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实践的重要性

    一、实践的作用是什么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

    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

    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这些式正是(而且只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曾引用亚当•斯密的话说明这个问题:“他很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

    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所谓人的才能的差别是由分工掘成的,就是由实践的地位、实践的领域及其广度和深度等等造成的,而不是天生的。

    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式来获取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它的意义充分体现在牛顿的一句名言中:“假若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但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而且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即实践为基础,只有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

    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建客体模型,并根据这个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当具有的未知性质,然后再用实践加以检验,当理论预言与对客体的实践结果一致时,就证明头脑中精神地重建的客体模型与客体自身相一致。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去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先就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实践的应有权威,尊重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

    尊重实践,就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只有尊重实践,才能有力地反对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用空想代替现实、用抽象的原则裁剪实际生活。

    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承认并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

    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再次,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认识可以使主体了解、把握主体。

    二、求一篇关于实践重要性的作文

    我打过工,知道学生打工很不容易。

    学生是廉价劳动力,有的公司很江湖,我们辛辛苦苦赚来的钱还少给,有的是托着不给,还有的干脆就不给了。今年寒假我来到一家公司打工,我的运气还不错,遇到了一个好老板,工作没有上次累了。

    那么现在自然先是得选择好打工的种类。时下大学生打工无非是做家教,搞推销,出卖劳动力。

    据说现在做家教就等同于骗钱。这可是我们班上十几位做家教的同学一致的心得体会。

    再说由于这学期就要结束了就算想骗也没有地方骗了 因此做家教显然行不通。搞推销,说句老实话,其实我是很想干这行的。

    不就是告嘴皮子混饭吃吗,那还不容易?可转念一想,还是不行,只因为自己面目狰狞。加上五短身材,我的哥们一致要求我不要去现丑。

    说是影响市容,极易让外国游客对广州产生误解。我知道什么叫金玉良言。

    什么叫忠言逆耳。为了顾全大局,推销也只好作罢----说实话,推销实在太苦了。

    我怕我受不了。 我寒假每天早晨6:30起来,下午6:30下班。

    我每天很早的来到公司把所有的窗户都打开,把窗户擦了一遍,然后又把桌子擦了一遍,地扫了扫又拖了拖,桌子上的文件全部都整理了一遍。到7:45的时候其它的人都陆续的来了。

    我刚来主要是跑跑腿,给元老们倒倒水,跟元老们去送送货 ,听听他们的工作经验,慢慢的我干了将近半个月,老总让我在电脑上发信息,回信息,教我一些有关公司的基本知识。我慢慢的开始进入工作状态。

    每天对象是电脑,一天下来,我的眼睛都成肿的了。打工可真累,我是深有体会呀!但是打工不仅可以增加收入,减轻家里的负担,还可以通过打工锻炼自己,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打工是人生历练的过程,是人生很有意义的经历。边学习边打工,收获肯定会比在学校里一味读书多得多。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是古代读书人的美好意愿,它已经不符合现代大学生的追求,如今的大学生身在校园,心儿却更加开阔,他们希望自己尽可能早地接触社会,更早地融入丰富多彩的生活。时下,打工的大学生一族正逐渐壮大成了一个部落,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显然,大学生打工已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社会潮流,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这股潮流中正悄悄发生着改变。 对于大学生打工,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许多人的看法不尽相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模式,我们有理由走自己选择的人生路,只要把握住自己,掌握好学习与打工的分寸,肯定能把大学这个人生阶段过得丰富多彩。 打工的途径或者形式多种多样,只要是对社会有益,对自己积累人生经历有益,还能够有少量收入,就可以毫不犹豫的参与其中。

    老板对我很好,对员工们都很好,第一月虽然没有学到多少东西,但是,我对公司的印象还是比较不错。我会更加努力的去做。

    不会让公司的员工失望的。 打工只是一种磨练的过程。

    对于结果,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胸襟: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一定非要用成功来作为自己的目标和要求。人生需要设计,但是这种设计不是凭空出来的,是需要成本的,失败就是一种成本,有了成本的投入,就预示着的人生的收获即将开始。

