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里尔克

    里尔克

    一、《果实》里尔克,,每个部分的主要大意是什么

    它从大地升向果实,上升复上升被隐瞒在寂静的树干里,又在清晰的花瓣化为火焰,直到再度隐瞒自己。

    结果须穿越一个夏天的漫长,树中的夏天,树日夜勤勉;知道自己是缓缓而至的浓缩——挤走殷切关怀的空间。如今它在圆圆的果实里夸示已然完满的眠息,在果壳之中疾速回归它的中心,放弃了自己。

    第一段大意:描绘从种子、到成长的树干、再到花开花谢结果的过程。第二段大意:形容结出果实需漫长等待和不懈积累,成为浓缩的菁华。

    第三段大意:喻示果实一生的归宿——自我升华、自我扬弃、再度回归到起点(种子)。——个人解读,难免粗浅,仅供参考。

    这是我的回答,望采纳!。

    二、奥地利诗人里尔克

    生平:【赖内·马利亚·里尔克,R.M 】(Rainer Maria Rilke 1875~1926)奥地利诗人。生于铁路职工家庭,大学攻读哲学、艺术与文学史。1897年后怀着孤独、寂寞的心情遍游欧洲各国。会见过托尔斯泰,给大雕塑家罗丹当过秘书,并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波德莱尔等人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应征入伍,1919年后迁居瑞士。

    里尔克的早期创作具鲜明的布拉格地方色彩和波希米亚民歌风味。如诗集《生活与诗歌》(1894)、《梦幻》(1897)等。但内容偏重神秘、梦幻与哀伤。欧洲旅行之后,他改变了早期偏重主观抒情的浪漫风格,写作以直觉形象象征人生和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咏物诗”,对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表示抗议,对人类平等互爱提出乌托邦式的憧憬。著名作品有借赞美上帝以展现资本主义没落时期精神矛盾的长诗《祈祷书》(1905)、《新诗集》(1907)和《新诗续集》(1908)。晚年,他思想更趋悲观。代表作为长诗《杜伊诺哀歌》(1923)和诸多14行诗。

    里尔克的诗歌尽管充满孤独痛苦情绪和悲观虚无思想,但艺术造诣很高。它不仅展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雕塑美,而且表达了一些难以表达的内容,扩大了诗歌的艺术表现领域,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这个版本里尔克的《秋》是谁译的有人知道吗原文呢

    秋 里尔克落叶了,仿佛从那遥远的空中,好似天国里的花园都已凋萎,枯叶摆着手,不情愿地往下落.在一个个夜里,沉重的地球也离开了星群,落进了寂寞.我们大家都在坠落.这只手也在坠落.瞧:所有人全在坠落.可是有一位,他用自己的双手无限温柔地将这一切的坠落把握.我只找到这个版本,是杨武能译的,出自中国文学出版社96年的《里尔克诗选》.仔细看了下和楼主译文的对比,除了第二句有些差异,第三句可能有自我发挥的嫌疑,第四句的“地球”明显比“大地”意象更好,非常简洁和纯粹,直击心灵.另外虽然我不懂德语,也不知道原文是什么样的,但感觉上来说全译的断句和分行从总体上突出一种悠扬,落寞又节制的氛围,和其他里尔克的短诗对照,可以看出有一如既往的风貌,算是一个把握得比较好的译本.。

    四、欧洲人里尔克的文学成就是什么

    莱纳•玛利亚•里尔克(1875—1926年 )是奥地利最有影响的象征主义诗人。

    里尔克的创作大体可以分作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约从1895年前后到1900年前后,这一阶段他的诗作表现出缠绵沉郁的抒情气息和波西米亚人的风格。

    《祭神》 (1895年 )是他第一本重要的诗集。 随后,他又写出了《梦幻》 (1896年 )、《耶稣降临节》 (1897年 )等诗集。

    1989年开始创作直到1905年才得以出版的《祈祷书》标志着他文学生涯第一阶段的结束和第二阶段的开始。 《祈祷书》分作《修士的生活》、《朝圣》、《贫穷和死亡》三个部分,诗人赞美上帝、赞美天真和淳朴,表现一种泛神论的思想,同时也流露出对资本主义“异化”的挽歌式抗议,对人类平等博爱的乌托邦式憧憬。

    另外,里尔克在诗歌的形式和语言上也都进行了新的实验。诗人开始重视诗歌的音乐性和形象性,感情从早期的哀惋忧伤变得炽烈昂扬;语言从早期的民歌风变得凝练而富于旋律美。

    里尔克第二阶段的重要作品是《图象集》 (1902年 )、《新诗集》 (1907年 )和 《新诗续集》 (1908年 )。 里尔克的这类诗,主张排除主观情绪,通过准确的意象或象征来传达诗人的内心情感,以获得一种造型艺术的纯客观效果,被人们称作“物象诗”。

