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元

一、颜元设置的六斋分别是什么
颜元强调“六艺之学”,并不是希望回到尧舜周孔时代,而是托古改制,在古 圣昔贤“六艺”教育的旗帜下,宣扬自己的主张。
晚年的时候,他曾经规划漳南书 院,陈设六斋,并且规定了各斋的具体教育内容,这是对他“真学”、“实学”内 容最明确、也是最有力的说明。漳南书院的六斋及各斋教育内容为: 一、文事斋:传授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 二、武备斋:传授黄帝、太公及孙、吴五子兵法,并攻守、营阵、陆水诸战 法,射御、技击等科; 三、经史斋:传授《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诗文等科; 四、艺能斋:传授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 五、理学斋:传授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 六、帖括斋:传授八股举业。
二、颜元,阮元分别是哪个朝代的哲学家
颜元(1635~1704),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清代直隶博野县北杨村(今属河北省)人。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他8岁发蒙,从学于吴持明。吴能骑、射、剑、戟,精战守机宜,通医术,又长术数。因此,颜元从小所受的教育就与众不同。19岁,又师从贾珍。贾主张以“实”为生活的准则,提倡“讲实话,行实事”,这对于颜元后来的“实学”思想不无影响。同年,中秀才,但不久“遂弃举业”。20岁,“究天象、地理及兵略”。21岁,“阅《通鉴》,忘寝食”。22岁,学医。23岁,“学兵法,究战守机宜,尝彻夜不寐”,并且还学习技击。如此广泛的涉猎,为他教育思想上的创新打下了基础。
颜元的学术思想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24岁时,他“深喜陆、王,手抄《要语》一册”。26岁时,始知程朱理学之学旨,34岁“因司周公之六德、六行、六艺,孔子之四教,正学;静坐读书,乃程朱王为禅学、俗学所浸淫,非正务也”。(1 从此以后,他力主恢复尧舜周孔之道,猛烈抨击程朱陆王学说,从原来笃信理学变成批判理学的杰出代表,学术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颜元毕生从事教育活动。62岁时,应郝公函之聘,主持肥乡漳南书院。他亲自规划书院规模,制定了“宁粗而实,勿妄而虚”的办学宗旨,这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教育主张。颜元一生培养了众多的学生,其中有记录可查者达100多人。高足李恭(1650 1733年),字刚主,号恕谷,继承和发展了颜元的学说,形成了当时一个较为著名的学派,后人称为“颜李学派”。
颜元的著作原被收在《畿辅丛书》和《颜李丛书》中,今人编有《颜元集》上、下两册,其中主要教育著作有《总论诸儒讲学》、《上太仓陆桴亭先生书》、《性理评》、《漳南书院记》等。
阮元(1764~1849)
字伯元,号芸台,又号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扬州仪征人,生于高宗乾隆二十九年甲申(一七六四年),卒于宣宗道光二十九年己酉(一八四九年),得年八十六岁。少年即笃志坟典,廿五岁(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成进士,入翰林院任庶吉士,1790年授翰林院编修。一年后因学识渊博,受高宗赏识升任少詹事,入值南书房,1793年至179 5年,提督山东学政,曾数游济南名泉,留下不少赞泉诗,写有《小沧浪笔谈》,杂记济南掌故风物等;广交山东及寓鲁金石学家,遍访山东金石文物,在毕沅主持下,撰成《山左金石志》24卷,对山东乾嘉之际金石学的兴盛贡献颇巨。后历任浙江学政,仁宗嘉庆三年(1798)返京,任户部左侍郎,会试同考官,未几又赴浙江任巡抚,抚浙约十年。在任期间,除吏治军政之外,又纠合浙江文人,编书撰述不辍。嘉庆六年(1801)在杭州建立「诂经精舍」,聘王昶授词章,孙星衍授经义,作育英才。以嘉庆十年丧父,服除,任职兵部,又先后出为湖南、浙江巡抚。此后,又曾先后任江西巡抚、两广总督。在粤期间,建议禁鸦片,对英商采用较严厉的政策。嘉庆廿五年(1820)在粤创立「学海堂书院」。道光六年,迁云贵总督,旋又晋升体仁阁大学士,在道光十八年(1838)致仕,返扬州定居,先后加太子太保、太傅。 1849年 (道光二十九年) 去世,谥“文达”。
他毕生仕宦特达,但撰述编纂工作未尝稍辍。他学问渊博,在经学、方志、金石学及诗词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尤以音韵训诂之学为长。著书180余种,编著有《皇清经解》《 经室集》等。值乾嘉文化鼎盛之时,阮元标领文坛数十年,海内尊之为学界泰斗。早岁编集金石书画目录,为《石渠随笔》、《山左金石志》、《两浙金石志》。任浙江学政时邀臧庸兄弟、何元锡、陈鳣等学者编《经籍纂诂》一百一十六卷,于嘉庆五年(1800)刊行,翌年刊刻清初以降浙江诗人作品为《两浙輶轩录》四十卷。又翌年立诂经精舍,刊《诂经精舍文集》十四卷。丧父守制期间,刊《十三经校勘记》,又搜罗《四库全书》未收书,编为《四库未收书目提要》目录进呈御览。数年后,撰成《畴人传》五十九卷,为中国历代天文历算家之专门史。道光二十一年(1816)刊刻宋本《十三经注疏》;创立学海堂期间,刊《学海堂丛刻》。阮氏亦重视修志,所修志书著名者有《浙江通志》、《广东通志》、《云南通志》、《扬州图经》等。其中《扬州图经》以图为经,可称创例。阮元的文集,为《揅经室集》五十七卷 所作《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均是书学史上的重要著述 。
转自百度
三、颜元的生平简介
