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鱼亥豕

一、“真学士不以鲁鱼亥豕为意”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真正做学问的人要严格审谨,不能轻信典籍、以讹传讹。
鲁鱼亥豕是史书中的经典误笔。鲁鱼亥豕(lǔ yú hài shǐ),把“鲁”字错成“鱼”字,把“亥”字错成“豕”字。
指书籍在撰写或刻印过程中的文字错误。现多指书写错误,或不经意间犯的错误。
出处:晋·葛洪《抱朴子·遐览》:“谚云:‘书三写,鱼成鲁,帝成虎。’”《吕氏春秋·察传》:“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示例:因取历朝著录,略其~之细,而特以部次条别,疏通伦类,考其得失之故,而为之校。
二、“乌焉成马”与“鲁鱼亥豕”用法不相同吗
“乌(乌)焉成马(马)”与“鲁鱼亥豕”的字面义不同:前者的字面义是“‘乌焉’成了‘马’”,后者的四个字从意义上说连不起来,是单摆浮搁的四个字。
但意义和用法则与“乌焉成马”相同。它们都用于指书籍在传抄或刊印过程中出现的文字错误。
“乌焉成马”语出《周礼·天官·缝人》:“缝人掌王宫之缝线之事,以役女御,以缝王及后之衣服,丧缝棺饰焉(缝人是掌管王宫中有关动针线的事的。他指使女役给王和王后做衣服。
王、王后或世子如有丧事,缝人主管给棺材制装饰)。”由于最初《周礼》把“丧缝棺饰焉”的“焉”弄成“马”字了,因此就出现了“焉”成“马”的典故。
后来在书中又出现了“乌焉混淆,鱼鲁杂糅”(见董逌(yóu)《除正字谢启》)的现象,这样成语“乌焉成马”就形成了,甚至还出现了谚语:“书经三写,乌焉成马(书只要经过三次抄写,‘乌’和‘焉’字就会变成了‘马’字)。”“鲁鱼亥豕”语出《吕氏春秋·察传》:“有读史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似,‘豕’与‘亥’相似(有一个读史的人读史说:“晋国军队的三个猪过河。”
子夏说:“不对,是把‘己亥’读成‘三豕’了。‘己’和‘三’字形相似,‘豕’和‘亥’字形相似)。”
这段话就是把“己”误写为“三”把“亥”误写为“豕”的出处,再加上前面说过的“鱼鲁杂糅”(“鱼”和“鲁”混杂在一起不分)就出现了“鲁鱼亥豕”这一成语。后人指书籍在传抄或刊印过程中出现的文字错误,多用“鲁鱼亥豕”指代。
如许之琏《〈两般秋两庵随笔〉书后》:“此书风行海内,故各省坊肆,皆有翻本,然鲁鱼亥豕,恶劣到不可寓目,读者病焉(这本书风行海内,所以各省的书局书摊都有翻印本。但是文字错误恶劣到让人没法看的地步,读者很以为苦)。”
“鲁鱼亥豕”有时也用“乌焉鲁鱼”或“乌焉成马”代指。如汪琬《校正东都事略前序》:“脱讹甚多,乌焉亥豕,开卷丛杂(漏字和错误甚多,错误字一开篇就有很多)。”
“鲁鱼”二字有人认为相差较远,不易错。殊不知这里说的是篆文,二字很相近。
再如刘勰《文心雕龙·练字》的“晋之史记,三豕渡河,文变之谬也。”此语也是说“晋之史记”文字讹误多,只不过将“涉河”改成了“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