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吕本中

    一、吕本中的作品欣赏

    在30余年的学画生涯中,先后师从于王炳龙、阎学曾、张彦青等老前辈,作品 屡获大奖。

    时经三年的努力,吕本中的第一套“百鸟图”和大家见面了,第二套“百鸟图”也会很快大家就能看到,这两套“百鸟图”画的都是小鸟,但是,在形式上和内容上还是有很大的区分。如今看来,坦率的讲,这两套“百鸟图”只不过是一份迟交的作业 。 好多事就是这样,当你想做一件事时,你的初衷往往和在具体做的时候有很大的出入。吕本中的这套“百鸟图”也不例外。当吕本中决定画《百鸟图》后,心情格外幸奋。一开始,非常认真的做了个计划,有大鸟,中鸟和若干小鸟,计划做好后,劲头十足,当画到一多半的时候,我把这些作品集中挂起来一看,把自己看傻了,除了个别的小鸟有它的特点和羽毛的颜色不同外,在整体上变化太小,单独拿出任何一幅作品都讲得过去,可是放在一起就不行了。这时才明白了,“百鸟图”,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更不是这样好画的…… 《百鸟图》顾名思义就是一百多种鸟,在画第三稿时,在作品中精心筛选,最后定格在大家今天见到的这些作品。当画完最后一幅时,我感到轻松了许多,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我做到了。这其中里面的酸甜苦辣都在易稿的那一刻化为乌有。接下来,第四稿,第五稿很轻松的完成了。 在《百鸟图》的完成的同时,也意识到了一个问题,这就是作为一位“花鸟”画家,无不想画一画不同品种的百鸟,这不仅仅是水平的体现,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我想,我的两位老师,王炳龙和闫学曾先生,如若他们在世的话,也会以不同的形式,画出具有他们不同风格的品味更高的《百鸟图》来,今天吕本中所完成的也正是他们未完成的心愿。

    二、宋代著名词人吕本中的简介

    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号紫薇,为南宋初道学家,世称东莱先生,寿州(今安徽寿县)人。

    绍兴六年(1136)赐进士出身。历官中书舍人、权直学士元,以忤秦桧罢职,晚年深居讲学。

    诗属江西诗派,作有《江西诗社宗派图》、《东莱集》、《紫薇诗话》,词集《紫薇词》。 【采桑子】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

    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

    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吕本中既是诗人又是词人,在两宋之间却均数不上第一流,他平生对文坛影响最大的事,倒是少年时的一次戏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尊黄庭坚为主,下列陈师道等 25人,称之为“江西宗派”,从而给宋代诗坛上最重要的一个诗派确定了名称,在诗史上足以大书特书。因为这“定鼎之功”,吕本中自己身后也被补入了江西诗派之中,成为其重要成员之一。

    以黄、陈为首的江西诗派,风格瘦硬奇拗,法度森严,吕本中学诗却不是亦步亦趋,他曾引前人论诗的话:“好诗流美圆转如弹丸。 ”提出自己的“活法”说,也即是一种自然流畅之美。

    这种特色,在他的小词中要比诗中体现得更为鲜明,这一首带着民歌风韵的《采桑子》,就完全当得起“流美圆转如弹丸”的赞誉。 钱钟书论诗歌修辞,有“喻之二柄”、“喻之多边”的分类,同样的事物,可以作为褒贬、喜恶之情迥然不同的比喻。

    周振甫举这首《采桑子》为例,正是比喻既具二柄,又具多边的典型显例:“这首词用‘江楼月’作比,在上片赞美‘江楼月’,‘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人虽到处漂泊,而明月随人,永不分离,是赞词。

    下片写‘江楼月’,‘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月圆时少,缺时多,难得团圆,是恨词。同样用‘江楼月’作比,一赞一恨,是在一篇中用同一个比喻而具有二柄。

    还有,上片的‘江楼月’,比‘只有相随无别离。’;下片的‘江楼月’,比‘待得团圆是几时’,所比不同。

    同用一个比喻,在一首词里,所比不同,构成多边。象这样,同一个比喻,在一首词里,既有二柄,复具多边,这是很难找的。”

