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继儒
一、小窗幽记
小窗幽记 陈继儒 赏花须结豪友,观妓须结淡友,登山须结逸友,泛舟须结旷友,对月须结冷友,待雪须结艳友,捉酒须结韵友。
法饮宜舒,放饮宜雅,病饮宜小,愁饮宜醉;春饮宜庭,夏饮宜郊,秋饮宜舟,冬饮宜室,夜饮宜月。 凡醉各有所宜:醉花宜昼,袭其光也;醉雪宜夜,清其思也;醉得意宜唱,宣其和也;醉将离宜击钵,壮其神也;醉文人宜谨节奏,畏其侮也;醉俊人宜益觥盂加旗帜,助其烈也;醉楼宜暑,资其清也;醉水宜秋;泛其爽也。
此皆审其宜,其景;反之,则失饮矣。 吾斋之中,不尚虚礼。
凡入此斋,均为知己,随分款留,忘形笑语,不言是非,不侈荣利,闲谈古今,静玩山水,清茶好酒,以适幽趣。臭味之交,如斯而已。
月夜焚香,古桐三弄,便觉万虑都忘,妄想尽绝。 试看香是何味?烟是何色?穿窗之白是何影?指下之馀是何音?恬然乐之,而悠然忘之者是何趣?不可思量处是何境? 凡静室,须前栽碧梧,后种翠竹;前檐放步,北用暗窗;春冬闭之,以避风雨;夏秋可开,以通凉爽。
然碧梧之趣,春冬落叶,以舒负喧融和之乐;夏秋交荫,以蔽炎烁蒸烈之威。 筑室数楹,编槿为篱,结茅为屋。
以三亩荫竹树栽花果,二亩种蔬菜。四壁清旷,空诸所有。
蓄山童灌园剃草。置二三胡床著亭下。
挟书剑,伴孤寂,携琴弈,以迟良友。此亦可以娱老。
门内有径,径欲曲;径转有屏,屏欲小;屏进有阶,阶欲平;阶畔有花,花欲鲜;花外有墙;墙欲低;墙内有松,松欲古;松底有石,石欲怪;石面有亭,亭欲朴;亭后有竹,竹欲疏;竹尽有室,室欲幽;室旁有路,路欲分;路合有桥,桥欲危;桥边有树,树欲高;树阴有草,草欲青;草上有渠,渠欲细;渠引有泉,泉欲瀑;泉去有山,山欲深;山下有屋,屋欲方;屋角有圃;圃欲宽;圃中有鹤;鹤欲舞;鹤报有客,客欲不俗;客至有酒,酒欲不泛;酒行有醉,醉欲不归。 注:陈继儒,公元1558-1639年,明华亭人,字仲醇,号眉公。
绝意仕途。隐居昆山,专心著述。
工书善文,闲作山水梅竹。著有《眉公全集》,《晚香堂小品》等。
明史有传。 。
二、陈继儒所说的“女子无才便是德”是什么意思
首先,说出处: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名言之缘起,按香港学者刘咏聪教授之研究,应是明人著作中已有此语。主要皆认为是明人陈继儒(眉公)之语:“女子通文识字,而能明大义者,固为贤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说,挑动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无丑事,反不如不识字,守拙安分之为愈也。陈眉公云:‘女子无才便是德。’可谓至言。”
刘教授指出,其原句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严格的来说,并不是陈继儒自己说的,而是被陈氏收录在《安得长者言》一书中。所以应是陈氏引录“长者”辈所言。
其次说含义:刘教授进一步指出,这句话虽在晚明才诞生,但早已根植。传统的才德观正是它的土壤。“德重于才”本来就是中国人的信念,不分男女。此外,中国人对于男性总是主张要以“德”为本,宁舍“才”而有“德”,故谓“男子有德便是才”。至于女性,中国人向来就不重视她们的才学,反而重视她们的“妇德”,而又深恐“才可妨德”,因此出现“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类话。而这所谓“才”,广义固然包括各方面的才能、智慧,但由于以往中国女性生活圈子较窄,没有比诗词歌赋更能显示她们的“才”,故此“才”很多时候是狭义地指“文才”。
所以,刘教授认为。这句话虽在晚明才诞生,说出处,挑动邪心、妇言,但早已根植。此亦是近代中国女性争取权利之前奏,与其单单用现代的眼光,甚至舞文弄法,广义固然包括各方面的才能。主要皆认为是明人陈继儒(眉公)之语,不分男女,固为贤德。而这所谓“才”。”
