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戴震

    一、戴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723〜1777)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清朝中期思想家、学者。

    乾隆间修《四库全书》,特召为纂修官,在馆5年,以病卒。博闻强 记,对经学、天文、数学、历史、地理等均有深刻研究。

    精通古音 立韵类正转之例。从分析《广韵》系 统入手,区别等呼洪细与韵类异同, 创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及阴、阳、人声对转的理论。

    哲学上肯定世界是 “气”的变化过程,“气化流行,生生 不息”,“气”的内容是“阴阳五行”, 也就是“道”的实体。并以“理存于 欲”的命题,反击理学家“去人欲、存天理”的说教,批评“后儒以理杀 人”。

    所著有《原善》、《原象》、《孟 子字义疏证》、《声韵考》、《声类表》、《方言疏证》等,后人编有《戴氏遗 书》。

    二、戴震为什么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戴震(1724 ~ 1777年),清代著名思想家、学者、“乾嘉学 派”的代表人物。

    字东原,号杲溪,休宁隆阜(今屯溪)人, 戴震出身贫寒之家,“生十岁乃能言”,但他读书聪明好学,以 过目不忘和善思好问著称。 戴震在功名前程上实在是时运不济、困窘潦倒,29岁才考 中秀才,又颠沛流离近10年后,39岁才考中举人,此后6次参 加会试,始终名落孙山。

    直到他51岁时,因纪昀推荐被朝廷召为四库全书馆的纂修官,奉命与当年贡生一起参加殿试,赐同 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 徽派朴学始于江永而成于戴震,戴震是朴学的集大成者。

    戴震对经学、天文、历算、地理、音韵、训诂等都有深入研究, 诸多方面都成就斐然,主要著述有50余种。 戴震治经,从考据出发而又不囿于考据,在考据的基础上 阐发义理,形成独特的学术风格。

    戴震在小学研究方面始终贯 穿着一种既注重汉学师承又锐意创新的精神,以“精专”为最 高的学术追求,“贵精专不贵博,与其知十而皆非真,不若知一 而为真”,开乾嘉学派精专学术风格。 戴震提出了训诂方面一系 列的见解和方法,著有《声韵考》、《转句二十章》等重要著作, 被誉为中国训诂学理论的创立者。

    屯溪现有戴震公园。

    三、朱熹.徐珂.戴震是什么时期的人

    1. 朱熹(1130年-1200年),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婺源人(今江西婺源),生于福建路龙溪县(今日福建漳州龙海市(合龙溪县、海澄县而成)。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斋号晦庵、考亭,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谥文,又称朱文公。南宋理学家,程朱理学集大成者,尊称朱子。

    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家境穷困,自小聪颖,弱冠及第,中绍兴十八年进士,历高孝光宁四朝。于建阳云谷结草堂名“晦庵”,在此讲学,宋理宗赐名“考亭书院”,故世称“考亭学派”。

    朱熹承北宋周敦颐与二程学说,创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学风,称为理学。其著作甚多,辑定《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四书作为教本,也成为后代科举应试的科目,在中国,有专家认为他确立了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2. 徐珂(1869年-1928年),原名昌,字仲可,浙江杭县(今杭州市)人。光绪年间(1889年)举人。后任商务印书馆编辑。参加南社。曾担任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时的幕僚,不久离去。1901年在上海担任了《外交报》、《东方杂志》的编辑,1911年,接管《东方杂志》的“杂纂部”。与潘仕成、王晋卿、王揖唐、冒鹤亭等友好。编有《清稗类钞》、《历代白话诗选》、《古今词选集评》等。

    3. 戴震(1724年1月19日-1777年7月1日),中国清代语言学家、思想家。字慎修,号东原,安徽徽州休宁隆阜(今黄山市)人,曾六次会试未中。晚年因学术成就显著,乾隆帝特招入馆任《四库全书》纂修官,赐同进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

    戴震对于音韵学很有研究,创立了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以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此外,他也精通训诂学,晚年所著《孟子字义疏证》是其思想的结晶。

    四、戴震是什么人

    戴震(1723年〜1777年),以考据著称的乾嘉大师。

    字东原,徽州休宁(今属安徽)人;出身 小商贩。戴震自幼聪明过人,“读书好深湛之思”。

    据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记载,戴震少年 时跟塾师读《大学章句》,便对朱熹所谓《大学》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的说法表示怀疑,认为 相隔2000多年,朱熹何以得知。 这种怀疑精神后来就表现为“无征不信”的考据之学。

    戴震博闻强记,对当时主要的学问如经学、小学、史学、天文、地理、数学、水利、工程等都有 相当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发现,堪称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但他在科场上却不走运,40岁中举人 后,曾先后6次参加会试,都名落孙山。

    不过,戴震的学问却早得到达官贵人和学者名流的赞 赏。大学问家纪晓岚和吏部尚书王怀祖先后聘请他为家庭教师。

    乾隆皇帝开设《四库全书》 馆,召集全国一流学者参与编纂《四库全书》,戴震被特别邀请为纂修官,负责校订历算、地理类 的典籍。后来,他以四库馆臣的身份再次参加会试,还是落榜,乾隆皇帝便破例让他参加殿试, 并赐给他“同进士出身”的头衔,戴震这才圆了科举梦。

