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曾文正公

    曾文正公

    一、解读曾国藩为什么叫曾文正公

    文正是中国古代谥号,曾国藩被封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即曾文正公的由来,在中国的历史上,在唐代以后,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地想得到一个谥号-文正。

    而作为统治者的皇帝,是不轻易地把这个谥号给人的。在历史上,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多都是当时文人敬仰的对象,如范仲淹、曾国藩等。

    扩展资料: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曾国藩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扩展资料:百度百科-文正。

    二、曾文正公的简介

    曾国藩( 1811~ 1872)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

    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原属湘乡)荷叶镇。

    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平时有感于政治废弛,主张以理学经世。

    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由广西进军湖南,清廷震恐。适曾国藩因母丧在籍,奉旨前往长沙,帮同湖南巡抚办理团练。

    遂招募农民为营勇,任用儒生为将佐,朝夕训练,号"湘勇"(通称湘军)。1854年初,湘军练成水陆师1.7万余人,会集湘潭,誓师出战。

    湘军初战,连败于岳州(今湖南岳阳)、靖港,曾国藩为此愤不欲生,投水自杀,被其左右救起。后重整军实,复占岳州,攻陷湖北省城武昌,奉诏署湖北巡抚。

    此后用兵更为谨慎。旋因朝廷恐其于地方势大,又被解署任,以后长期只以侍郎虚衔领兵。

    1855年初,进攻江西九江、湖口,被太平军重创,退守南昌。1858年6月,曾国藩奉诏出办浙江军务。

    1860年清军江南大营彻底败溃后,加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从此,不但拥有兵权,而且掌握地方大权。

    中国智慧之一:人格修炼 曾国藩作为一个政坛上的大人物,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政客最为显著的地方,是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促进仕功的建立。 曾国藩活了62岁。

    他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县一个偏僻的农民家庭,家里五百年来没有一个人有过科名,父亲考了17次,才在43岁那年中了一个秀才。曾国藩五岁发蒙,23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然后通过三次考试才在28岁那年中进士点翰林。

    30岁时,由北京城里芝麻绿豆大的小官起步,只用七年,就官至二品,这在湖南是空前绝后的。两年后,他做了吏部侍郎。

    一辈子做到这样的大官,已经是祖宗三代集大福了。三年时间他在清朝六个部兼过五个部的副部长,除了财政部,干过吏部、工部、刑部、礼部侍郎,他很会做官,官声很好。

    他有一回一次升了4级。42岁以一介书生而封万户侯,一大学士,中国男人最大的理想---封侯拜相,他都做到了。

    曾国藩的修身,人格修炼对他事业有帮助。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

    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

    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

    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渺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曾国藩一生的事业,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他靠人格的魅力成为卓越的领袖。

    有极高的威望,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投入到曾国藩麾下,幕僚多达三四百人,当时第一流人才都是出自他手下。野史记载,许多新科进士不愿意履朝廷之任而愿意进入两江总督的幕府,曾国藩的一个手令就可以使他们千里趋之。

    他如饥似渴读很多实学的书,使他一生能够遍兼五个部的部长。培养自己的声望、知名度,当时没有媒体,没有电视,他靠什么呢?靠诗文。

    三十岁时他自信诗已经达到很高的地步。在北京城里的知识分子圈和他的家乡湖南知识分子圈中建立了自己的声望,回到湖南一呼百应。

    还有无数反映民生的奏折,老百姓喜欢不喜欢?有政治之心的知识分子喜欢不喜欢?真正想为国家做一点事的官员也不会反对。这些奏折副本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使得曾国藩建立了很高的社会声望。

    中国智慧之二:韬光养晦 曾国藩的事业成功之道,再一点,就是大功不举。翻开中国的史册,常见这样的一些故事,与人相处共患难易,共成功难,功高震主。

    尤其是在拥有生杀大权的君王面前,你有大的功劳更是很难。还有同事的眼红嫉妒,从古以来建立大功又得善终的不多。

    54岁他经过十几年的千辛万苦打下南京,朝廷在封赏之余,又对他手下的十几万湘军保持高度警惕。一面在颂扬,一面又在挑拨离间,恨不得一棍子打死。

    曾国藩非常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实际上是处于很险恶的政治局面中。 曾国藩很清晰地洞察到这样的局面,他淡化自己头上的光环,尽可能地缩小自己被射中的目标。

