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张爱玲的一生

    张爱玲的一生

    一、张爱玲的一生

    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作家,她的小说大多写的是上海没落淑女的传奇故事,她把自己的小说集也命名为《传奇》,而她的身世本身也是一部苍凉哀婉而精彩动人的女性传奇。

    张爱玲生于1920年9月30日,(比鲁迅小39岁,比老舍小21岁,比曹禺小10岁),卒于1995年(终年75岁),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原名张英。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李菊耦则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

    可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已然完全败落。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则是一个时髦的新女性。

    3岁时张爱玲随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个短暂的幸福童年。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会背唐诗,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

    同时也受母亲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西洋化的。然而好景不长,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不但勇敢地冲出了家庭的牢笼,而且更勇敢地与姑姑一起出洋留学,而年幼的张爱玲,则在失去了母爱之后,还要承受旧家庭的污浊。

    因此,张爱玲后来在文学创作中总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作为文化背景。 张爱玲是一个天才儿童,6岁入私塾,在读诗背经的同时,就开始小说创作。

    如果说第一篇小说写一个家庭悲剧,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她的影响,那么第二篇小说写一个女郎失恋自杀的故事,则充分显示了她的文学创造力。此外,她还写过一篇名为《快乐村》的类似乌托邦式的小说,寄托了她对未来的幻想。

    1927年,7岁的张爱玲随家回到上海,不久,母亲回国,她又跟着母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张爱玲对色彩、音符和文字都极为敏感,她曾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看了一张描写穷困的画家的影片后,我哭了一场,决定做一个钢琴家,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演奏"。

    因此,张爱玲笔下的女人都是怕穷的,为了不过穷日子,在当时女性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婚姻作为自己的奋斗方式和目标。 1929年(9岁)入小学,报名时母亲一时踌躇,觉得"张英"不够响亮,"胡乱译两个字",取名"张爱玲"。

    后来,她在《必也正名乎》一文中说:"我自己有一个恶俗不堪的名字,明知其俗而不打算换一个……"其原因就在于对母亲送她上学的珍贵回忆。跟着母亲读老舍发表在《小说月报》上的《二马》,并从此喜欢上老舍的小说。

    后父母协议离婚,父亲再娶,母亲再次出洋。父亲和后母都吸鸦片,家里总是云雾弥漫。

    1931年秋,母亲将11岁的张爱玲送入上海圣玛利亚女子中学后,再次出洋。张爱玲也愿意住在学校,很少回家。

    家庭的不幸使得有家不能归的张爱玲把几乎所有的情感都投入到学习和写作中,曾以现代社会为背景写过小说《摩登红楼梦》,并时有习作(包括中文和英文)刊载于学校的校刊《凤藻》和校外的《国光》等报刊杂志。1937年夏天张爱玲毕业时,母亲再次回国,向父亲提出让张爱玲留学英国的要求,遭到拒绝,后母借此与张爱玲发生冲突,父亲歇斯底里地将张爱玲禁闭在家中。

    张爱玲病在床上,多日无人照应,几乎丧命。 1938年,在困境中终于长成大姑娘的张爱玲再一次接受了命运的考验。

    她虽然考取了英国的伦敦大学,却因为战事激烈无法前往。1939年秋,张爱玲终于时来运转,得到了改入香港大学文学系的机会。

    此时,《西风》月刊也发表了她的散文处女作《天才梦》。然而,张爱玲仍然未能摆脱多舛的命运,1942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攻香港,香港大学停办,张爱玲未能毕业就与她的终生好友炎樱同船返回上海。

    后报考上海圣约翰大学,又因"国文不及格"而未被录取。于是,为了生活的自立,只得为《泰吾士报》和《20世纪》等英文杂志撰稿。

    1943年,张爱玲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上发表了《沉香屑 第一炉香》(以下简称《第一炉香》)后,一鸣惊人(这年她23岁,与曹禺十年前发表《雷雨》时同岁)。从此,她一发而不可收,在两年的时间里,她在《紫罗兰》、《万象》、《杂志》、《天地》、《古今》等各种类型的刊物上发表了她一生中几乎所有最重要的小说和散文,包括小说《沉香屑 第一炉香》(1943年4月)、《沉香屑 第二炉香》(1943年5月)、《茉莉香片》(1943年6月)、《心经》(1943年7月)、《封锁》(1943年8月)、《倾城之恋》(1943年9月)、《金锁记》(1943年10月)、《琉璃瓦》(1943年10月)、《年青的时候》(1944年1月)、《花凋》(1944年2月)、《鸿鸾禧》(1944年5月)、《红玫瑰与白玫瑰》(1944年6月)、《桂花蒸 阿小悲秋》(1944年9月)、《等》(1944年11月),以及散文《到底是上海人》、《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更衣记》、《公寓生活记趣》、《烬余录》、《谈女人》、《论写作》、《有女同车》、《自己的文章》、《私语》、《谈画》、《谈音乐》等。

