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读书笔记
一、《爱弥尔》读后感3000
《爱弥尔》读后感 爱弥尔》 卢梭的《爱弥儿》写于 1757 年,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
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 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今天,我认真的阅读这本书,懂得了其中的内在含义,这对我们的实际教学工作有着很大的帮助。现将读后的感想总结一下: 一、通过学习卢梭的《爱弥儿》后,对其提出的自然教育法在当今教学工作有极大的帮助。
儿童在刚出生时,本就是一张白纸。家庭 环境和父母是第一个被描绘在这张白纸上的人和事。
家庭环境的变化,父母的一举一行都将成为其模仿、学习的榜样,因此每个儿童因其 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的差异,对每个儿童所造成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也各不相同。随着年龄的增加,各种信息不断地涌入,儿童不具 备明辩社会道德等抽象事物的思维分辨能力,无法辨别事物的对与错。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了解儿童的个性及心理活动, 利用儿童所特有的心理特征,运用自然教育法,发挥儿童的天性,合理地引导,有的放矢地进行发挥扩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制定 教学方案时,利用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运用简洁明快的图案,通俗易懂的语言,顺乎儿童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 精神,使教学目的获得最大化的成效。
二、在文章中我发现卢梭采取在实际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和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对我感触颇深。例如:观察蒙莫朗西北方森林位置,当 爱弥儿问:“做这种事有什么用呢?”我说:“这事是空闲时做的,如你认为不好,我们就可以不做,因为其他有益的事还多着呢。”
那 一天,我们就不再研究地理位置。第二天早晨,我们一起散步至森林,却找不到回家路,我就设法让爱弥儿通过昨天说的森林在蒙莫朗西 之北,找出蒙莫朗西必定位于森林的南方,通过以前学习的根据太阳找出北方的位置,找到判断南方位置的方法,走出森林。
使爱弥儿认 识到天文地理还真有点用处。这样一来,那天的事情,爱弥儿将终生不忘。
如在家里用这件事教育爱弥儿,他第二天必定就忘记了。所以 我们应当尽量用行动去教育学生,只有教所不承做到的才用言教。
从上述例文中可以看出,卢梭用了极其简单的方法,却起着不简单的作 用。因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充分重视儿童对社会及周围 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
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是一本叙事性的教育专著,即使其中涉及 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而并非教育事实。 于卢梭在书中使用的自然的教育,是我很感兴趣的。
卢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认为, 这种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实践,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他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 观教学的方法,反对抽象的死啃书本。
这种自然教育,渴求的“个性解放”,这点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让儿 童从个人活动中求得知识。冰心曾经说过:让孩子像野花一样自然生长。
蔡志忠也曾经说过:让孩子快乐地成为他自己。他还认为:“我 们每一个人都是由三种教师培养起来的。
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教师的不同的教育互相冲突的话,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将 永远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个学生,如果在他身上这三种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趋向同样的目的,他就会自己达到他的目标,而且生活 得很有意义。这样的学生,才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的。
在这三种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们决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 有些方面才能够由我们决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们能够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不过,我的控制还只是假定的,因为,谁能够对一个孩子周 围所有的人的言语和行为能、力都管得到呢?”因此他对爱弥儿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为主的。
比如,决不违反自然的规律对爱弥儿 施以超出其接受年龄的教育,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接受能力进行教育。此外,他关注爱弥儿生活中的一切,象饮食内容、生活习惯、接 触的人等等。
他认为凡事从人的小时候就打好基础,对人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除了对学生的挑选,卢梭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极严格的。
我觉得身为教师的我们对于卢梭的观点是要引起注意的。当我们在教育上遇 到了问题时,而又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时,有时会采用一些消极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负责任的教师会继续探索解决之 道,而一部分人就会避重就轻,绕过这个问题。
对于我们来说,教师或许只是我们职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对于我们的工作对 象——学生来说,可能我们一时的偷懒,就会在他们的教育上造成一个重大的缺憾,而又没有第二次的弥补机会的。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听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 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 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 那。
二、《爱弥儿》的读后感
我从网上给你找的哈~
1)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听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 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因此,兴趣是前提。就拿孩子的学电脑来说吧,如果孩子不喜欢应用计算机,就是教给他再多的操作方法,我想也是枉然。那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和操作能力就更不太可能了。那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对事物的或学问的兴趣呢?我认为应该保持孩子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学习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孩子在学习起步时,教师应该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赏,要给予孩子肯定,让孩子对计算机的认、摸、用不断加深其对计算机的了解。当孩子觉得计算机很有意思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孩子学习认识计算机的操作,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自我不断学习操作的过程就是养成习惯的过程,我想这样的计算机教育不可能让孩子学不会计算机的运用。