    从1912年到1926年是里尔克创作的第三阶段。1912年,他到意大利亚得里亚海滨的杜伊诺,开始创作他最著名的《杜伊诺哀歌》,直到他逝世前几年才完成了这部杰作,同时完成的还有他的另一部代表作《献给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

    里尔克的创作从浪漫主义的抒情风格开始,很快转向了象征主义和现代主义范畴。从总体上看,象征主义的影响是主要的。

    从19世纪90年代晚期开始,他首先接受了经过法国象征主义洗礼的比利时象征主义作家梅特林克的影响,从20世纪第一个十年的中期起,他又开始直接接受法国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魏尔兰、马拉美的巨大影响。 他的大多数作品包含着对人生、存在的哲理性思考,表达那种神秘、梦幻、孤独、颓伤、厌恶、焦虑、惶恐的末世情怀和虚无主义思想。

    他的作品在形式和技巧上力图摆脱传统的束缚,做了许多新的、有意义的探索,他把象征主义对象征、通感、音乐美的强调和对绘画美、雕刻美的要求结合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 他的创作对20世纪现代诗歌具有深远影响。

    除诗歌外,里尔克还创作了一些小说和散文作品。早期创作的抒情散文诗《旗手克里斯朵夫•里尔克的爱与死之歌》 (1899),写匈牙利抗击土耳其侵略时一个青年旗手的爱情与阵亡的故事,表达当时一代青年人向往英雄业绩和憧憬美好生活的情绪,曾经广为传诵。

    作品没有连续的情节和时序,往往把往昔的回忆、未来的幻想和眼前的景象交织在一起,多用象征和隐喻等手法,在语言和文体风格上十分接近同时创作的《新诗集》,在里尔克的创作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五、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怎么死的

    里尔克(1875——1926),奥地利诗人。出生于奥匈帝国布拉格一个德语少数民族家庭,没有兄弟姐妹,九岁双亲离异,跟随母亲生活。一九二六年茕茕孑立的诗人死于麻醉剂也难以缓解其痛苦的白血病,身旁没有一个亲人。

    在二十世纪的德语诗人中间,似乎还没有哪一位象里尔克那样:童年寂寞而暗淡,一生无家可归,临终死得既痛苦又孤单;在诗歌艺术的造诣上,却永远放射着穿透时空的日益高远的光辉。《豹》是诗人最杰出的诗歌名篇,其所表达的主题,不因国籍不同肤色不同而不被共鸣,因为它表达的是全人类的共同主题——自由。

    http://www.x5dj.com/GroupForum/2054/00058934.shtml 倒数第二段

    里尔克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坏。1926年10月,在采摘玫瑰时,他被玫瑰刺破左手而引发急性败血症,更加剧了病情。他整日卧床,备受痛苦煎熬。11月30日起,为了迎接死亡,他拒绝再用麻醉剂,闭门谢客。12月13日,他在给莎洛美最后的信中写道:“你看,那就是三年来我警觉的天性在引导我警告我??而如今,鲁,我无法告诉你我所经历的地狱。你知道我是怎样忍受痛苦的,肉体上以及我人生哲学中的剧痛,也许只有一次例外一次退缩。就是现在。它正彻底埋葬我,把我带走。日日夜夜!??而你,鲁,你俩都好吗?多保重。这是岁末一阵多病的风,不祥的风??”他最后用俄文写下“永别了,我亲爱的。”

    六、诗人里尔克资料

    1、简介

    赖内·马利亚·里尔克,奥地利诗人。诗歌界的风云人物,他的诗曾深受诗歌爱好者的喜爱。早期的创作具有鲜明的布拉格地方色彩和波希米亚民歌风味。1897年遍游欧洲各国,其后,他改变了早期偏重主观抒情的浪漫风格,写作以直觉形象象征人生和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咏物诗”。对资本主义的“异化”现象表示抗议,对人类平等互爱提出乌托邦式的憧憬。

    2、人物影响

    赖内·玛利亚·里尔克,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德语诗人之一,与叶芝、艾略特被誉为欧洲现代最伟大的三位诗人。

    里尔克的存在主义诗思更是深深地影响到后来的存在主义大师海德格尔与萨特等人,可以说是存在主义的一大诗性源头。

    里尔克的诗歌尽管充满孤独痛苦情绪和悲观虚无思想,但艺术造诣很高。它不仅展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雕塑美,而且表达了一些难以表达的内容,扩大了诗歌的艺术表现领域,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