    因此,1943年和1944年,是张爱玲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年份。1944年5月,著名翻译家傅雷以"迅雨"的笔名发表了当时最重要的评论文。

    二、才女 张爱玲的生平简介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中国现代女作家。

    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 1943至1944年,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

    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创作英文小说多部,但仅出版一部。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

    1995年9月在美国洛杉矶去世,终年75岁。有《张爱玲全集》行世。

    扩展资料: 张爱玲的主要成就: 创作成就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具魅力的作家,她一生的创作涉及小说、散文、剧本评论,其中以小说成就最高。张爱玲小说超越了她所处的时代。

    她的小说无论是选材、立意,还是人物塑造、叙事结构和语言技巧无不显现出个人的特色,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她的小说无论是超越雅俗,还是对边缘化小人物的深入描写,都是20世纪40年代的其他任何作家无法比拟的。 散文 张爱玲的散文成就也很突出。

    在张爱玲的散文里,她成功地将感性与理性,具体的当下的人生体验与深刻的哲理思考融于一体。一方面,她的散文讲究世俗情趣,实实在在而又心怀憧憬地透视现实人生,谈自己的经历,所见所闻,如童年生活、都市生活、男女饮食、生活起居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爱玲。

    三、谁知道张爱玲的生平

    1920年(一说为1921年),张爱玲出生于上海的麦根路(现在叫太兴路)。

    张爱玲家世显赫,她的祖母是晚清洋务派领袖朝廷重臣李鸿章的女儿,祖父是清末名臣张佩伦,父亲是典型的遗少,母亲则是留过洋的新女性。她的父母给她取名叫做张瑛。

    1922年,张爱玲全家搬家到天津。 在那里,张爱玲四岁就进入了私塾学习。

    1928年,张家又搬回了上海。 1930年,张瑛被改名为张爱玲,这是为了上中学报名方便。

    “爱玲”为英文“Eileen”的译音。同年,张爱玲的父母离婚。

    1931年开始,张爱玲开始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就读。 1932年在该校的校刊上发表了她的短篇小说处女作《不幸的她》。

    1933年又在该校刊发表了她的第一篇散文《迟暮》。 1937年,张爱玲在一些刊物上发表了多篇小说,并在这一年从中学毕业。

    1939年,张爱玲考入了香港大学。成绩优异,连获奖学金并有机会赴伦敦大学深造。

    日战爆发后,不得不中断学业,回沪从事文学创作为生。 1943年,张爱玲发表了她的几篇重要著作,包括有《沉香屑 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心经》等。

    也是在这一年,她认识了胡兰成。 1944年年,二人结婚。

    但是她的婚姻并不长久,在1947年,她与胡兰成离婚。 1948年,张爱玲发表了《十八春》(后来改名为《半生缘》)。

    1952年张爱玲迁居到香港。1955年的秋天,赴美国定居。

    1956年,她得到了Edward MacDowell colony 的写作奖金。这一年她结识了剧作家赖雅,同年八月在纽约与赖雅结婚 。

    开使创作小说秧歌与赤地之恋,小说的故事背景是三反五反。 1957-1964 为香港电影业巨子陆运涛的 电影懋业公司 编写《情场如战场》等剧本。

    1967年改编短篇小说金锁记为怨女,又名北地胭脂。 1967年赖雅去世,张爱玲获邀担任美国纽约雷德克里芙学校驻校作家,并且开始将清朝的长篇小说《海上花列传》 翻译成为英文。

    1968年,《十八春》的内容经过修改以后重新定名为《半生缘》,在《皇冠》杂志、香港《星岛晚报》进行连载。 1973年,定居洛杉矶。

    1991年,《张爱玲全集典藏版》由皇冠文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1995年9月8日,张爱玲逝世于洛杉矶她的公寓中,享年七十四岁。

