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王统照

    王统照

    一、王统照《沉思讲的是什

    这篇小说是作者表现自己理想的精心之作 ,只不过是从反面用象征主义艺术方法隐蔽地表现出来罢了。

    因此 ,要正确理解它 ,首先 就要对作家早期世界观和创作思想作些分析。王统照同 “ 五四 ”时期怀抱拯世救民理想的多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样 ,也曾向形形色色的西方哲学和艺术思想中寻求理论武器。

    他找到的是被作 者自己称 为 “ 刻除万恶的利 器 ”的美育救世论 ,也就是瞿世英总结的 “ 爱与美 ”交相融交相成的理论。当时 ,由于前有王国维对叔本华美学思想的介绍 ,后有蔡元培的倡导 ,资产阶级人 道主义和对爱与 美的追求 ,在知识界和作家中,是一种普遍倾向。

    冰心、叶圣陶、许地山等人的创作无不如此 予人玫瑰之手, 经久犹有余香, 如果对你有帮助, 请点击好评。

    二、在王统照写的《卢沟晓月》中,为什么说京都八景之一的";卢

    京兆区内有八种胜景:例如西山霁雪,居庸叠翠,玉泉垂虹等,都是很美的山川风物,卢沟桥不外是一道大桥,却竟然也与西山居庸关一样列入八景之一,便是极富诗意的“卢沟晓月”。

    (以上为题的出处)(以下为楼主问题的答案)原来,“杨柳岸晨风残月”是最易引动从前旅人的感喟与观赏的清晨早发的光景;何况在远来的巨流上有一道雄伟的绚丽的石桥;又是出入京都的孔道,多少官吏、士人、商贾、农工,为了事业,为了生涯,为了旅行,他们不能不到这名利所萃的京城,也不能不在夕阳返照,或天方未明时打从这古代的桥上经过。 你想,在交通工具还没有现在敏捷方便的时候,车马、担簦,交往奔跑,再加上每个行人谁没有忧、喜、欣、戚的真感横在心头,谁不为“生之运动”在精力上负一份重任?盛景当前,把一片壮美的感到移入渗化于本人的忧喜欣戚之中,无论他是有怎么的观照,因为时光与空间的变化错综,而对着这个存在高尚美的压迫力的建造物,行人如非白痴,天然以其鉴赏力的差异,与环境的相异,生发出种种触感。

    于是留在他们心中,或留在藉文字绘画表白出的作品中,对于卢沟桥三字真是有良多的酬谢。另外还有那些诗人的吟咏。

    无论你是否身经其地,当初,你对这名标历史的胜迹,大概不止于“发思古之幽情”罢?实在,即以思古而论也尽够你沉思,咏叹,有无限的兴致!何况,血痕染过的那些石狮的鬈鬣,白骨在桥上的轮迹里堕落,漠漠风沙,哭泣河流,天然会造成一篇悲壮的史诗,就是万古长青的“晓月”也一定对你惨笑,对你冷觑,不是昔日的温顺,幽美,只引动你的“清念”。

    三、比较叶圣陶和王统照“问题小说”的异同

    王统照都是“问题小说”的代表性作家,他们都主张文学关心社会、注目现实、探究人生,表现出感时忧国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心。但在创作道路和艺术个性上也存在着明显差异。

    首先,他们在问题小说中都寄寓着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对“爱”与“美”的玄想。王统照试图用“爱”与“美”弥补人间的缺陷,消融麻木冰冷的心灵。叶圣陶借助爱与美来舒缓和批判宗法社会的经济压迫和礼教束缚。但前者受叶芝、泰戈尔影响,带有基督教色彩,较为追慕“超越现实世界”的充满光与花的“世界的花园”;后者受俄罗斯文学影响,较为执着于现实人生的“爱”、“生趣”和“愉快”。

    其次,在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上,二者前期小说都具优美、缥缈、空蒙之美。但王统照更具诗人气质,更富主观性,注意哲理与诗的结合,早年小说中充满迷茫的暗示、柔美的象征和虚渺的惆怅,文笔敏锐空蒙。叶圣陶则擅于质朴绵密的摹写,文笔朴实隽永、平正沉着,语言纯净,颇有余味。

    再次,从创作历程上看,二者都有一个现实主义的推进和深化过程,但王统照对农村农民题材更为擅长,文笔浑厚、质朴、劲健,具有现实主义的壮美风格。叶圣陶则以勾画萎缩、谦卑的知识分子“小人物”灰色人生见长,笔致谨严扎实,文字整饬、平实,风格同情与讽刺兼备。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