    因此吕本中这首词,不但在词坛上有“浑然天成,不减唐花间之作”(曾季狸《艇斋诗话》)之誉,在修辞学上,也有其特殊的地位。 吕本中虽生当南北宋之交,词风却仍继承晚唐五代以来的风格,以流动明畅、清丽自然见长,其词集《紫微词》一共存词二十七首,只有一首长调,其余都是小令,似乎有点跟不上长调盛行的时代潮流。

    这与他一生致力于诗、填词不甚用心有关,但到了身后,却似乎词作比他的诗作更为脍炙人口,也许正是因为不甚用心去经营,反而别有风味吧。他是程氏理学的传人,学者称之“东莱先生”,性格坚毅,气节刚直,在南宋居朝时敢于触犯权臣,词中却没有那股严肃的劲儿,后人评他:“直忤权臣,深居讲道,而小词乃工稳清润至此。”

    评论者常常讶于文品与人格的相异之处,其实这种不同,只是作者无意识流露出的心灵另一侧面。 就象他所宗的道学先师程颐曾经赞赏晏几道“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

    这样深挚幽微的句子一样,吕本中本人也是小山词的爱好者,他最爱诵读小山词,“以为有思致”。其词作也有近似小晏的一面,总是追忆昔日的一段情事,不胜怅恨惘然,如这首《踏莎行》: 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绝。

    恼人风味阿谁知?请君问取南楼月。 记得去年,探梅时节,老来旧事无人说。

    为谁醉倒为谁醒?到今犹恨轻离别。 在另一首《浪淘沙》词里,他也说:“旧时心绪没人知。

    记得一年寒食下,独自归时。……将为老来浑忘却,因甚沾衣?”这段情事显然已无可考,他总是以梅花或者牡丹来比喻那个“伊人”,又总是叹息“百年心事老相催”、“平生相与意,老病犹堪记”,少年时的旧欢如梦,已是前尘往事,隔着南北宋的时代划分,隔着江淮天堑阻断,再也追不回来。

    他自己也明白:“对人不是忆姚黄。实是旧时风味、老难忘。”

    (《虞美人》)和小山一样,他怀念的不仅仅是那一段旧情,而是包含着昔年所有的温馨幸福,小山是“华屋山邱”,由富贵至落魄,他却是更深切的经历过人间沧桑、天翻地覆之痛。他的词作追思多而写实少,但南渡凄怆之怀,在他词中也有直接的流露,如这首《南歌子》: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

    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旅枕原无梦,寒更每自长。

    只言江左好风光,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这是他南下逃难,流落在江南旅途之中所作,和他同时期诗作之中的慷慨悲壮之音不同,这首小词却是凄婉哀伤的,怀念业已失去的安裕的家园,纵使到了“人人尽说江南好”的地方,也永远觉得自己是一个凄凉的旅客。

    吕本中的祖籍本是寿州(今安徽寿县),原本也算得上是南方人士,但自祖辈起就居住在京城开封,已成为帝辇下的百姓,自然将“中原”当作了自己的故乡。 当金兵南下攻宋围城的时候,四十四岁的吕本中正在汴京城中,和千万京师子民一起亲身遭受了兵火的洗礼,看着这一座繁华名城变成人间地狱。

