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说之
一、晁补之、晁冲之、晁说之,这是什么情况
晁补之(1053—1110年),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为“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
晁冲之,宋代江西派诗人。生卒年不详。字叔用,早年字用道。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晁氏是北宋名门、文学世家。晁冲之的堂兄晁补之、晁说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早年师从陈师道。绍圣(1094~1097)初,党争剧烈,兄弟辈多人遭谪贬放逐,他便在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隐居,自号具茨。十多年后回到汴京,当权者欲加任用,拒不接受。终生不恋功名,授承务郎。他同吕本中为知交,来往密切。其子晁公武是《郡斋读书志》的作者。
晁说之[公元一〇五九年至一一二九年]字以道,字伯以,因慕司马光之为人,自号景迂生,巨野(今属山东)人,或说澶州(今河南濮阳)人。生于宋仁宗嘉祐四年,卒于高宗建炎三年,年七十一岁。
二、谁知道晁补之 晁说之 晁冲之是什么人 三人有什么关系
晁补之:字无咎(1053-1110),宋朝济州巨野人。原丰二年进士,元佑初为大学正,后以礼部郎中出知和中府,自号归来子。善做文章,才气飘逸,好学且不知疲倦,擅长于书画,他的字体深得当时的人的好评。与秦观、黄廷坚、张来等人称为苏门四学士,为苏轼所称道。大观四年逝世,终年57岁。有部分著作传世。
晁冲之:字用叔,一字川道,宋朝济州巨野(今属山东省)人,晁补之从弟。举进士。其词聪俊明媚,与其兄豪健之作相反。赵万里辑其词十六首为一卷,名《晁用叔词》。
晁说之:字以道(1059—1129),号景迂,宋代制墨名家,是一位不容忽视的经学家。他博通五经,尤精于《易》学,同时又是一位富有创作实绩的作家、画家,与苏轼、黄庭坚等苏门文人、江西诗派作家有着广泛的师友关系。由于元符上书入党籍,其仕途极其坎坷,长期沉沦下僚。他的一生经历了仁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高宗六朝,是难得的一位身入南宋的“元佑名士”。
晁公武,字子止,祖籍澶州清丰(今属河南省),出身书香世家。七世祖晁迥为著名学者,官至礼部尚书。高祖晁宗悫、曾祖晁仲衍,也是饱学之士。父冲之,字叔用,擅诗名,为江西诗派作家,族父晁补之,字无咎,从父说之,字以道,均为著名学者,以名节文章盛名于世。晁氏后迁居山东,故又称为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人。晁公武少承家学,浸耽群书。逢靖康兵灾,携家入蜀避难,寓居嘉定府(今四川省乐山)。故家藏书,在战乱中损失殆尽。绍兴二(1132年),登进士第,后为四川转运副使井度属官。绍兴十七年知恭州(今重庆),后又知荣州(今四川省荣县)、合州(今重庆市合川)、泸州(今四川省泸州)等地。隆兴初,入朝为吏部郎中、监察御史。隆兴二年(1164)兼枢密院检详文字,不久又为御史台右正言、殿中侍御史、侍御史。他对当时官冗恩滥的现象提出了一系列救弊之策。乾道四年(1168年),以敷文阁待制为四川安抚制置使。五年,除敷文阁直学士,在四川重建广惠仓,赈济饥民。七年,诏除临安府少尹,擢吏部侍郎。致仕后,在四川嘉定府符文乡度过了他的晚年。卒于南宋淳熙年间。晁公武是宋代著名的目录学家,他自幼耽书嗜学,虽家藏书大多毁于兵火,但仍“心志不衰”。他为南阳井度属官期间,曾帮助井度编书、刻书,结下了深厚友谊。井度罢官后,将藏书五十箧赠予晁氏。他以井度赠书为基础,结合自己原来的收藏,“除其重复,得二万四千五百卷有奇”。绍兴二十一年,又在知荣州任上,利用“三荣僻左少事”的闲暇,“日夕躬以朱黄,雠校舛误,终篇辄撮其大旨论之”。终于完成了《郡斋读书志》初稿,并在去世前,不断对初稿进行修订和补充。
晁端礼:宋代诗人,字次膺(1046-1113),先世澶州清丰(今属河南省)人,徙居彭门(今江苏省徐州)。神宗政和三年(1113年)以承事郎为大晟府协律而卒。其词多咏物、颂谀之作,常与晁补之唱和,风格近周邦彦,气魄较周豪放,而不及周工致。在创制新调方面有一定贡献。著有《闲适集》已佚,今传《闲斋琴趣外篇》。
三、晁说之写的《斩将》的译文是什么
斩将【宋】晁说之斩将斩谁将,今多樊爱能。
庶几威国俗,聊可讋边僧。缚虎何堪责,骑猪尚不胜。
将军如自治,荡寇有先登。【题解】晁说之(cháo yuèzhī)(1059-1129),字以道、伯以,因慕司马光之为人,自号景迂生,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
享年71岁。晁说之与晁补之、晁冲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高宗即位,接猷阁待制兼侍读。其说颇杂,不专一师。
