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摩顶放踵

    一、墨子“摩顶放踵以利天下”是什么意思

    名言内容: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名言解释:

    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

    摩顶放(fang仿)踵:全身从头顶到脚后跟都因劳累而磨伤。放,到。这两句大意是:磨光头顶,走破脚跟,只要对天下有利,也干。

    这句话在原文中是孟子评论墨子一贯主张“兼爱”,为了给天下人谋利益,不辞辛苦,四处奔走的。现在可引用“摩顶放踵利天下”形容有些人毫无私念,吃苦耐劳,全心全意为大众服务;也可只用“摩顶放踵”形容某些人为做某些事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

    名言出自: 东周·战国 孟子 《孟子·尽心上》

    名言作者:孟子

    参考链接:http://www.newxue.com/mingrenmingyanmingju/134459008419263.html

    二、什么是“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是墨家最伟大的精神。

    孟子曾概括说:“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意思是,只要对天下人有利,就是把自己从头到脚磨成粉末都在所不辞。

    可见,“摩顶放踵”就意味着吃苦。墨子为天下人谋利益,提倡“自苦”精神,主张“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并说“不能如此,不足为墨”。

    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墨子“度身而衣,量腹而食”,“墨突不黔”,四处奔波,一生辛劳。“摩顶放踵”是一种不畏劳苦、舍身救世的献身精神,也是一种积极有为的奋斗精神。

    墨家这种奋发有为、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生态度是支撑华夏文明的支柱之一,永远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为国家、为民族奔走效力。

    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是什么意思

    墨子,摩顶放踵以利天下 ——摘自《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 先秦学派之一,创始人墨翟,世称墨子,这也就是墨家之名的由来。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中说:"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

    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

    "清庙之守",意思是管理庙中事物,演习郊祀或其他祭祀礼仪。春秋初的尹佚,便是"清庙之守"。

    据说他的传人史角居于鲁国,墨子曾前往学习。 墨家理想人格讲究"任侠","墨子之门多勇士"( 陆贾《新语·思务》)说明了墨家理想人格的崇侠尚武,而"墨子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淮南子·泰族训》)则说明了墨家理想人格的侠肝义胆。

    《淮南子·要略》载:"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可见墨子是从儒家分出来的。

    墨子并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批判和改造,从而树立起自己的一面旗帜,在战国时成为与儒家相抗衡的引人注目的"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韩非·显学篇》)。

    而经过汉代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学由显学逐渐变为绝学。 墨子其人 关于墨子的生平身世,西汉太史公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的末尾提到:“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

    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所以后世对他的生平身世一直争论不休,有说是宋人,有说是鲁人。

    墨子"好学而博"(《庄子·天下》),并且是个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救民于水火中的大好人。孟子对他这种"士志于道"的精神还是十分赞扬的:"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庄子也由衷得称赞:"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庄子·天下》)。

    墨子的手工很巧,据说他用木头削成的车轴,能承受六百斤重的物体;用木料拼成的木鸟,能在天上飞一天;还比当时的巧手公输盘更早的发明了云梯等等。由此可见,这位墨子还是一位发明家、科学家。

    不过墨子许是为了巩固自己学说,而提出世上有鬼,还教人敬事鬼神,进而形成了一种落后的宗教观,也因此,到东汉哲学家王充写《论衡》一书时,遭到了王充的狠狠批判。但无论如何,墨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无疑占着极重要的位置,墨子本人也是一位极杰出的优秀人才。

    孔子之后下一个主要的哲学家是墨子。他姓墨名翟。

    《史记》上没有说他是哪国人,关于他的生平也说的很少,实际上等于没有说。因而关于墨子是哪国人历来有意见分歧。

    有些学者说他是宋(今豫东鲁西)人,另一些学者说他是鲁人。他的生卒也不能肯定是哪年,大概是在公元前479一前381年以内。

    研究墨子思想。主要资料是《墨子》一书,共五十三篇,是墨子本人及其后学的著作总集。

    墨子创立的学派名为墨家。在古代,墨子与孔子享有同等的盛名。

    墨学的影响也不亚于孔学。把这两个人进行对比,是很有趣的。

    孔子对于西周的传统制度、礼乐文献,怀有同情的了解,力求以伦理的言辞论证它们是合理的,正当的;墨子则相反,认为它们不正当,不合用,力求用简单一些,而且在他看来有用一些的东西代替之。简言之,孔子是古代文化的辩护者,辩护它是合理的,正当的,墨子则是它的批判者。

    孔子是文雅的君子,墨子是战斗的传教士。他传教的目的在于,把传统的制度和常规,把孔子以及儒家的学说,一齐反对掉。

    墨家的社会背景 在周代,天子、诸侯、封建主都有他们的军事专家。当时军队的骨干,由世袭的武士组成。

    随着周代后期封建制度的解体,这些武士专家丧失了爵位,流散各地,谁雇佣他们就为谁服务,以此为生。这种人被称为“游侠”,《史记》说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游侠列传》)。

    这些都是他们的职业道德。大部分的墨学就是这种道德的发挥。

    在中国历史上,儒和侠都源出于依附贵族“家”的专家,他们本身都是上层阶级的分子。到了后来,儒仍然大都出身于上层或中层阶级;而侠则不然,更多的是出身于下层阶级。

    在古代,礼乐之类的社会活动完全限于贵族;所以从平民的观点看来。礼乐之类都是奢侈品,毫无实用价值。

    墨子和墨家,正是从这个观点,来批判传统制度及其辩护者孔子和儒家。这种批判,加上对他们本阶级的职业道德的发挥和辩护,就构成墨家哲学的核心。

    墨子及其门徒出身于侠,这个论断有充分的证据。从《墨子》以及同时代的其他文献,我们知道,墨者组成一个能够进行军事行动的团体,纪律极为严格。

    这个团体的首领称为“钜子”,对于所有成员具有决定生死的权威。墨子就是这个团体的第一任钜子,他领导门徒实际进行的军事行动至少有一次,就是宋国受到邻国楚国侵略威胁的时候,他们为宋国准备了军事防御。

    这段情节很有趣,见于《墨子》的《公输》篇。据此篇说,有一位著名的机械发明家公输般,当时受楚国雇用,造成一种新式的攻城器械。

    楚国准备用这种新式器械进攻宋国。墨子听说这件事,就去到楚国,要对楚王进行劝阻。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