    李心传《系年要录》中如此记载当时围城的惨状:京城外坟墓尽被发掘,棺材被取出来当作马槽,尸骨抛弃遍野。城内瘟疫流行,死者。

    三、采桑子吕本中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开封(今属河南)人.曾祖吕公著、父吕好问俱为名臣.徽宗时为大名府帅司傒官、枢密院编修官.绍兴六年(1136),赐进士出身,擢起居舍人兼权中书舍人,迁中书舍人兼侍讲,兼权直学士院.因忤秦桧,秦桧讽御史劾罢之,提举太平观.绍兴十五年,卒于上饶,年六十二,谥文清,学者称东莱先生.《宋史》有传.本中诗法出于黄庭坚.有《东莱诗集》二十卷.近人赵万里《校辑宋金元人词》辑有《紫微词》一卷. ●采桑子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词作鉴赏 这首词写的是离别之情.上片写他宦海浮沉,行踪不定,南北东西漂泊的生活,经常月下怀念君(指他的妻子),只有月亮来陪伴他.本词中表面上说“恨君”,实际上是思君.表面上说只有月亮相随无离别,实际上是说跟君经常别离.下片借月的暂满还亏,比喻他跟君的暂聚又别.这首词的特色富有民歌风味.民歌是感情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 这首词正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民歌往往采用重复歌唱的形式,这首词也一样.不仅由于《采桑子》这个词调的特点,象“南北东西”,“暂满还亏”两句是反复的;就是上下两片,也有加以变化的重复,如“恨君不似江楼月”与“恨君却似江楼月”只有一字之差,象民歌中的重叠一样.还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这首词的“江楼月”,正是比喻. 词中“江楼月”的比喻,很具有艺术特色.钱钟书曾讲过“喻之二柄”、“喻之多边”.钱钟书所谓二柄:“同此事物,援为比喻,或以褒,或以贬,或示喜,或示恶,词气迥异;修词之学,亟宜指示.”例如“韦处厚《大义禅师碑铭》:”佛犹水中月,可见不可取‘,超妙而不可炔,犹云’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是为心服之赞词.黄庭坚《沁园春》:’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犹云’甜糖抹鼻子上,只教他舐不着‘,是为心痒之恨词.“同样这首词用水中之月作比喻,一个表达敬仰之意,一个表示不满之情,然而感情不同,称为比喻的二柄. “比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盖事物一而已,然非止一性一能,遂不限于一功一效.取譬者用心或别,着眼因殊,指同而旨则异;故一事物之象可以孑立应多,守常处变.譬夫月,形圆而体明,圆若(与也)明之月,犹《墨经》言坚若白之石,不相处而相盈. 镜喻于月,如庾信《咏镜》:“月生无有桂‘,取明之相似,而亦可兼取圆之相似王禹偁《龙凤茶》:”圆似三秋皓月轮’,仅取圆之相似,不及于明,‘月眼’、‘月面’均为常言,而眼取月之明,面取月之圆,各傍月性之一边也.“节引自(《管锥篇.周易正义.归妹》如例子中所讲同用月做比喻,可以比圆,又可比明亮,这是比喻的多边. 钱先生这里讲的二柄和多边,乃是指不同的作品说的.譬如说同样用月作比喻,这篇作品里是褒赞,而那篇作品里却是不满;这篇作品里比圆,而那篇作品里却比明亮.那么有没有一篇作品里用的比喻,既具二柄,又有多边呢?其实这首词就是. - 这首词用“江楼月”作比,词人上片里赞美“江楼月”,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说的是人虽到处漂泊,而明月随人,永不分离,是赞词.下片里也用”江楼月“作比,”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说的是月圆时少,缺时多,难得团圆,是恨词. 同样用“江楼月”作比,一赞一恨,是一篇中用同一事物作比喻而表达不同感情,从而具有二柄.还有,上片的“江楼月”,比喻“只有相随无别离”;下片的“江楼月”,比喻“待得团圆是几时”.一首词里,同用一个比喻,所比不同,构成多边.象这样,同一个比喻,一首词里,既有二柄,又有多边,这是很难找的.因此,这首词里用的比喻,修辞学上是非常突出的.而且这样的比喻,是感情自然流露,不是有意造作,被词人用得非常贴切,这是此首词更为难能可贵的特点. 这词的想象跟后汉徐淑《答夫秦嘉书》的想象颇有相似之妙处.徐淑说:“身非形影,何能动而辄俱;体非比目,何能同而不离.”徐淑虽用了两个不同的比喻,“何能动而辄俱”,“何能同而不离”,但与本词想象一致,所以这两人也可以说千载同心了.。

    四、采桑子 吕本中

    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作者: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zàn mǎn hái kūi)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这首词是写别情,上片指出他行踪不定,在南北东西漂泊,在漂泊中经常在月下怀念他的妻子,因此感叹他的妻子不能象月亮那样跟他在一起。下片写他同妻子分离的时候多,难得团圆。这首词的特色,是文人词而富有民歌风味。民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不用典故,是白描。这首词也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也是白描,很亲切。民歌往往采取重复歌唱的形式,这首词也一样。不仅由于《采桑子》这个词调的特点,象“南北东西”,“暂满还亏”两句是重复的;就是上下两片,也有重复而稍加以变化的句子,如“恨君不似江楼月”与“恨君却似江楼月”,只有一字之差,民歌中的复叠也往往是这样的。还有,民歌也往往用比喻,这首词的“江楼月”,正是比喻,这个比喻亲切而贴切。

