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柳永

    柳永

    一、八声甘州——柳永赏析

    写作背景 柳永出身士族家庭,从小接受儒家思想,有求仕用世之志.因天性浪漫和有音乐才能,适逢北宋安定统一,城市繁华,首都歌楼妓馆林林总总被流行歌曲吸引,乐与伶工、歌妓为伍,初入世竟因谱写俗曲歌词,遭致当权者挫辱而不得伸其志.他于是浪迹天涯,用词抒写羁旅之志和怀才不遇的痛苦愤懑.《八声甘州》即此类词的代表作.被苏轼称赞其佳句为“不减唐人高处”. 主题 此词通过登高远望所见,抒发了他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写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典型感受.据词中“想佳人”“识归舟”等语,既可以看作是词人离家思亲也不排除为伶工演唱而作的可能性. 关于词牌 词牌一名甘州,《西域记》云:“龟兹国土制曲,《伊州》《甘州》《梁州》等曲翻入中国.”《甘州》一曲,初为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后用为词调,因前后八韵故为“八声”.《伊州》《甘州》《梁州》诸曲,音节慷慨悲壮,柳永精通音律,用来抒写他贫士失意的感慨,有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分析词的内容 上片纯写景,写全景这在慢词长调中是不多见的.它取楼头放眼远望的角度,全方位地摄取镜头,画面开阔高远,秋情秋景融为一体,将古今才人失意之悲寄托于自然界美好事物的衰谢销亡之中.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开篇用一去声字“对”领起,富于气势,发腔即已警动听众,如弹词开篇的一声拍板,戏剧人物出场前的亮嗓,又妙在体现了观景的角度,暗藏登楼凭栏远眺之意,为下片作伏笔.“潇潇”表现雨势的急骤.“暮雨”带有寒意,“洒江天”说明地点是在江头,暗伏以下“长江水”句.词人本是登楼观景的,要在江天之际游目骋怀,即所谓“登高临远”,显然希望天高气爽,天色晴朗,可是突然下起了急雨,弥漫江天,又时值日暮天寒,一股凉意直逼词人而来,这就为全词悲秋伤别定下了基调. “一番洗清秋”是“潇潇暮雨洒江天”的结果.秋日傍晚,一阵骤雨,气候就更加清凉萧瑟了.而这种景象也正与浪游他方的游子空虚、寂寞、忧伤、愁苦之情凑泊.此句景中含情,亦景亦情.“一番”固然是写观此番骤雨而雨也还会有“二番”“三番”.一番秋雨一番寒,秋凉也是渐次为“清”了.换句话说,一切美好的生命都是渐次衰败消亡了.雨之急,暮之寒,“洒”和“洗”的态势,都蕴含着寒风.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便是东坡叹为不减唐人高处的名句,而一篇之警策端在于此.风既寒且急,行旅必少,一切在外求仕、谋职、经商、售艺之人大都回到自己温暖的家园去了,只留下空寂的关山,渡口和楼头孤悬的残照.这一切,强烈地激射出词人流落他乡的伤楚,孤单和愈益黯淡的情怀.这第二韵不单苏东坡赞.刘体仁《七烦堂词译》又比作《敕勒歌》意为景象壮阔,气势雄浑,又极富情感色彩.此际词人乃觉遍宇宙间悲哉之秋气,似乎一齐袭来,要他一人禁当! 既然雨过天晴,又有夕照当楼,那四处的残红败绿必然尽收眼底,故又引出第三韵.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是处”言处处,反映视野之开阔.“红衰翠减”表现远望的感受,真切而又鲜明.站在楼头看那红花衰谢,绿叶凋残的广阔地面.在夕阳的映照下,只觉得红翠两种鲜嫩的颜色已经淡了许多.这种强烈的视觉与暮雨、霜风、残照相联接,必然显现出自然界美好生命的衰残:“苒苒物华休”此乃不可把握的自然规律.自然界如此,人世间又岂能例外,那美好的故乡,深情的佳人和自己蹉跎的青春年华,无一不苒苒逝去.联想到此,自然悲从中来.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第四韵承上“休”字言一切生命都将衰亡,只有长江水仍旧日日夜夜奔流不止.“长江水”本是无生命的,只因为它奔流不息,而觉其有了生命.就此唯一的生命也竟感到孤独凄凉,失去了往日欢快的声容.蓦然无语,似乎也在为自己生命的流逝而感到悲哀.江水春夏上涨,波涛汹涌.秋冬回落,涛声渐息.词人将这种自然规律情感化,寓人生悲慨于江流变化之中. 下片纯系抒情,表现内心的矛盾苦闷:不忍登高临远又偏临远,不当淹留又已淹留,思念家园又下不了回家的决心.千回百转,柔肠寸断.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暮雨,霜风、关河、残照均取登高的角度.“登高临远”四字将上片景物收结无遗.又无论登高还是临远,所引发的都是悲戚,岂止东流水有所不忍,那暮雨、霜风、关河、残照、物华、无一不令人触目伤心,故以“不忍“二字总括.然而“不忍登高临远”又不停留在收结和总括前文上,还以居高之势,振臂一呼,唤出了故乡和佳人.原来词人凭楼远眺,顺着东流水的江水,望到了渺茫的前方,意在寻找他的故乡.“不忍”一句与“望故乡”两句作一呼一应之势,将悲秋之慨引向伤离意绪.意谓见万物衰竭固然有所不忍,望不见故乡,引动了归思,心情益发悲凉.这就将“不忍”的情感扩展到一个新的领域.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流?”思乡心切必对浪迹江湖产生悔恨心理,故“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流?”柳永之流落江湖,萍踪浪迹是出于应考、谋职等原因,不得已而为之的,为何又是懊悔之心?原来并未达到目的,只是“客里光阴虚掷“罢了.于事无益的“淹。