    这一年9月19日,遵照张爱玲遗愿,林式同将她的遗体在洛杉机惠捷尔市玫瑰岗墓园火化。9月13日,张爱玲的生日,林式同与数位文友将她的骨灰撒在太平洋。

    附:张爱玲专题网 。

    四、张爱玲的生平是怎样的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瑛,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

    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

    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

    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9月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五、张爱玲的生平简介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煐。1920年0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

    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1943至1944年,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

    1995年09月0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扩展资料:

    文学成就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独具魅力的作家,她一生的创作涉及小说、散文、剧本评论,其中以小说成就最高。张爱玲小说超越了她所处的时代。她的小说无论是选材、立意,还是人物塑造、叙事结构和语言技巧无不显现出个人的特色,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她的小说无论是超越雅俗,还是对边缘化小人物的深入描写,都是20世纪40年代的其他任何作家无法比拟的。因此她的小说不能归于任何一个小说流派,而是个独特的存在,为中国小说史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张爱玲贡献了一批文学精品,创造了写实小说的新高,在中国小说史具有坐标的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张爱玲

    六、张爱玲生平

    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她是清末著名“清流派”代表张佩伦的孙女,前清大臣李鸿章的重外孙女,出身名门闺秀。

    1942年开始职业写作生涯。40年代上海著名女作家,创作擅长心理分析。

    1952年赴香港。1966年定居美国,后死于公寓。

    · 艺伎的真实学徒生活 · 美女车模竟用报纸遮身 · 全球公认的美胸标准 · 坐看云淡,丽江瓦蓝 张爱玲,英文名字的中译,当时她母亲为她报名上学时匆匆起就的名字,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用刀刻过般的名字,任凭岁月流逝,时代变迁,这一最普通的中国女人的姓名,伴随着她奇丽而又精美的佳作,流传到今日,并逐渐在风云中流露出她丰厚而又瑰丽的魅力。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原是清末的著名大臣,而她的祖母李菊耦则是慈禧心腹中堂李鸿章之女。

    可到了她父母一代,家道已然完全败落。父亲属于遗少型的少爷,母亲则是一个时髦的新女性。

    3岁时张爱玲随父母生活在天津,有一个短暂的幸福童年。受父亲风雅能文的影响,张爱玲从小就会背唐诗,给了她一些古典(图片-新闻-网页)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

    同时也受母亲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西洋化的。然而好景不长,父亲娶姨太太后,母亲不但勇敢地冲出了家庭的牢笼,而且更勇敢地与姑姑一起出洋留学,而年幼的张爱玲,则在失去了母爱之后,还要承受旧家庭的污浊。

    因此,张爱玲后来在文学创作中总是以"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作为文化背景。 张爱玲是一个天才儿童,6岁入私塾,在读诗背经的同时,就开始小说创作。

    如果说第一篇小说写一个家庭悲剧,可以看出家庭环境对她的影响,那么第二篇小说写一个女郎失恋自杀的故事,则充分显示了她的文学创造力。此外,她还写过一篇名为《快乐村》的类似乌托邦式的小说,寄托了她对未来的幻想。

    1927年,7岁的张爱玲随家回到上海,不久,母亲回国,她又跟着母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张爱玲对色彩、音符和文字都极为敏感,她曾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目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九岁时,我踌躇着不知道应当选择音乐或美术作我终身的事业。看了一张描写穷困的画家的影片后,我哭了一场,决定做一个钢琴家,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里演奏"。

    因此,张爱玲笔下的女人都是怕穷的,为了不过穷日子,在当时女性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婚姻作为自己的奋斗方式和目标。 张爱玲从四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生涯。

    1943年,张爱玲在周瘦鹃主编的《紫罗兰》上发表了《沉香屑 第一炉香》后,一鸣惊人(这年她23岁,与曹禺十年前发表《雷雨》时同岁)。从此,她一发而不可收,在两年的时间里,她在《紫罗兰》、《万象》、《杂志》、《天地》、《古今》等各种类型的刊物上发表了她一生中几乎所有最重要的小说和散文,包括小说《沉香屑 第二炉香》(1943年5月)、《茉莉香片》(1943年6月)、《心经》(1943年7月)、《封锁》(1943年8月)、《倾城之恋》(1943年9月)、《金锁记》(1943年10月)、《琉璃瓦》(1943年10月)、《年青的时候》(1944年1月)、《花凋》(1944年2月)、《鸿鸾禧》(1944年5月)、《红玫瑰与白玫瑰》(1944年6月)、《桂花蒸 阿小悲秋》(1944年9月)、《等》(1944年11月),以及散文《到底是上海人》、《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更衣记》、《公寓生活记趣》、《烬余录》、《谈女人》、《论写作》、《有女同车》、《自己的文章》、《私语》、《谈画》、《谈音乐》等。

