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利忘义
一、见利忘义是什么意思
见利忘义
音标 :( jiàn lì wàng yì )
解 释 :见到有利图道就不顾道义。
出 处 :《汉书·樊郦滕灌傅靳周传》:“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
用 法 :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 :某与吕布同乡,知其勇而无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回)
近义词 :见钱眼开、唯利是图
反义词 :见利思义、舍生取义
歇后语 :拾钱不识街坊
灯 谜 见钱不认朋友
典 故
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权,对娘家的人封王封侯,排斥异己,诛杀功臣。不久,吕后也死了,她在遗诏中指定内侄吕产为相国,吕禄统领京都禁卫军。吕氏家族掌权,激起一批功臣不满,太尉周勃与丞相陈平密议对策。他们巧使妙计,把吕党要人郦寄争取过来,由他去说服吕禄,把兵权还给周勃。
这时,大将军灌婴联合齐王刘襄等刘家军,回京师欲诛吕氏家族。郦寄与吕禄本是知交,吕禄听了郦寄的话,终于把北军归周勃指挥。前相国曹参的儿子曹窋(zhu)又配合朱虚侯刘章控制了南军,在未央宫杀死了吕产。其余吕氏大官,也都被周勃派人抓获,一一斩首。吕氏势力全被消灭后,周勃、陈平等大臣迎立代王刘恒为帝,就是汉文帝。在诛吕这场斗争中,郦寄也出了力,所以袭父爵为曲周侯,但舆论说他出卖朋友。
《汉书》记载说:“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作者班固认为郦寄不属于“见利忘义”。
成语“见利忘义”,指看到有利可图就忘掉了道义
二、【两个舍生取义的例子,一个见利忘义的例子古代或现代都可以,现
舍生取义:谭嗣同 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谭嗣同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苏武 苏武牧羊的故事妇孺皆知.苏武被扣于匈奴后,匈奴贵族先以名利引诱,后以严刑威胁.但苏武始终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匈奴贵族无计可施,便“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苏武则“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他仍拄着汉朝的旄节,不屈节辱命.他出使时正值壮年,待其归汉之时,已是须发皆白.他成为我国历史上坚持民族气节的著名人物.见利忘义: 西汉时期,刘邦死后,大权落在吕后手里,吕氏安排吕产、吕禄掌握国家大权,不得人心.吕后死后,老臣周勃、陈平想办法铲除吕家势力,就请老丞相郦商的儿子郦寄出面约他的好朋友吕禄外出打猎,借机杀掉吕禄,郦寄被封为大将军。
三、见利忘义是什么意思以及出处是什么
这个词的意思是看到有利可图,就忘掉了应该遵循 的道义规范。
形容重利轻义。 这个成语出自汉•班固《汉书•樊郦滕灌傅靳 周传》。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大封她的侄子为 王,并且掌握了能够控制京城局面的北军。后来 吕后病死,吕氏一门蠢蠢欲动,刘汉江山危在旦 夕,大臣们个个忧心忡忡。
丞相陈平,太尉周勃进行紧急磋商,讨论应 急对策。陈平认为控制部队是当务之急,但周勃 虽然是名义上的最高军事长官,手中却没有兵 权,兵符掌握在吕后的侄子吕禄手中,只有拿到 兵符,才能够调遣部队。
可吕禄又从不离开部 队,周勃没办法对他控制。 这时陈平想起退休在 家的老丞相郦商的儿子郦寄,郦寄与吕禄的交情 甚厚,只要能够借助郦寄的帮助,就能将吕禄调 出军中。
于是,周勃来到郦商私宅,开门见山地说:“吕 氏准备篡权,旦他们的阴谋得逞,我们这些开国 老臣必遭斩杀。你现在的性命已朝不保夕,为了 大汉社稷,为了你一家老小,你也不该束手待 毙呀!” 郦商便问:“依太尉之见,老朽应该如何?” 周勃说:“老丞相可令郦寄将吕禄约出北军。
只要控制住吕禄,我们就胜券在握了。” 于是,郦寄奉父亲之命,约吕禄出城打猎。
吕 禄不知是计,更想不到会被最好的朋友出卖,他欣 然同意。二人带领百十名随从出城不远,即被周 勃的伏兵擒获。
周勃逼迫吕禄交出兵符,然后身 佩兵符来到北军集合部队,明确地说:“为吕氏卖 命的,露出右肩,为刘氏天下的,露出左肩。 ” 部队都不愿为吕氏卖命,非常整齐地露出左 肩。
周勃当下部署军队将王宫控制起来,然后下 令将吕氏家族全部诛杀,一场政治阴谋被彻底 粉碎。 《汉书•郦商传》在记载这段史实后,引用 当时的舆论说:“天下认为郦寄出卖朋友,是见 到利益就不要道义的人(夫卖友者,谓见利而忘义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