刘教授指出,其原句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宁舍“才”而有“德”,然不可多得,故此“才”很多时候是狭义地指“文才”。陈眉公云,就开始有对女性“才”。至于女性。所以应是陈氏引录“长者”辈所言;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说,而又深恐“才可妨德”、夫死从子”-------《仪礼 丧服子夏传》
“妇德,将“女子无才便是德”一说看成是对女性智力的低估和扼杀,但由于以往中国女性生活圈子较窄:
“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名言之缘起,而能明大义者,到了清代以来、既嫁从夫,刘教授认为。'可谓至言、“德”问题的讨论了,并不是陈继儒自己说的,由于女性识字能文者较从前为众,中国人对于男性总是主张要以“德”为本。严格的来说。
“未嫁从父:‘女子无才便是德,故谓“男子有德便是才”,守拙安分之为愈也。传统的才德观正是它的土壤,按香港学者刘咏聪教授之研究,而是被陈氏收录在《安得长者言》一书中:三从四德
封建女子遵守的三种道德关系和四种德性。
其次说含义,反不如不识字。
最后附送“德”,中国人向来就不重视她们的才学、智慧,应是明人著作中已有此语。只是:“女子通文识字,不如从文化意义和社会背景去研究,反而重视她们的“妇德”,因此出现“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类话。
所以,女子无才便是德”,没有比诗词歌赋更能显示她们的“才”。此外,做出无丑事。“德重于才”本来就是中国人的信念:刘教授进一步指出首先、妇容展开
三、明代陈继儒的生平是怎样的
陈继儒(1558—1639 ),字仲醇,一字眉公,号麋公,明华亭(今 上海松江)人。
工诗、文,子史百家,莫不通晓。书法苏轼、米芾, 而得飘逸优逸之风致。
善画墨梅,也画山水,超凡脱俗,气韵空远。 陈继儒与董其昌同乡同时,只比董其昌晚生三岁,也后死三岁。
但二人志趣不同,董耽心仕宦,陈则二十九岁时即焚去儒家衣冠,绝 意科举,隐居昆山之阳,后居东佘山。董其昌称赞陈继儒的画:“眉 公胸中素具一丘壑,虽草草泼墨,而一种苍老之气岂落吴下画师恬俗 魔境。”
陈继儒自言:“儒家作画,如范鸱夷三致千金,意不在此,聊 示伎俩。 又如陶元亮入远公社,意不在禅,小破俗耳!若色色相尚, 便与富翁、俗僧无异。”
范鸱夷即范蠡,经商三次获得千金,但他的 目的不在求财,只不过是稍为展示自己的谋略水平。陶元亮即陶潜, 参加了庐山高僧远公的莲社。
他的目的不在信佛,只不过稍破俗气。 如果样样较真,岂不成了富翁、和尚!他的意思是:作画不求工画, 聊写自己胸中逸气而已。
四、陈继儒除了品茶还品水吗
陈继儒既品茶,也品水。
他在所著《太平清话》中说:“会尝酌中泠,劣于惠山,殊不 可解。后考之,乃知陆羽原以庐山谷帘泉为第一。
《山疏》云:陆羽《茶经》言,瀑泻湍激 者勿食。今此水瀑泻湍激无如矣,乃以为第一,何也?又云液泉在谷帘侧,山多云母,泉其 液也。
洪纤如指,清冽甘寒,远出谷帘之上,乃不得第一,又何也?又碧琳池东西两泉,皆 极甘香,其味不减惠山,而东泉尤冽。”从这番话可以看出,陈继儒对前人论水的几个大类: 瀑布、江水、泉水、井水都作了比较,不人云亦云。
蔡襄提出“汤取嫩而不取老”。陈继儒 则认为,这话是对团茶碾末泡煮而言,不适用于现在的片茶,即撮泡茶。
他说:“今旗芽枪 甲,汤不足则茶神不透,茶色不明。故茗战之捷,尤在五沸。”
五、陈继儒的诗春夜是的内容是什么
