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费希特

    费希特

    一、概括费希特的思想主张

    费希特的思想主张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1)哲学思想费希特以自我意识,或精神自我的创造性活动作为解释经验的唯一源泉.自我意识,或精神自我是自己设定自己的存在.绝对自我,或上帝是精神世界的命令,它是个体自我(有限自我)的原因.感觉世界和独立客体(他们也由绝对自我设定)是“非我”,或者说是在与自我的精神斗争中使自我获得意义的自我的对立面——外在世界.像康德一样,费希特也相信内在精神的价值、人性的合理性、自我责任,以及自由的重要性.2)政治思想费希特由一种自给自足的观点发展出他的国家理论.在他看来,一个国家应该控制国际关系、货币价值,并维持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由于为了达成意识需要与其他理性的存在建立彼此之间的关系,所以费希特认为在不同的党派间必须有一种彼此之间的共识(relation of right).3)教育思想费希特认为教育应以智育、体育也是为了有助于培养不为物欲所染的自由意志.不过,意志自由并不等于可以为所欲为,而是与义务结合着的.当人作为有限自我,其意向同绝对自我的动向趋于一致时,意志最自由,同时对使命和义务的认识也最明确.这种义务感叫做良心.听从良心呼吁而见义勇为就是道德,“只有人的行动才是决定人的尊严的东西”.。

    二、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是如何成名的

    1 791年,他前往哥尼斯堡拜见康德。

    为了让康德了解他,他基于康德哲学写了 一篇研究康德批判哲学和神学领域之间联系的宗教长文《试评一切天启》。在 发表之前,费希特并未给康德看过,所以费希特采用了匿名发表的方式。

    人们以 为是他们期待已久的康德本人对于宗教的批判之作。之后康德慷慨大方地澄清 了事实并公开赞扬了这部著作,这个事件使得费希特在哲学界声名鹊起。

    有些 赞扬甚至是很夸张的,有人曾这样写道:“最令人震惊和震撼的消息,世间除了康 德再无人可有此等华彩文章。在哲学的天空中,第三个红日冉冉升起,这太令我 吃惊和慨叹!”。

    三、费希特的简介

    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德国哲学家。尽管他是自康德的著作发展开来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但他在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性往往被轻视了。费希特往往被认为是连接康德和黑格尔两人哲学间的过渡人物。近些年来,由于学者们注意到他对自我意识的深刻理解而重新认识到他的地位。和在他之前的笛卡尔和康德一样,对于主观性和意识的问题激发了他的许多哲学思考。费希特也涉及政治哲学,他被一些人认为是德国国家主义之父。生平:费希特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的拉梅诺。1780年,他进入耶拿大学神学院开始学习。1784年,由于经济原因他在获得学位前就结束了他的学业,之后他在苏黎世做家庭教师。1790年,他结识了德国著名诗人克洛普施托克的侄女约哈那(Johanna Rahn)并被她深深吸引,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同年,他开始研读康德的著作,这对他后来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791年,他前往哥尼斯堡拜见康德。为了让康德了解他,他基于康德哲学写了一篇研究康德批判哲学和神学领域之间联系的宗教长文《试评一切天启》(Attempt at a Critique of All Revelation)。康德读后大加赞赏,不仅赞助出版了这篇文章,还推荐费希特前往大学任教。由于一些不知名的原因,此文被匿名发表了,让人们以为是期待已久的康德自己对于宗教的批判著作。之后康德澄清了事实并公开赞扬了这部著作,这个事件使得费希特在哲学界的声名大振。

    1794年,费希特成为耶拿大学教授,主持康德哲学讲座,并完善他的哲学体系。此后他陆续发表了《全部知识学的基础》、《自然法学基础》、《知识学原理下的道德学体系》等。1798年,在他担任《哲学杂志》责任编辑的时候,收到了一篇宗教怀疑论的来稿,虽然费希特不赞同作者观点,但由于他坚持出版自由,还是将此文发表。这篇文章后来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来攻击费希特是个无神论者,迫使他离开耶拿迁居柏林。1806年,普法战争爆发,费希特担负起宣扬爱国主义的任务。1807年,他回到法军占领的柏林,发表了著名的《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Addresses to the German Nation),同时倡议建立柏林大学。费希特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在他人柏林大学校长时,他的妻子为护理伤员而传染热病,费希特眼看夫人随时会死去,但他必须去大学为学生讲两个小时的课。最后,他决定履行职责。他以为上课就是永别,心里万分难受。哪知两个小时后,等他上完课跑回来,妻子的危险期已过。他惊喜之余,热烈拥抱死里逃生的爱妻。结果病菌传染到自己身上,不久病逝,却无怨无悔。著作:1793 《试评一切天启》Attempt at a Critique of All Revelation(Versuch einer Kritik aller Offenbarung)