    他将功劳归之于朝廷,归之于友军,而自己在任何时候都声称做得不够。大量裁撤湘军,90%的湘军被裁撤。

    他恢复乡试,赢得了世人的称赞,渡过了表面风光,而实际上危机四伏的险恶的政治阶段。 中国智慧之三:阴阳之道 曾国藩最大的成功原因,指导曾国藩思想理论基础,是中国的哲学阴阳调和。

    曾国藩在三十岁的时候,就将易经读通了,他多次在家书中说到自己在易经里读通了一个道理"削息赢满",也就是易经说的一阴一阳为之道。 易经集中了中国古代最高的智慧,阴和阳两个符号来代表宇宙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对立而相关的现象。

    比如说天和地、白天和黑夜、生和。

    三、曾文正公的简介

    曾国藩( 1811~ 1872)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

    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原属湘乡)荷叶镇。

    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平时有感于政治废弛,主张以理学经世。

    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由广西进军湖南,清廷震恐。适曾国藩因母丧在籍,奉旨前往长沙,帮同湖南巡抚办理团练。

    遂招募农民为营勇,任用儒生为将佐,朝夕训练,号"湘勇"(通称湘军)。1854年初,湘军练成水陆师1.7万余人,会集湘潭,誓师出战。

    湘军初战,连败于岳州(今湖南岳阳)、靖港,曾国藩为此愤不欲生,投水自杀,被其左右救起。后重整军实,复占岳州,攻陷湖北省城武昌,奉诏署湖北巡抚。

    此后用兵更为谨慎。旋因朝廷恐其于地方势大,又被解署任,以后长期只以侍郎虚衔领兵。

    1855年初,进攻江西九江、湖口,被太平军重创,退守南昌。1858年6月,曾国藩奉诏出办浙江军务。

    1860年清军江南大营彻底败溃后,加兵部尚书衔,授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从此,不但拥有兵权,而且掌握地方大权。

    中国智慧之一:人格修炼 曾国藩作为一个政坛上的大人物,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政客最为显著的地方,是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促进仕功的建立。 曾国藩活了62岁。

    他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县一个偏僻的农民家庭,家里五百年来没有一个人有过科名,父亲考了17次,才在43岁那年中了一个秀才。曾国藩五岁发蒙,23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然后通过三次考试才在28岁那年中进士点翰林。

    30岁时,由北京城里芝麻绿豆大的小官起步,只用七年,就官至二品,这在湖南是空前绝后的。两年后,他做了吏部侍郎。

    一辈子做到这样的大官,已经是祖宗三代集大福了。三年时间他在清朝六个部兼过五个部的副部长,除了财政部,干过吏部、工部、刑部、礼部侍郎,他很会做官,官声很好。

    他有一回一次升了4级。42岁以一介书生而封万户侯,一大学士,中国男人最大的理想---封侯拜相,他都做到了。

    曾国藩的修身,人格修炼对他事业有帮助。首先是诚,为人表里一致,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世。

    第二个是敬,敬畏,内心不存邪念,持身端庄严肃有威仪。第三个就是静,心、气、神、体都要处于安宁放松的状态。

    第四个字是谨,不说大话、假话、空话,实实在在,有一是一有二是二。第五个字是恒,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最高境界是"慎独",举头三尺有神明。他每天记日记,对每天言行进行检查、反思,一直贯穿到他的后半生,不断给自己提出更多要求:要勤俭、要谦对、要仁恕、要诚信,知命、惜福等,力图将自己打造成当时的圣贤。

    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渺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曾国藩一生的事业,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他靠人格的魅力成为卓越的领袖。

    有极高的威望,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投入到曾国藩麾下,幕僚多达三四百人,当时第一流人才都是出自他手下。野史记载,许多新科进士不愿意履朝廷之任而愿意进入两江总督的幕府,曾国藩的一个手令就可以使他们千里趋之。