    小草用绿色证明自己,鸟儿用歌声证明自己,我们要用行动证明自己。打一份工,为以后的成功奠基吧!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没有人能轻轻松松成功。

    在现今社会,招聘会上的大字板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的走向社会,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记得老师曾说过学校是一个小社会,但我总觉得校园里总少不了那份纯真,那份真诚,尽管是大学高校,学生还终归保持着学生身份。而走进企业,接触各种各样的客户、同事、上司等等,关系复杂,但你得去面对你从没面对过的一切。

    记得在我校举行的招聘会上所反映出来的其中一个问题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在校的理论学习有一定的差距。在这次实践中,这一点我感受很深。

    在学校,理论学习的很多,而且是多方面的,几乎是面面俱到的,而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学到的,又可能是书本上的知识一点都用不上的情况。或许工作中运用到的只是简单的问题,只要套公式就能完成一项任务,有时候你会埋怨,实际操作这么简单,但为什么书本上的知识让人学的那么吃力呢?也许老师是正确的,虽然大学不像在社会,但是总算是社会的一部分。

    我们有了在课堂上对知识的认真消化,有平时作业的补充,我们比别人具有了更高的起点,有了更多知识去应付各种工作上的问题。 虽然在实践中我只是负责比较简单的部分,但能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出来也使我颇感兴奋!在学校上课时都是老师在教授,学生听讲,理论占主体,而我对知识也能掌握,本以为到了企业能够应付得来,但是在企业里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平时在学校数字错了改一改就可以交上去,但在工厂里,数字绝对不可以错,因为质量是企业第一生命,质量不行,企业生产就会跟不上,而效率也。

    三、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辩证唯物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 毛泽东认为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为什么只有实践才是认识的来源呢 这是因为,实践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对原子的组织和性质的认识,就是通过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获得的;革命的理论和方法,是通过参加具体的革命活动而总结出来的;水果的滋味,是在亲口尝一尝之后才知道的.西红柿的故事.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我在这里坐着读书,不是也能获得知识吗 这样,认识的来源可不可以说有两个 就整个人类的知识,就知识总体的源泉而说,都来源于实践.就一个人的知识,不外有两部分,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 强调每一个人接受问题经验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承认认识有两个来源.第一,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为直接经验.第二,学习别人的经验,学习书本知识,要同自己的直接经验联系起来.第三,间接经验,书本知识中包含的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检验和发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 游②如何理解人的才能问题人的才能,智力是怎么是产生的 "花为什么选择红 "是爹妈给的,天赋聪明,还是后天实践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才能,智力,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才能也属于知识范畴,是后天形成的,而不是先天就有的.也就是说,人的才能,智力是在实践的基本上产生,形成和发展的.所谓"天赋聪明论"是根本不存在的. 第一,人的才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不断发展的. 鲁迅说过:"其实,即便是天才,在他生下来时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人一样,决不是一首好诗". 恩格斯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发展着自己的智力和才能第二,人们的才能差别,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大脑是思维的物质器官,人们的才能,智力的高下,当然和大脑的生理素质有关系.这一点是不能忽视的,但是决不能因此就得出结论说,人们之间的才能,智力的差别就是由人们之间的大脑生理结构的差别而决定的. 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人们大脑结构的先天生理差别是十分微小的 牛顿,他的天资并不佳,生下来时只有三磅(老秤2斤4两)象个猫一样,奄奄一息,他没有读完中学,在家里种过几天地,但后来却成了17世纪最大的科学家. 牛顿天资并不佳爱因斯坦小时候大脑发育也很迟钝,三,四岁了还不会说话,以为是个哑巴.上了小学功课很差,叠手工,教师说:"还有比这更坏的椅子吗 "他的父亲问老师:"我的孩子将来如何 "老师说,看他现在这个样子,将来也不会怎么样的. 爱因斯坦小时侯大脑发育迟钝人脑的先天的生理差别,并不是人们的才能的差别的决定性因素,而是由于人们的社会分工不同,从事的实践活动不同,一个人,如果他在某一方面的实践多些,他的大脑的结构和机能就要在这种实践的推动下,向着这一方面完善和发展,从而也就表现他在这一方面的聪明和才能. 结 语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为什么要进行认识活动 是什么力量推动着人们去认识这种事物或那种事物 ①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人们去从事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使认识不断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②实践提供认识发展的可能性及其实现的必要条件第一,实践提供了解决认识新课题的经验材料. 第二,实践的发展,特别是近代以来的生产实践,还为科学认识提供必要的实验仪器和工具. 伽里略用自制的能放大30倍的望远镜发现了月球表面有环形山,发现了木星有卫星,从而证明哥白尼"日心地动"的学说是有根据的.伽利略用望远镜捍卫了日心说③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的分析和综合的抽象能力从根本上讲,是来自实践的.人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分析和综合的活动.人的推理能力也是在实践中发展的,有目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推理,是"行动的推理".正是只有行动的推理才有逻辑的推理,是先有实践的逻辑才升华为思维的逻辑. 火的使用磨制石器复合工具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客观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又必须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实践的目的还制约着整个认识过程,规定着认识的方向. 认识对于实践的巨大反作用孙中山先生论知与行的辩证法孙中山先生特别重视知与行的结合,认为人类认识是在"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认识活动的方式和发展过程等方面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逻辑.总结经验教训,回顾历史,追溯已经消失的现象等,是在直接的实践之后认识客体和实践. 预测,假说,规划等则是超前于现实。

