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气
一、故兵贵胜,不贵久如何解释胜字解释为士气胜如何,有的解释为速战
一楼解释得很完整.不可以解释为士气胜,原因有二:1.《作战篇》通篇都是讲后勤补给的,突然蹦出一句论述士气的,不觉得很突兀么?2.单就这个句子而言也是很难理解的:“贵……不贵……”这种句型的两个宾语应该是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久”的意思实际上是“久战不胜”,与“胜”是对立的.如果“胜”只解释为“士气胜”,那么“久”又该怎么解释呢?《孙子兵法》不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文学作品,它是一本学术理论著作,不可以作无限解释.关于士气的论述,《孙子兵法》里有很多,《始计篇》中“道者,……,而不危也”,《谋攻篇》中“凡知胜者有五……”都是对士气的论述.解释为“速战速决”从上下文和句子上都说得过去,不过我个人认为不是很好.因为原文用的是“胜”,强调了要快速获得“胜利”,而如果仅“速战速决”来解释的话,“胜利”这一层意思就被削弱了.因为根据《现代汉语词典》,速战速决的意思只是“迅速地解决”.。
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含义和出处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振作旺
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士气会大大增加,第二次击鼓士气就会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就没有士气了.主要说的就是气势最初时最旺盛的道理.做事要一气呵成,还要有信心和毅力,如果接二连三的断断续续,会给你造成负面影响的.这个成语来自于《左传·庄公十年》中的《曹刿论战》原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译文: 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他的同乡说:“都是得高官厚禄的人在商量这事,你又为什么要参与呢?”曹刿说:“有权势的人目光短浅,缺少见识,不能深谋远虑.”于是上朝去拜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什么应战呢?”庄公说 :“衣服、食品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拿它来分给一些臣子.”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没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的.”庄公说:“用来祭祀的牛、羊、猪、玉器和丝织品,我不敢虚报,一定凭着一片至诚,告诉神.”曹刿回答说:“这点儿小诚意,不能被神信任,神不会赐福的.”庄公说:“轻重不同的案件,我即使不善于明察详审,一定依据实情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要打仗,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那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这个成语中的“鼓”指敲战鼓;“作”振作;“气”勇气.在原文中它是指作战时第一次敲鼓最能激起士兵们的锐气,多敲几次鼓锐气也就慢慢减弱了.现在我们经常用这个成语故事中的“一鼓作气”来形容作事时要鼓起劲头,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