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自胜
一、自胜则强,自知则明的意思
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三 十 三 章
知 人 者 智 , 自 知 者 明 。
胜 人 者 有 力 , 自 胜 者 强 。
知 足 者 富 。
强 行 者 有 志 。
不 失 其 所 者 久 。
死 而 不 亡 者 寿 。
知人者智。
注:只知他人之是非黑白而不知自己,这是凡人的普通知识。。。。。。。。。。。。。。
自知者明。
注:能知道到自己所行之缺点才是真正明理之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胜人者有力。
注:能够胜过他人的人就是有智力的人。
胜己者强。
注:能克复其私谓胜己,故能克复其私之人者才是真正自强的人。
知足者富。
注:能明白真理,满足不贪的人即算富有了。
强行者有志。
注:能够自强向大道去推行的人,就是真正有志气的人。
不失其所者久。
注:没有失去那个地方的(本来面目止善之地)这种人就可长久了。
死而不亡者寿。
注:人之假体色身没有了,但是他的名誉永留人间,性灵归根,超
生了死,此谓之寿。
了解别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圣明。
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强大。
知足的人就是富有。坚持而行的人就是有志。
占有而不丧失才是持久,死亡而不被忘记的人才是长寿。
二、自知者和自胜者的事例有哪些
曹参: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弥留之际,吕后问道,萧何死后汉家谁可做相,高祖答,曹参可也。及到萧何病重期间,惠帝问,万一丞相百年之后,谁可以代替你,萧何不假思索的回答,曹参。而此时身在齐国为相的曹参,当听到萧何的死讯后,连忙吩咐舍人,奔赴京师,并说自己很有可能做宰相,不久之后,天子果然遣使宣曹参进京做丞相。
曹参担任宰相一职,汉高祖认为行;萧何也认为行;汉惠帝认为也行;曹参自己也认为行,因而汉朝才得以继续振兴。曹参的自知之明,是来自于自身实力的明证,而不是盲目的夜郎自大,纸上谈兵。
反面:赵括,不用解释了
贝多芬、霍金、司马迁:自胜者
三、“自知者英,自胜者雄”可借以说明什么呢
“自知者英,自胜者雄”见隋•王通《中说•周公篇》。
这两句大意是:有自知之明的人为英俊豪杰,能战胜自己、超越自我的人为强者。 人对自己应有正确的态度,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这样在行动中便能扬长避短,无往而不胜。
同样,人还应战胜自我,超越自我,将感情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这样的人,自然能创造出更大的成就。自知难,自胜更难,因为有许多人对自己的缺点虽有了解,但不能克服(如嗜烟酒女色者,权财迷窍者)。
可以此二句说明人应有自知之明,有超越自我的决心,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明者,知己知人,内外皆明。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胜人者”,凭借的是自我个体的蛮力;“自胜者”,凭借的是坚强的意志。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具有天地之志的人。天地之志是收获大道、战胜一切的力量源泉。只有“自胜者”,才是真正的强者。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的人,是与道为伍的,既有美妙的精神世界,又有充实愉快的现实生活,自然感到满足。相反,那些失却了心灵的人,内心是空荡、迷茫的,只能把心思寄托于外在的个人名利上。然而,没有心灵作依托的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有着坚强意志的人,并不是为了自我名利而拼搏的人,而是心存大道、甘守真朴、无执无失、豪情满怀的人。这样的人,人生必然是欢快、幸福的。正如基督所说:有圣灵和你相伴,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所,是心灵之所即大道。人生的目的,无不是为了幸福、健康、长寿。人们追求幸福、健康、长寿,却忽视了心灵的自由,反而导致生命早夭。那些真正懂得厚生的人,始终关怀的是内在的心灵,是以有形养“无形”,而不是以有形养有形,因此却获得了相对长久的生命。更有那些一生为了人民的人,虽肉体死亡了,但是他们的英灵永存,这样的人才是真正长寿的人,因为他们的英灵是属于人民的,人民永存,他们的英灵永存。
本章是老子对有道者的高度赞扬。指出人生当自知、自胜、自强。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天地之志,并与世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