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德
一、养生先养德,德高人自寿指什么
养生的方法虽然很多,但唯有修心养德才是养生的总法。
因此,才有“养生先养 德,德高人自寿”的说法。事实证明,那些德高望重、宽以待人、乐于助人的人,不仅 品德高尚,而且身心健康、快乐长寿。
如今,人们都在大力提倡养生,但却往往忽略了养生的前提——修德,要知道“养 身必须养德”“大德必得其寿”。 因此,从养生的角度看,行善积德乃是养生的根本。
对 此,孔子曾经提出“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等观 点;还有明代的《寿世保元》也说:“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等,明确地告诉 我们行善、快乐与养生之间的关系。 因此,优良的品德修养,有益于人的健康长寿。
为什么善良者能长寿呢?曾有一项研究课题叫“社会关系如何影响人的死亡率”。 通过这一课题,研究者发现,那些心怀恶意、损人利己、与他人相处不融洽的人,其死 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
5~2倍;而那些乐善好施、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其预期寿命要显 著延长。 这是因为常常行善、心怀感恩的人,有益于自身免疫系统,而乐于助人可以激 发他人的友爱感激之情,这样助人者就可以从中获得内心的温暖,从而大大缓解了日常 生活中常有的焦虑。
而那些对他人怀有敌意、视别人处处为敌的人,遇到事情往往一触即发、暴跳如 雷,这样就很容易使血压升高,甚至酿成任何药物都难以治愈的高血压,而且其心脏冠 状动脉阻塞的程度也就越大。 这是由于那些缺乏道德修养、唯利是图、整天害人者,既 要提防别人对自己的报复,又要处处寻思打击别人。
这样一来就会令自己终日陷入紧 张、愤怒和沮丧的情绪之中,如此大脑就得不到很好的休息,而身体系统功能活动也会 相对失调、免疫力下降,以致患病折寿。 正直善良、乐于助人、宁静处世、淡泊名利等良好的行为与心态,能使人的心境保 持平静乐观、精神愉快,这样人的机体就会在正常而均衡的状态下运行。
而这种良好的 心理和精神,便能促进机体分泌更多的有益激素,从而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 调节到最佳状态,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人的健康与长寿。
二、如何修身养德
古今中外的志士仁人,特别重视做人就应“修身”,修身必须养“德”,德是文明人生的标志,成人比成才更重要。生活中,人们常常指责那些“缺德”之辈“不是人”。而“德”又常常与“仁”、“义”、“道”相提并论,合称为“仁义道德”。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认为,做人应做到四点,一是“志于道”,即有高远的理想;二是“据于德”,即以高尚的德行为根据;三是“依于仁”,即加强内在的修养;四是“游于艺”,即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广博知识。
《礼记·大学》中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把修身立德,摆在人生的第一位。一个人如果以德为先,加强知识才能的修炼,德才兼备,也就具备了做人与做事的基本素质。
扩展资料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出于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指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
诸葛亮因为蜀国效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没有那么多的时间教育自己的儿子诸葛瞻,写下《诫子书》给八岁的儿子,教育他要正直做人,今后要为国效力,做一个有用的人。传至今,对年轻人依然有很大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