颜元简介 颜元由其切身感悟及对宋明理学的研究批判,提出了较为完备的体育思想,归结起来主要 有“文武相济”、全面发展;“习行、习动”,强国强身两个方面,他还注意体育实践,他的体育思想及实践 在我国教育思想史上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 * * 颜元(1635—1704),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清代直隶博野(今属河北省)人,是我国十七世纪伟 大的思想家和爱国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特别是他的体育思想和实践,在我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使受 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的光辉先例,对我国近代乃至于现代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拟就颜元教 育思想体系中的体育思想和实践,做一粗浅探讨,并以此就教于学界前辈。 一、颜元体育思想的形成 颜元体育思想的形成,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其自身对生活经历的体验;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方面, 是他对宋、明理学的研究与批判后的感悟。
颜元自8岁起就学于吴洞云先生,吴先生虽然不是什么教育家, 但他多才多艺,除对传统的经、史、子、集有较深的研究外,还擅长骑射、技击,通晓医术、术数,对神机兵法等亦有独到研究。在吴先生门下近3年的 时间里,颜元受到了比较全面的教育和锻炼。
虽然颜元没有沿着启蒙先生所引导的路数笔直地发展下去,但这 段求学经历,无疑对他后来教育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颜元从11岁起,由于受社会时尚的影响,开始学 习八股文,致力科举,用心仕途,并于19岁考中秀才。
20岁时,家道衰落,颜元在家“耕田灌园”,“劳苦淬 砺”[1], 挑起了全部生活重担。21岁时,颜元阅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研究国家兴衰之迹,生民休戚之 事,常废寝忘食,遂厌弃八股,废弃举业,绝意仕途。
颜元在22岁时,为了赡养年迈的双亲,同时也更为了掌 握更多的“经世致用”、“扶危济难”的本领,开始学医,并鉴于“宋儒不知兵法,终至屈于辽、夏,辱于金 、元”,从23岁时起,开始研究七家兵书,并学技击之术,研究战守机宜,尝彻夜不寐。24岁时,颜元开设家 塾,教授生徒,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并从这一年开始为人治病。
艰苦的生活实践,虽然使颜元意识到了读书静坐的危害性,但他却未从此而远离宋明理学,相反,在一段 时期内,他竟被理学所迷惑,倾倒在理学家的脚下。 在颜元24岁的时候,偶读陆九渊、王守仁的语录,“始知世有道学一派,深悦之,以为孔、孟后身也”[2 ]。
可在他26岁时, 又得《性理大全》一书,“见周、程、张、朱语录,幡然改志,以为较陆、王二子尤纯粹 切实,又谓是孔、孟后身也。”[3]从此以后, 颜元“进退起居,吉区宾嘉,必奉《文公家礼》为矩yuē@ ①;奉《小学》、《近思录》等书如孔子经文”[4],甚至当听到别人对诸子存有疑义时,便“忿然力辨,如骂 父母”[5]简直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了。
直到颜元34岁时,他的思想才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在颜元34岁时,他 的养祖母病逝,颜元不胜哀痛,他一丝不苟地按照《文公家礼》为其守丧,结果使得颜元连病带饿,几乎致死 。
颜元根据切身的体验,“颇觉有违于性情,已而读周公礼,始知其删修失当也。及哀杀,检性理,乃知静 坐读讲非孔子学宗,气质之性非性善本旨也”[6],认为理学家们论学参杂佛学,支离破碎, “空言无用”。
颜元深“痛尧舜周孔三事三物之道亡,而生民之涂炭至此极也”[7],愤然作《存性编》、《存学编》,后又作 《朱子语类评》,除系统地阐发其思想外,更对理学展开了尖锐而深刻的批判。 颜元的体育思想,也正是在他的切身经历和感悟中,在他对宋、明理学进行研究、批判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并完善的。
二、颜元体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概括起来,颜元体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为“文武相济”,全面发展;“习行”、“习动”,强国强身。 颜元从他“目击身尝”中深刻体会到宋、明理学是一种“害心”、“害身”、“害国”之学。
理学家们喋 喋不休地告诫人们要“知学”,要“关了门,闭了户,把断了四路头”[8],钻进故纸堆里“穷理”。而为了“ 穷理”,则又告诫人们必须“主敬倡静”。
“静者,谓心不妄动”[9],“敬,……内无妄思,外无妄动”[10 ],一言以蔽之,就是“非动”。理学家们把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打球、踢球、放风筝等体育活动与恶棍赌博 、纨绔笼养等相提并论,认为这些都是“不可为”的“无益之事”,并在学规中明确规定,绝对不允许打球、踢球、放风筝等体育活动跨入校门(见郑端所辑的《朱子学规》),也就是不要运动,要“静坐”;不要体育 ,要“读书”。
其结果,严重损害了人体健康,使一个个活泼可爱的红面少年,都变成了弱不禁风的白面书生 ,好端端的身体被理学折磨得筋弱骨脆。
四、颜元与朱熹
颜元对哲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对宋明唯心主义理学的批判,提出“见理于事”的唯物主义思想和“非气质无以见性”的人性论,及“知无体以物为体”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为什么咱中国古往今来更推崇朱熹的呢?颜元反而不红呢?