    晚年从事中国文学评价和《红楼梦》研究。事实上,张爱玲在五十年代已完成她最主要的创作,包括《倾城之恋》、《金锁记》、《赤地之恋》、《半生缘》等等。

    她的作品,主要以上海、南京和香港为故事场景,在荒凉和颓废的大城市中铺张旷男怨女,演义着堕落及繁华。 在张爱玲的这些作品中,最能代表她的风格的当数《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是写一对精明过份的男女是如何在爱情上锱珠必较,功利全局,最后却因香港的沦陷而成全了那份世故的婚姻。这是一部香港式的'传奇'故事,却深刻地反映出乱世中的人情全然没有些许纯真,使人性得到稳定和规范的竟是险而又险的'传奇'力量,这部小说对人性冷漠的描写令人震慑,仿佛出自一个饱经沧桑的大家之手,其艺术之圆熟,语言之精美堪称中国现代爱情小说中的经典之作。

    《张爱玲的这些作品曾被当时的评论家评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这是她用灵魂去读灵魂的所得。

    张爱玲在当时的触目,还不仅仅在她的美文,她的为人处世也几成一篇篇“传奇”,让人们留传至今,成为文坛轶事。见过张爱玲第一面的人,都会为她的衣着所惊叹。

    你很难用奇装异服的词句来形容她,但她的衣着款式、色彩的确与众不同。张爱玲不但在服装上出新出奇出古,在颜色的选配上也喜用一种鲜明而又参差对照的色彩。

    柠檬黄,大红,葱绿,桃红,士林蓝都是她常选用做衣料的色彩。可以想象,如此出色的颜色与出格的款式相配,会产生多么惊人的效果。

    但张爱玲的态度却是如行云流水。

    七、张爱玲的生平事迹

    张爱玲的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名叫李菊耦。

    嫁与张爱玲的爷爷张佩纶。张佩纶本在朝为官,后被贬谪,于是后半生依靠妻子李菊藕的嫁妆为生,但二人感情很好,他们的爱情故事在曾朴的《孽海花》中得到过抒情性的描写。

    而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号庭重,出生时家庭已然没落,但仍然受到良好的教育(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张爱玲的母亲黄素琼(后自己更名为黄逸梵)出生于显赫的贵族家庭,与其父结合后,二人感情不太好,这就给张爱玲的童年生活埋下了阴影。

    其母是一个追求西方文化、时髦的贵族小姐,而其父却是一个迂腐的封建的读书人,并且他的父亲还抽食鸦片因此二人屡生矛盾。张爱玲的姑姑张茂渊也是追求西化,因此张爱玲的母亲和其父离异后,张茂渊与黄逸梵一起去国外留学,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因此张爱玲与她的姑姑关系很要好,但与她的父亲关系很恶劣。后来她父亲娶了继母,继母经常挑拨张爱玲与弟弟和他父亲之间的关系。

    于是张爱玲后来就从父亲家逃出,去和母亲一起住,但与母亲的关系后来也变得比较僵硬。张爱玲在二战期间考中剑桥大学,后因战事转去香港大学,并逐渐开始创作。

    后与胡兰成在一起,并没有法律上的注册结婚,后来因为胡兰成有外遇而分手。随后,被胡兰成的特务身份所累,无法在国内待下去,就去了美国,并且嫁给作家赖雅,然而二人婚后并没有子嗣。

    最后,张爱玲也是孤独凄惨的死在美国的小公寓里,过了好多天才被别人发现。所以天才作家的晚年生活还是比较凄惨的。

    这都是我自己手打的,绝非网上复制粘贴的,这都是我上张爱玲研究的课所得的知识,希望对你有用。希望能看到我的诚意和价值,谢谢!。

    八、张爱玲的生平事迹

    张爱玲(1920.9.3-1995.9.8)原名张煐。原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童年在北京、天津度过,1929年迁回上海。1930改名张爱玲。中学毕业后到香港读书。1942年香港沦陷,未毕业即回上海,给英文《泰晤士报》写剧评、影评,也替德国人办的英文杂志《二十世纪》写“中国的生活与服装”一类的文章。1942年应《西风》杂志《我的生活》征文写散文《我的天才梦》得名誉奖。1943年她的小说处女作《沉香屑》(第一、二炉香)被周瘦鹃发在《紫罗兰》杂志上。随后接连发表《倾城之恋》、《金锁记》等代表作。此后三四年是她创作的丰收期,作品多发表于《天地》、《万象》等杂志。