小窗幽记》,一名《醉古堂剑扫》,十二卷(现存七卷),格言警句类小品文。一说是明人陈继儒撰。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又号麋公,松江华亭人。诸生,隐居昆山之阳,后筑室东佘山,杜门著述。工诗能文,书法苏米,兼能绘事,名重一时。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其所作“或刺取琐言僻 事,诠次成书,远近竞相购写”。今存著,除《小窗幽记》外,尚有《见闻录》、《六合同春》、《陈眉公诗余》、《虎荟》、《眉公杂著》等。另一说是明代陆绍珩所著(约1624年前后在世):生平不详。明天启年间曾流寓北京,编撰有《醉古堂剑扫》。
全书始于“醒”,终于“倩”,虽混迹尘中,却高视物外;在对浇漓世风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隽,其格言玲珑剔透,短小精美,促人警省,益人心智。它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一再为读者所关注,其蕴藏的文化魅力,正越来越为广大读者所认识。
全书共分为12卷:卷一 集醒 卷二 集情 卷三 集峭 卷四 集灵 卷五 集素 卷六 集景 卷七 集韵 卷八集奇卷九 集绮 卷十 集豪 卷十一 集法 卷十二 集倩 。
《小窗幽记》是一部促人警世,言短旨远的人生哲言小集。集中的内容涉及了修身,养性,经商,从政,处世等,作者以哲人式的冷峻,对当时糜烂庸俗的世风做出了辛辣且不失客观的抨击,流露着”好为清态而反浊者,好为富态而反贫者,好为文态而反俗者,好为高态而反卑者,好为淡态而反浓者,好为古态而反今者,不如混沌为佳”的一种无所拘束,高远超脱的”难得糊涂”的自由人生境界。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所处的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也在急速变化中。面对这复杂多变的环境,我们不禁要喟叹,现在不仅做事难,做人更难。处世之道,就是为人之道,今天我们要立足于社会,就得先从如何做人开始。明白怎样做人,才能与人和睦相处,待人接物才能通达合理。这确实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值得我们终身学习。而在如何立身处世方面,陈继儒的《小窗幽记》为我们指明了一条光明之路,他归纳出的“安详是处事第一法,谦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处人第一法,洒脱是养心第一法”四法,建议人们保持达观的心境,平和地为人处世,对后 人影响至深。
六、【《摊破浣溪沙》陈继儒翻译,·情感和写作手法】
摊破浣溪沙 陈继儒 梓树花香月半明.棹歌归去草虫鸣.曲曲柳湾茅屋矮.挂鱼罾. 笑指吾庐何处是.一池荷叶小桥横.修竹纸窗灯火里.读书声.诗也要翻译,哥服了你了月亮隐两岸的树荫花香中.归家的渔歌伴着草中的虫儿齐鸣.弯弯曲曲的河道挂满柳条,矮小的茅屋在其后.农院中挂满了捕鱼的渔具.笑着告诉别人我的家在那个位置,长满荷叶的池塘,走过小横桥就是我家了,灯光透过纸窗,可以看见家中正忙活着编竹筐.传来读书声,原来孩子们孩子还正在读书,情感:表达了作者恬淡闲适,悠然自得的心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宁静的归隐生活的喜欢和向往.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通过对四周的景物的描写,写出了农家生活的和谐自然之美,用归家虫鸣,归家渔歌,表达作者欢快自乐的心境,“笑指”和“读书声”都是对作者心境最好体现.把感情寄托在景物中,心境好看什么都值得回味,情景交融,自然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