    但两年后,他便病逝于北京。 戴震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孟子字义疏证》一书中,他从考据训诂的角度,对“理”、“天 道”、“性”、“才”、“道”、“仁义礼智”、“诚”等哲学范畴的意义进行了追根溯源的梳理和考释,实 际上是批驳宋儒的种种附会。

    如宋儒将“理”视为超然于宇宙万物之上的独立存在,戴震却认 为“理”无非就是事物的“分理”、“文理”、“条理”。 寓于事物之中,不能离开事物而单独存在, 即“气在理先”、“理在气中”,故他主张“就事求理”,“事物之理,必就事物剖析至微,而后理 得”。

    如果闭户修养,“冥心求理”,就是圣人也不能掌握“理”。戴震尖锐地指出,程朱主张“存 天理,灭人欲”,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实质上是对人性的扼杀,“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

    戴震悲愤地说:“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 但在清代,学者所推崇的是戴震学问渊深和考据精核,是他的方法,而不是他的思想。《清 史稿•戴震传》称:“震之学,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寻义理,谓义理不可空凭胸臆,必 求之于古经。

    求之古经,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必求之古训。古训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圣人、贤人之义理明,而我心之同然者,乃因之而明。”

    从方法论上盛推戴震。戴震的两位弟子王念孙 和段玉裁都以考据名家,更加突出了戴震作为考据大师的形象。

    其实,戴震锋芒直指程朱的批 判精神本身就足以奠定他在清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五、戴震有什么性格

    戴震(1724—1777),字东原,安徽屯溪人。他既是乾嘉考据学久负盛名的“皖派宗师”,又是在儒学内部最早批判“以理杀人”的思想家。其视个体为真实、批判程朱理学的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本土资源,对晚清以来的学术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戴震本人也被梁启超、胡适称为中国近代“科学界的先驱者”。

    戴震是音韵学家江永的弟子。他对经学、天文、地理、历史、数学都有研究。乾隆年间为<;四库全书>;纂修官。对于音韵学很有研究,创立了古音九类二十五部之说以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此外,他也精通训诂学。在哲学上,他认为物质的气是宇宙本原,阴阳、五行、道都是物质性的气。认为理是事物的条理,是事物的规律,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理就在事物之中,“理化气中”。他还认为宇宙是气化流行的总过程,“天地之气化流行不已,生生不息”。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天地之化”,通过耳目鼻口之官接触外物,心就能发现外物的规则,致知格物就是对事物进行考察研究,只有经过观察和分析,才能认识事物的道理。

    他还提出“光照说”,认为心之认识如同火光照物,光小照得近,光大照得远,这实质上是一种朴素直观的反映论。在伦理思想方面,认为人“有欲、有情、有知”,这是人的本性,否定情欲,也就否定了“人之为人”。他主张要区别欲与私的界限,认为私是“欲之失”,不能“因私而咎欲”。要“理存乎欲”,使人的自然情欲得到合理的满足,而不能只“存理灭欲”。他还提出“以情洁情”的主张,反对道学家的伪善,“以理杀人”。一生著作很多,包括算学、天文、地理、声韵、训诂、考据、哲学等多方面内容。

    在学术研究中,戴震首先是以乾嘉考据之学大师著称于世的。但与清代中叶其他经师钻故纸堆不同的是,戴震考据学的出发点在于有意识地继承并发扬顾炎武以来的学术传统,他提出过“由故训以明义理”、“执义理而后能考核”的学术思想,既反对程朱理学空谈义理的虚玄无物,又反对乾嘉考据的矫枉过正。

    戴震以“理欲一元”的论说,打破了程朱理学“理欲二元论”的藩篱,并且视程朱之“理”为专制主义的“残杀之具”:“尊者以理责卑,长者以理责幼,贵者以理责贱,虽失,谓之顺;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虽得,谓之逆。于是下之人不能以天下之同情、天下所同欲达之于上;上以理责旗下,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诸如此类的论述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时期都十分流行。这些思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平等要求,包含着启蒙思想的因素,是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先声。

    戴震辩证诸儒的理论工作是失败的意思在于:并非戴震没有建立自己话语一致的理论体系而为一有意义的理论型态,而是戴震对于他所反对的宋明诸儒的字义认识是一厢情愿的,戴震不深入反省地将宋明诸儒的儒学建构与时弊等同为一,是时代现象的以假乱真而致生之弊病,却被戴震认为是宋明诸儒儒学义理的经验结果,假道学的是时人并非道学本身是假,戴震站在认定道学致生时弊的立场上错解道学的理论意义,而藉由匡正时弊的儒学建设而误解并否定他儒的义理内涵。这就是笔者认定戴震的辩证诸儒的理论工作失败的意义所在。至于戴震为匡正时弊而对儒学义理有其特殊的问题意识之关怀以致建构的新系统则仍是极有意义的儒学创作。

    选自:http://homepage.ntu.edu.tw/~duhbauruei/4pap/1con/82.htm代转型的先声。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