    他如饥似渴读很多实学的书,使他一生能够遍兼五个部的部长。培养自己的声望、知名度,当时没有媒体,没有电视,他靠什么呢?靠诗文。

    三十岁时他自信诗已经达到很高的地步。在北京城里的知识分子圈和他的家乡湖南知识分子圈中建立了自己的声望,回到湖南一呼百应。

    还有无数反映民生的奏折,老百姓喜欢不喜欢?有政治之心的知识分子喜欢不喜欢?真正想为国家做一点事的官员也不会反对。这些奏折副本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使得曾国藩建立了很高的社会声望。

    中国智慧之二:韬光养晦 曾国藩的事业成功之道,再一点,就是大功不举。翻开中国的史册,常见这样的一些故事,与人相处共患难易,共成功难,功高震主。

    尤其是在拥有生杀大权的君王面前,你有大的功劳更是很难。还有同事的眼红嫉妒,从古以来建立大功又得善终的不多。

    54岁他经过十几年的千辛万苦打下南京,朝廷在封赏之余,又对他手下的十几万湘军保持高度警惕。一面在颂扬,一面又在挑拨离间,恨不得一棍子打死。

    曾国藩非常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实际上是处于很险恶的政治局面中。 曾国藩很清晰地洞察到这样的局面,他淡化自己头上的光环,尽可能地缩小自己被射中的目标。

    他将功劳归之于朝廷,归之于友军,而自己在任何时候都声称做得不够。大量裁撤湘军,90%的湘军被裁撤。

    他恢复乡试,赢得了世人的称赞,渡过了表面风光,而实际上危机四伏的险恶的政治阶段。 中国智慧之三:阴阳之道 曾国藩最大的成功原因,指导曾国藩思想理论基础,是中国的哲学阴阳调和。

    曾国藩在三十岁的时候,就将易经读通了,他多次在家书中说到自己在易经里读通了一个道理"削息赢满",也就是易经说的一阴一阳为之道。 易经集中了中国古代最高的智慧,阴和阳两个符号来代表宇宙之间普遍存在的一种对立而相关的现象。

    比如说天和地、白天和黑夜、生和死、男。

    四、曾文正公全集和曾国藩全书的区别

    《曾国藩全书》 主编: 丁春生

    《曾文正公全集》 作者:曾国藩 编撰:李瀚章 校刊:李鸿章

    一个现代写的——2002年,一个是清朝写的,李鸿章的意思

    第一册:首卷一卷,曾文正公年谱十二卷,求阙斋日记类钞两卷

    第二册:曾文正公奏稿第一卷至第十二卷

    第三册:曾文正公奏稿第十三卷至第二十四卷

    第四册:曾文正公奏稿第二十五至第三十卷,曾文正公批牍六卷

    第五册:曾文正公书札第一卷至第十三卷

    第六册:曾文正公书札第十四卷至第二十七卷

    第七册:曾文正公书札第二十八卷至第三十三卷,曾文正公文集四卷,曾文正公杂著四卷

    第八册:十八家诗钞第一卷至第十六卷

    第九册:十八家诗抄第十七卷至第二十八卷,曾文正公诗集四卷

    第十册:经史百家杂钞第一卷至第十三卷

    第十一册:经史百家杂钞第十四卷至第二十六卷

    第十二册:经史百家简编两卷,鸣原堂论文两卷,求阙斋读书录十卷

    五、曾国藩有哪些著作

    曾国藩著作很多,堪称古今之完人。著作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调》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

    具体介绍:

    1.《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空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际,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述,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2.如果想学观人之术,就不得不读曾国藩《冰鉴》

    曾国藩摒弃传统相术之习俗,重神兼之以形,重常而辨之以奇,重理而导之以术,从整体出发,就相论人,就神取人,从静态中把握人的本质,从动态中观察人的归宿。可谓入木三分,鞭辟入里!《冰鉴》体虽小而思精,言虽少而意深,其鉴人观人之法在今天亦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