我理解原因有三:1、朱熹当过大官,地位高,影响大;而颜无平头百姓(教书匠)一个,影响小。2、朱熹的唯心思想,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倍受推崇,被追封信国公、徽国公;而颜元的唯物思想与封建统治者思想不合拍,没人重视推广。3、朱熹的成就更为广泛(包括诗歌、文学),研究的人多,影响广;而颜元的成范围就相对窄,研究的人相对少,影响也就相对窄些。
五、颜元的杰出贡献是什么
颜元(1635—1704),清初思想家、教育家。
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河北博野县北杨村人。颜元4岁时,其父颜昶离家闯关东,其母则在他12岁时改嫁他人,因此由养祖父母抚育成人。
启蒙老师吴持明是一位懂医道、逋武艺的人,颜元从老师那里学习骑射及攻守兵法。 19岁时,养祖父因官司离赛出走,颜元受牵连而人狱。
出狱后,他迁居乡下以耕作为生,但从未放弃自学。24岁时,在家开设私塾,收徒授课,其斋名为“思古斋'他先是苦心研读陆九渊、王阳明心学,深得其旨趣,被人称为“真陆王”。
随后转而研究程朱之学,衣食住行严格恪守理学礼法,就是在田间劳作间隙,还练习理学的静坐功夫。 颜元34岁那年,其养祖母病故,按照理学孝礼的繁文缛节,颜元代父行孝,因悲哀病饿过度几乎致死,从而深感到理学违背性情,遂对其产生反感,悟得周公的“六德”、〃六行”、“六艺”和孔子的“四教”才是正学,从此走上批判理学的学术道路,著有《存性编》和《存学编》,并认识到思不如学,学必以习,改“思古斋”为“习斋”。
颜元50岁时,只身前往东北寻父,历时两年,寻得父亲遗骸归葬故里。颜元57岁时,独自南游中州,8个月行程1000公里,见到处处都是“人人禅子,家家虚文”的景象,遂倡导实学,反对理学,提出“必破一分裎朱,方入一分孔孟”。
晚年他曾主讲肥乡漳南书院,建立规制,设文事、武备、经史、艺能诸科,培育实学人才。
六、颜元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颜元(1635—1704年),字易直, 又字浑然,号习斋,直隶博县北杨村 (今属河北省)人。
颜元 颜元是清初的著名学者,他批判程朱陆王学 说,直宗孔孟,主张“经世致用”,其思想对清 代文人,尤其是清末文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颜元的学术思想有一个变化发展 过程。
24岁时,他“深喜陆、王,手抄 《要语》一册”。26岁时,始知程朱理 学之学旨,34岁“因司周公之六德、六 行、六艺,孔子之四教,正学;静坐读 书,乃知程朱王为禅学、俗学所浸淫, 非正务也”。
从此以后,他力主恢复尧 舜周孔之道,猛烈抨击程朱陆王学说, 从原来笃信理学变成批判理学的杰出代 表,学术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他 主张读书的目的应该是“经世致用”, 而非程朱理学所倡导的“格物致知”。
颜元毕生从事教育活动。62岁时, 应郝公函之聘,主持肥乡漳南书院。
他 亲自规划书院规模,制定了“宁粗而 实,勿妄而虚”的办学宗旨,这比较集 中地反映了他的教育主张。 颜元一生 培养了众多的学生,其中有记录可查 者达100多人。
高足李恭(1650—1733 年),继承和发展了颜元@学说,形成 了当时一个较为著名的学派,后人称为 “颜李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