    她23岁与胡兰成结婚,抗战胜利后分手。1949年上海解放后以梁京笔名在上海《亦报》上发表小说。1950年参加上海第一届文代会。1952年移居香港,在美国新闻处工作,曾发表小说《赤地之恋》和《秧歌》。1955年旅居美国。在美与作家赖雅结婚,后在加州大学中文研究中心从事翻译和小说考证。在美过着“隐居”生活。1995年9月8日,被发现老死于美国洛杉矶自寓。

    她的创作大多取材于上海、香港的上层社会,社会内容不够宽广,却开拓了现代文学的题材领域。这些作品,既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柢,又突出运用了西方现代派心理描写技巧,并将两者融合于一体,形成颇具特色的个人风格。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随后,又写有中篇小说《小艾》、长篇小说《十八春》、《秧歌》、《赤地之恋》、《怨女》和评论集《红楼梦魇》等。

    张爱玲的电影缘

    《不了情》(1947年)是张氏小说《多少恨》的电影版本,讲述了女家庭教师虞家茵与有妇之夫夏宗豫一段辛酸爱情。虽然情节上未见新意,但有张爱玲奇才异女的盛名护驾,又有大导演桑弧联手,加上刘琼和陈燕燕的人缘,仍然有许多观众心甘情愿地走进影院去享受这段归来泪满巾的悸动。

    《太太万岁》(1947年)是40年代末中国喜剧电影的代表作品。张爱玲继续与桑弧合作,在电影中增添了些许酸溜溜的讽刺味道。老戏骨张伐、石挥、上官云珠配合得天衣无缝,新秀蒋天流也藉此走红。怎样做一个完美的太太?作时兴打扮的民国少妇依然要履行千古不变的义务,站在传统观念的阴影里推敲答案,尽管怎样做都不能完满。

    《哀乐中年》(1949年)张爱玲与桑弧的三度合作,默契和灵感的火花使编和导的界限逐渐模糊起来,这却成了这对创作绝配的最后灿烂。

    《金锁记》是一个搁浅的计划,也预示着张爱玲电影生涯的第一个分号。在风云突变的历史中,影迷们惟一可以做的只是寻一处幽静所在,想像一下张瑞芳扮成曹七巧的模样,顺便留意小说中欣赏月亮时的苍凉快感,对人生中“不彻底的现实,永不完满的情愫”发一番感叹。

    将近十年后,张爱玲才有机会重续电影不了情。1956年起,她为香港电懋电影公司陆续编写了10个剧本:1956年《情场如战场》、《人财两得》、《桃花运》,1960年《六月新娘》、《温柔乡》,1962年《南北一家亲》,1963年《小儿女》,1964年《南北喜相逢》和60年代的《一曲难忘》(又名《魂归离恨天》)。

    此后,张爱玲再没创作过电影剧本。

    如今,根据张爱玲作品改编的许多电影都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片。

    主要有:

    《倾城之恋》(Love in a FallenCity,1984年,许鞍华导演)

    《滚滚红尘》(Red Dust,1990年,严浩导演)

    《红玫瑰白玫瑰》(Red Rose White Rose,1994年)

    《半生缘》(Eighteen Springs,1997年,许鞍华导演)

    九、张爱玲生平事迹

    说我知道的一点点哦,好像是小时候他爸爸妈妈离婚了,妈妈去了欧洲,然后他的后妈对她很不好,她在父亲的暴力下离家出走了,去了她妈妈那里读书,原名张瑛,她妈妈帮她改名爱玲,她有一个弟弟,她在上海不仅是有名的才女,更是著名的时尚中人,她穿的衣服都由自己亲手设计,或由好友炎樱设计,然后她写过很多小说,我比较喜欢她的(第一炉香)(倾城之恋)比较出名的有(红玫瑰与白玫瑰)(怨女)很多啦,她还和苏青一起写过小说,后来和文化汉奸胡兰成结婚了。

    1947年与胡兰成离婚 ,后,36岁的张爱玲与65岁的赖雅结婚了。她的事迹很长呢,希望你能满意哦,虽然我也不知道很多有关她的事!。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