    二、柳永是怎么出名的

    柳永(约987~1055)字耆卿,初号三变,因排行七,又称柳七。

    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宋代最重要的词人之一。他是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的词不但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还描绘了都市的繁华景象及四时节物风光,并作有大量游仙、咏史、咏物词,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境界。

    柳永还发展了词体,改造、自制了大量的新调,创作了很多长调慢词,对词的解放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词讲究章法结构,语言自然流畅,风格真率明朗,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在当时广为市井平民传唱。

    从柳永开始,词的创作开始出现雅俗分流的局面。有《乐章集》传世。

    三、柳永简介

    简介白衣卿相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属福建)人。

    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死时靠妓女捐钱安葬。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有《乐章集》。生平柳永的父亲、叔叔、哥哥三接、三复都是进士,连儿子、侄子都是。

    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景佑元年(1034年),才赐进士出身,是时已是年近半百。曾授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

    词作极佳,流传甚广。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

    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轶事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名字抹去。

    柳永自称:“奉旨填词。”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据说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

    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并且柳词可分俚、雅两派。

    风流才子柳永的沉沦评说柳永,不管你怎样看待,也得承认他是中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风流才子。李白有才气,苏轼也风流。

    若要也才子,也风流,且把才气与风流玩得出云入画,游刃有余。恐怕李白与苏轼是难以望及柳永的项背。

    柳永不仅是个风流才子,还是个屡试不中的补习生,常喝常醉的酒鬼,出没秦楼楚馆的浪子,仕途坎坷的小官,“奉旨填词”的专业词人,浪迹江湖的游客,自命不凡的“白衣卿相”,歌楼妓女的铁哥,放荡不羁的花花公子,市井街头的自由撰稿人,惹怒皇帝的笨蛋,不修边幅的小丑,敢恨敢爱的汉子,无室无妻的光棍,创新发展宋词的巨匠。想起柳永,自然会想起那流传千古的佳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仿佛看到江南秋色如染,烟柳画桥下水天一色。风帘翠幕里十万人家。

    重湖映青山,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云树绕堤沙,有兰舟催发。

    斜阳里,寒蝉凄切。满腔离愁的柳永正对着前来送行的两三个姑娘惜惜话别。

    泪眼看着泪眼,柳永低吟长诉:“断续残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

    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地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写得漂亮极致,情抒得极致漂亮。

    柳永的笔头流淌着阳光、春雨、丹青。他描绘的江南有声有色,有情有韵有味,让身处江南的才子也心驰神往。

    柳永的心头有天真稚气,柔情似水,激情似火。平仄声里,如杜鹃啼血,如秋雨打萍,溅得宋词好婉约。

    也许是应了“文章憎命达”的条律,柳永的一生太倒霉。第一次赴京赶考,落榜了。

    第二次又落榜。按说,补习补习,完全可以东山再起。

    可不服输的柳永就是沉不住气,由着性子写了首牢骚极盛而不知天高地厚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姿狂荡?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落榜了,不好好反思自己,却要说皇帝没有发现自己,政府遗漏了贤才。明明是一介布衣,偏偏要说自己是才子词人,是没有穿官袍的高官。

    特别让当局难以容忍的是结尾的一句话:“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年轻人真有些狂。

    自己落了榜,不知丢人伤面子,还故作清高,换什么“浅斟低唱”。发牢骚的柳永只图一时痛快,压根没有想到就是那首《鹤冲天》铸就了他一生辛酸。

    落榜后的后生写了几句调皮的诗句本没有什么。问题是你不是一般的后生,你是柳永,你柳永的词凡是有井水的地方,就有人歌,就有人吟。

    柳永不知自己的名字和词作已经覆盖了远近的市井巷陌,楼。

    四、【柳永对词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柳永对词体制、艺术的贡献1、大量制作长调慢词.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慢词篇幅体制的扩大,相应地扩充了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 词至柳永,体制始备.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2、增加了词中“赋”的比重,大量铺叙柳永多用赋体,开拓了词的内容.柳永多用“赋”体,进行铺叙,开拓了词的内容.这样使词具有了一定的情节性和逻辑性,能表现很丰富、复杂的内容.如《望海潮》、《雨霖铃》.3、确立了词的体段配置模式.他善于巧妙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而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词的一般结构方式,是由过去和现在或加上将来的二重或三重时空构成的单线结构;柳永则扩展为从现在回想过去而念及现在,又设想将来再回到现在,即体现为回环往复式的多重时间结构. 如《雨霖铃》、《八声甘州》都是如此.4、俗中有雅,以市井语入词,雅俗并陈.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五、柳永和谁属于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婉约派是相对于豪放派而言的,是宋代宋词流派之一.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首推李清照,主要有:晏殊、柳永、秦观、周邦彦等. 李清照的代表作:醉花荫 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 玉枕纱厨, 半夜凉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 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 晏殊的代表作: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放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秦观的代表作: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周邦彦的代表作:苏幕遮 燎沉香 消溽暑.鸟雀呼晴 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乾宿雨 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 何日去.家住吴门 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 小楫轻舟 梦入芙蓉浦.。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