    1796 《全部知识学的基础》Foundations of 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 (Wissenschaftslehre nova methodo)

    1796 《自然法权基础》Foundations of Natural Righ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the Wissenschaftslehre

    1798 《伦理学体系》The System of Ethic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s of the Wissenschaftslehre

    1780 《论人的使命》The Vocation of Man (Die Bestimmung des Menschen)

    1807-1808 《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 Addresses to the German Nation

    四、为何费希特将自己的哲学称为“知识学”

    费希特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说明一切经验的根据,所以哲学就是认识论,他 也因此而将自己的哲学称为“知识学”。

    在认识中有物和理智两个因素。如果去掉 物,就只剩下了一个理智自身。

    如果去掉了理智,就只剩下了一个物自身。所以只 有独断论(它的极端形式是唯物论)与唯心论这两种哲学是可能的,而真正合理的 唯心论应该是从康德哲学出发的批判的唯心论或先验唯心论。

    费希特就将康德的理 论理性和实践理性合为一体,形成了“绝对自我”的概念。“绝对自我”既不是经 验的自我,也不是超验的自我,而是所有的自我意识中的先验要素,也就是自我意 识一般。

    这个“绝对自我”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实在性的根据和先验的源泉,所以 也是知识学的最高根据和出发点。

    五、费希特是主观唯心主义吗

    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上一切事物当做是主观感觉或者意识的产物,认为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等是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某种客观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由于“绝对精神”、“理念世界”、“理”都属于客观精神或原则,因此,黑格尔、朱熹和柏拉图的观点都是唯心主义的,而且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

    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中的一种;它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但这精神并不是个人的主观意识,而是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客观的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前427年—前327年),他把这种“客观”精神称为“理念”;

    中国南宋唯心主义哲学家朱熹(1130年—1200年),。他把这种精神称为 “理”、心灵、“理”都属于客观精神或原则,但这精神并不是个人的主观意识。

    客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两种基本形式中的一种,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种脱离人而存在的精神实体的都是,而是存在于宇宙空间的一种神秘的、意识,黑格尔:

    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前427年—前327年)、朱熹和柏拉图的观点都是唯心主义的。由于“绝对精神”;它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朱熹的“理在事先”等,是第一性的;

    中国南宋唯心主义哲学家朱熹(1130年—1200年)、客观的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黑格尔的“绝对观念外化为万事万物”,认为感觉;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1770年—1831年),他把这种精神称为“绝对观念”或“绝对精神”。

    如柏拉图的“理念创造一切”、老子的“道生万物”主观唯心主义把世界上一切事物当做是主观感觉或者意识的产物,而且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念世界”、经验,因此、观念等是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他把这种“客观”精神称为“理念”;客观唯心主义则认为某种客观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

    六、费希特的知识学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在经历了 1798年被敌对者诬陷为“无神论者”而被迫离开耶拿的事情之后,费 希特的思想发生了非常显著的变化。

    在谢林等人的批判之下,费希特逐渐明白——自我作为“脱离了自然”的精神 实体,虽然可以作为知识学用以说明一切知识的根据,但是这个给予一切知识和对 象以实在性的根据本身却缺少实在性的根据。知识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怀疑,不 能使人有充分的自信在可信者和可爱者,也就是必然与自由之间做出选择。

    在对 知识学根据的进一步探讨中,费希特意识到一切知识不过是图像,图像和事物本 身是有区别的。在不断改进知识学的过程之中,费希特先后把知识学的最高根据 看做是绝对知识、绝对(存在),最终又把绝对存在等同于上帝,进而使得后期的 知识学经由“真理论”或“现象学”而走向了“宗教学”。

    知识学也由此成为了客 观唯心主义。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