从司马光学《太玄》之学;又以邵雍弟子杨贤宝传其先天之学,以穷三《易》之旨;于泰山孙复之门,从姜至讲《洪范》;在关中留心张载之学。创景迂学派,主要弟子有朱弁、王安中。
他守司马光疑孟之说,不喜《孟子》,奏请去《孟子》于讲筵。认为“六艺之志在《春秋》”,而纷然杂于释、老、申、韩不知其弊,是因不学《春秋》之过。
其说经不苟同于先儒,以为博学而不阙疑,是诬先哲而欺骗后生。攻击王安石“新学”,尤不遣余力,指责害教,则三纲五常绝灭。
言天不足畏,凶德不足忌,百姓或可骚扰之类,是害教。指鹿为马、一时跋扈之言论,颠倒破坏先王的格言,以天下为鹿而指之;不亦甚乎!又言王安石不应配享神宗,也不该配享孔子。
他承袭张载之说,强调“闻见之知非德性之知”。崇尚《中庸》,其书曰“戒慎”、“恐惧”,是言诚。
事上之道莫若忠,待下之道莫若恕。无为其所不为,能正其行为。
无欲其所不欲,则能够正其心。主张人应志于道德,功名不足论。
志在功名,富贵则不足论,志在富贵,则其与功名背道而驰。古人则顾是非,不顾利害。
若顾利害,为古人所耻。而今人连利害亦不顾。
古人责名必责实。但责名为古人所耻,今人名亦责。
治学主张,论理,论自己之所当为,应以根本论。论事,论人之所当为,须从事势上论。
其说专主北学,凡诂训多取许叔重《说文解字》、陆德明《音义》。亦采掇僧一行、李鼎祚、陆希声、王昭素、胡翼之等人所论。
晚年颇信佛学,日诵《法华经》,自称“国安堂老法华”,又称“天台教僧”。吕东莱评谓“其学固杂,然质厚而少穿凿,可取者多”《宋元学案·景迂学案》)。
在理学发展史上有一定地位。主要著作有《易商瞿大传》、《书论》、《易商小传》、《商瞿易传》、《商□外传》、《亲氏易式》、《晁氏诗传》、《诗论》、《晁氏书传》、《晁氏春秋传》、《春秋辩文》、《春秋年表》、《古论大传》、《论语讲义》、《壬寅孝经》、《五经小传历谱》、《周易太极传》3卷、《太极外传》1卷,均佚亡,另有《易玄星纪谱》、《易规》、《中庸传》、《景迂生集》、《因说》1卷、《易归》1卷、《尧典星日岁考》1卷、《洪范小传》1篇、《诗序论》1卷、《易玄星纪图》1卷。
【诗意】斩杀将领要斩杀什么样的将领呢?如今这像樊爱能这样的将领很多。这样能使全国的风俗变得有威严,这大约可以震慑边远地区的僧人。
征服强敌怎么能随便让人承担呢?战战兢兢惶恐之至尚且不能取胜。将军如果能够管理好自己就好了,荡平敌寇自然有前敌先锋去征战。
【注释】1、樊爱能(?-954):五代军事人物,后周大将。后周显德元年(954)参与高平之战,与何徽望贼而遁,造成东厢骑军大乱,大军投降。
战后,周世宗将樊爱能、何徽等七十余名将校斩首,以正军法。2、庶几:差不多;近似。
(1)差不多;近似。《易经·系辞下》:“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高亨注:“庶几,近也,古成语,犹今语所谓‘差不多’,赞扬之辞。”
《孟子·梁惠王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朱熹集注:“庶几,近辞也。”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欧阳公)作奏议,便庶几陆宣公。”
(2)希望;但愿。《诗·小雅·车舝》:“虽无旨酒,式饮庶几;虽无嘉肴,式食庶几。”
袁梅注:“庶几,幸。此表希望之词。”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惧而奔郑,引领南望曰:‘庶几赦余!’”《孟子·公孙丑下》:“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3)或许,也许。《史记·秦始皇本纪》:“寡人以为善,庶几息兵革。”
《宋史·文天祥传》:“而今而后,庶几无愧。”(4)有幸。
《汉书·公孙弘传》:“朕夙夜庶几获承至尊。”明徐光启《〈甘薯疏〉序》:“有言闽、越之利甘薯者,客莆田徐生为予三致其种,种之,生且蕃,略无异彼土,庶几哉橘逾淮弗为枳矣。”
(5)《易经·系辞下》:“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颜氏之子,指颜回。
后因以“庶几”借指贤才。汉王充《论衡·别通》:“孔子之门,讲习五经。
五经皆习,庶几之才也。”《三国志·吴志·张承传》:“凡在庶几之流,无不造门。”
唐韩愈《潮州请置乡校牒》:“今此州户万有馀,岂无庶几者邪?”3、国俗:一国的风俗。(1)一国的风俗。
《孟子·告子下》:“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宋苏辙《王存磨勘改朝散郎》:“具官王存,文雅足以饰吏事,靖重足以镇国俗。”
(2)清王朝统治者称其本族风俗为国俗,以别于汉人风俗。《清史稿·后妃传·皇后乌喇那拉氏》:“国俗忌剪发,而竟悍然不顾,朕犹包含不行废斥。”
参见“国字”。4、聊可:暂且可以;姑且可以。
5、詟(zhé):惧怕;震慑。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詟,失气言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