    四、实践的重要性有哪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在实践在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只有实践具有吧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的特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

    五、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这句话对吗

    “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推动实践的发展”这句话,不对 .这句话不对的理由:理论和实践 ,互为重要.不可分割!既像并驾齐驱的两匹骏马,又像一个事物的不可分割的两面,更像一个人的两只手.其分工工作过程——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在接受理论指导的同时检验理论——对在实践中被检验出的理论的全部或部分差误,进行修改——再加上在实践中的总结一起上升成新的理论——新的理论再指导实践——实践在接受新的理论指导的同时再检验理论……就这样,周而复始,永不停留.所以说理论在实践中的发展永远无止境,实践接受理论指导同时检验理论永远无止境.所以说,理论和实践 ,互为重要.理论重要的理由:1、理论是实践的指南.例子:1840年——到辛亥革命因为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而不断失败,共产党因为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而使中国成功,建立了新中国.2、理论是实践的方向3、理论是实践的先导 4、理论指导实践 5、理论先于实践 6、理论是实践是升华 7、理论先行 8、理论总结实践.实践重要的理由: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实践是理论的源泉 3、只有正确的理论才能有正确的实践 .4、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误国误民、失败不停.例子:上井冈山前,我们再“城市包围农村”的对中国不适用的错误的理论指导革命实践下,一次次失败与牺牲.5、各种已经在A国证明是正确的理论,到B国,只有经过B国实践能上升为B国理论.6、各种已经在C时代证明是正确的理论,到D时代,只有经过D时代实践能上升为D时代理论.7、各种普遍原理、普遍真理经过只有与本土化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创立本土化理论.8、理论要发展、丰富,必须在实践中进行.。

    六、通过什么表示综合实践的意义

    “十五”期间,我们结合课题研究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操作进行了研究和实验.从实验反馈的情况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还在探索之中,实践中难免存在着大量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但对于那些认识到这门课程的价值并在实践中真正实施的学校来说,这门课程的开设确实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正在积极地改变着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发挥着传统学科课程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仍有不少学校还在持观望态度并没有真正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或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只是一种“点缀”和“装饰”,并没有真正在学校全面实施.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这门课程开设的意义认识不足.有不少人认为这门课程是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主要目的的,既然新课程的各门学科都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门课程存在的价值就不大了,即使开设也是一种过渡课程,其生命力也不会太长久.持这种观点的人在实践中就抱一种不认可、不支持甚至抵制的态度.这种认识严重影响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和全面推广.本文结合“十五”课题在这方面的实验和探索,从实践层面,尤其是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谈一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价值与意义,以期能引起同行对开设这门课程的进一步认识.。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