理论不是独立的两种理论,任何观察都受理论倾向的影响。这里可以发现测不准定理对他的启发。
波普尔认为寻求知识基础是一种错误,但不是偶然的失误。这是一种基于人本性中寻求安全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