    五、求吕本中的《木芙蓉》译文及赏析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吕本中(1084-1145),字居仁,号紫微,世称东莱先生。

    其先东莱(今山东掖县)人,后迁居寿州(今安徽寿县)。两宋之世,吕氏一族素负郡望、家学与贡献。

    吕本中是南宋著名的史学家、理学家、诗人、词人兼诗评家,也是江西诗派中人,曾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做诗虽学黄庭坚、陈师道句法,但还是“喜令人读东坡诗”。

    《宋史》卷三七六有传。 编辑本段译文 小池塘的南岸盛开着美丽的木芙蓉,它们在雨后或霜前(意为在摧毁花木的天气到来之前)都会有意开得更红艳。

    它还比那些繁多、常见的桃李好多了,因为它不随春风来去、花谢又花开。赏析 木芙蓉(Cotton Rose)又称“拒霜”,在深秋开花。

    此诗看似轻松之笔,却点出吕本中的人格价值观。短短二十八个字,可说包蕴无穷,这正符合宋人论诗主“意”的要求。

    首句“小池南畔木芙蓉”,言木芙蓉之孤高,明确点出歌颂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借“南”暗示为金兵南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为爱国志士的象征了。

    池塘低下处标耸着一棵树,陡立之感、独立之姿,想见诗人的抱负与期许。史称吕本中在宋高宗绍兴七年(1137),上书论恢复中原之计,未被采纳,后因触怒秦桧,降为提举太平观,此后即家居,从事著作和讲学,晚年奉佛。

    文学是时代的反映,也是作者心声的寄托,吕本中以此诗道出他的人生选择。 第二句“雨后霜前着意红”,用拟人手法,写木芙蓉努力开放在严霜袭来的秋季,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

    此句化用《论语·泰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是中国士子坚贞心志的人格典范;菊,象征隐逸高洁。

    宋人常常将木芙蓉与菊花并称。晏殊:“数枝金菊对芙蓉,摇落意重重。”

    欧阳修:“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张耒:“空山寂寂何所有?晚菊芙蓉相对幽。”

    菊以渊明为知己,木芙蓉就与菊花一样,成为隐逸高洁的象征。在整个中原沦陷,君臣纲常不能有所作为、金人另立张邦昌为伪楚之际,这无异是吕本中持守的心声。

    第三、四句则是全诗用意之所在。“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意思是说木芙蓉还比那些繁多、常见的桃李好多了,因为它不随春风来去、花谢又花开。

    欧阳炯说:此诗用意全在三、四句,桃李随东风之来去,花谢花开,俯仰由人,木芙蓉则傲然兀立于秋风之中,经霜愈盛,其风骨视桃李为何如耶?欧阳炯认为木芙蓉“经霜愈盛”,若以人拟木芙蓉、桃李,则木芙蓉的骨气比桃李真有千差万别。吕本中笔锋一转,想到春来缤纷的五彩大地,春风下桃李盛开,春尽满地落花,甭说还撑到雨后的霜前。

    如果诗人有譬喻,那么,雨是人生低潮的眼泪,霜则是人生的苦难,东风是表示皇帝的恩典。在人生低潮、苦难之中,还能努力地展现自己的风华,没有沮丧、畏缩,没有东风(恩宠),生命依旧亮丽。

    谁说一定要阿附权贵,在官场飞黄腾达呢?诗人将“无言” 和“一生开落任东风”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用宋高宗和秦桧以及对女真贵族俯首贴耳、没有骨气和勇气的主和派,来衬托木芙蓉霜前“着意红”的英勇气概。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格的代表,寓意极为深刻。

    六、南歌子 吕本中赏析

    《南歌子》 吕本中

    驿路侵斜月,溪桥度晓霜。

    短篱残菊一枝黄。

    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

    旅枕元无梦,寒更每自长。

    只言江左好风光。

    不道中原归思、转凄凉。

    [评析]

    这首词大约作于吕本中向南避难的旅途中,本词中“短篱残菊一枝黄。正是乱山深处、过重阳”两句显然是就登高避乱、饮菊花酒的习俗而言,不无自我调侃的幽默,也是无可奈何的感叹。词下片写夜不成寐,点出身在异乡、有家难归的凄凉,与重阳节的本义似有关联,因而更觉痛苦悲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