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庐山真面目

    一、不认庐山真面目,下一句是什么

    不识庐山真面目下一句是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自于苏轼的《题西林壁》。

    原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

    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扩展资料

    其他有关于描写庐山的诗句:

    1、望庐山瀑布(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2、登庐山五老峰(唐代: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译文:五老峰坐落于庐山的东南,耸立如青天削出,就像一朵盛开的金色莲花。

    登上峰顶可以揽取九江的秀丽景色,我将在这里巢居于云松。

    3、湖口望庐山瀑布泉(唐代: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译文:瀑布从高高的庐山上落下犹如万丈洪泉,远望长长的半山腰,紫气弥漫。

    飞流而下的瀑布奔腾着流过层层杂树,飘飘洒洒穿过重重云烟。

    红日映照,恰似彩虹当空;天朗气清,如听到风雨声。

    庐山到处是秀丽景色,水汽与烟云融为一体,更显出气象万千。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题西林壁

    二、【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意思】

    意思:不知道庐山真正的样子(只是因为自己就在这座山里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简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句的意思和寓意

    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因为自己在庐山里.鉴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四、庐山真面目是什么意思以及出处是什么

    这个词的意思是指庐山的真实面目。

    比喻人的本来 面目或事物的真相。 这个成语出自宋•苏轼《题西林壁》诗。

    宋代杰出的文学家苏轼,在宋神宗元丰七年 初游庐山时,创作了一首《题西林壁》的诗,因为是 写在山上西林寺的墙壁上,所以才有这样的题目。 诗的全文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写出了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横看是 绵延起伏的巨岭,侧看是层层峭立的奇峰,远一些 看、近一些看,或站高一步看、低一步看,姿态景色 各有不同。真是气象万千,没法辨识它究竟是怎 样一副真面目。

    诗的后两句,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凡事 物的真相不易弄清,或某人的态度不很明朗,则常 用“不识庐山真面目”来比喻;形容“当局者迷”, 由于自身陷进了复杂的矛盾之中,因此难以清醒 客观地分析问题,也常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 身在此山中”来比喻。

    五、不识庐山真面目全诗解释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简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