“一个教师!啊,是多么高尚的人!……事实上,为了要造就一个人,他本人就应当是做父亲的或者是更有教养的人。”卢梭的这种想法时时提醒我们注意,我是一个从事着高尚职业的人!所以,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一切从育人出发,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2)
读完《爱弥儿》这部伟大的著作,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启发,我认为在我们平时的教学当中应更加注重少年儿童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必要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触、了解、掌握一些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关心当代世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把当代和未来的科学发展的绚丽蓝图呈现在他们面前,让他们去触摹、体验,并初步掌握。学校科技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一切从育人出发,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并举的思想格局。充分认识科技教育在“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中的推动作用。有效地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3)
《爱弥儿》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作。他通过对假设的一个教育象爱弥儿的教育阐卢梭的教育思想述了他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这种思想贯穿于整本爱弥儿中,例如第一卷开头他这样写道:“出自造物主手的东西,都是好多,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他所提出的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的方法是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我个人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鼓掌,真是脸红啊!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 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三、读卢梭的《爱弥儿——论教育》有感作文
——读卢梭的《爱弥儿——论教育》有感 卢梭是18实际法国近代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家,他不仅在政治理论上给法国大革命做了先导,而且对近世宗教、社会、文化和教育的改革都做出了伟大的启发和指导。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在撰写教育文献时,却是那样的如履薄冰,他呕心沥血了20载,然后用整整3年时间撰写,最后汇集为这本不朽的作品——《爱弥儿》。于是,他的这部《爱弥儿》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并驾齐驱,成为了古今中外历世不败的教育巨著,成为了人类教育历史上最珍贵的遗产。
在翻开这本书籍之前,我以为这么一位伟大的人物撰写的巨著应该需要意志来啃,甚至还需要翻阅一些文献来辅助才能读得懂,不想,从第一页起,从字里行间之中,我从始至终都好象是与一位睿智的、崇尚自然的,一位极其随和而对待儿童生命的成长又极其严谨的一位老者交谈,他是那么深情地讲解、焦急地述说, 犹如山峦叠翠的森林中潺潺流淌的清泉在浸润你的心田 ,给我这么一个在教育领域彳亍前行了近17载的教育工作者以深深的启迪,也让我教育的心境豁然开朗了很多,尤其是在当今纷乱的教育迷障中更加返璞归真。 《爱弥儿》的主题思想是教育要遵循自然规律,要发展儿童的天性。
这种说法真的很普通,一点也不时髦了。但是给我震撼的是,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道理,对于当今五彩斑斓的、层出不穷的教育时尚理念来说,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主题思想,竟然需要卢梭这么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来以上、下卷和鸿篇巨著来论述、来证明。
而且尤其让我难过的是,从18世纪到现在的21世纪,整整3个世纪过去了,人们在教育下一代的看法、做法上却还是不断地迷路,总是被许许多多、变化莫测的教育新论调给糊涂了心思,走错了方向。对照我们当今的基础教育,就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何尝又不是迷途没知返呢?摘选其中一些我们交错很远的事例,与我的同行一起“品茗修行”。
其一: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自己了;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简短的三句话,只要我们诚实,就会发现,现实中我们的做法有时相距很远。
作为教师,我们好像更多地在于说教,或者是颐指气使型、或者是苦口婆心型,共同的心态是怀抱师道尊严居高临下地说教,共同的特点是不以平等的身份去倾听、去理解,而是以过来人的“睿智”指点,永远正确,但也永远隔靴搔痒。孩子们从理性上“认定”教师是正确的代表,但是情感上就止不住地难过、痛苦,或者逃避。
教育与孩子的生活息息相关,教育与学生的生命成长相融与共。从这点看,我们就把教育的领域狭窄化了,我们教师更多地是关注学生在课堂三学什么知识,锻炼什么能力,学生学会了没有,能力得到了多少发展,尽管新课程在不断地强调要注意过程与方法,要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是,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却少有土壤,或者说只有播种,少有耕耘。
当然,我也为我们老师叫屈,我们身上的责任好像越来越重,政治化、任务化、行政化的味道越来越浓,而所拥有的时间却越来越少。我们的言行与思想好像在火车的轨道上,永远为伴前行,但也永远不能交叉融合。
其二:遵循自然,跟着她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她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她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她叫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说得多好啊,只要是生命,从出生起,自然就会用种种磨难来锻炼意志,磨砺性情,强壮身体。
但是我们智慧的人类好像过于聪明,总想以人类的力量来阻挡自然的力量。虽然我们怀抱爱的理由,例如孩子摔倒了立即去扶起,并深深地责备地面的过错;例如孩子遭受失败了,我们总是忧心地去安慰,甚至用礼品来安抚……许许多多的例证,从中虽然我们总是获得了一时的温馨,但是,纵观宏观与长远,遭受教训的总是自作聪明的人们自己。
所以,所有的父母和老师,需要放下形式的呵护与关爱,当孩子们在自己自然的生活状态中遇到痛苦和烦恼时,不要以为贴心关怀就是爱,有时“作壁上观”,甚至“冷眼旁观”才是真正的爱,因为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懂得自然的道理,才会学会遵循自然的意志,才会成为一位遵循自然规律行事的人。 其三:……一个孩子被(老师)教了这样和那样之后,也就是说,在孩子脑中填入了一些他不明白的语言或对他一无好处的事物之后,用他们培养的情绪把他的天性扼杀之后……由这位老师来发展他也以充分养成的人为的病原,教给他一切的知识,却就是不教他认识自己,不教他利用自己的长处,不叫他如何生活和谋求自己的幸福。
最后,但这个既是奴隶又是暴君的儿童,这个充满学问但缺乏理性、身心都脆弱的儿童投入社会,暴露其愚昧、骄傲和种种恶习的时候,大家就对人类的苦痛和邪恶感到悲哀。在我们的课堂,依从教材出发,我们是不是好像在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以未来的名义教给孩子们现在并无好处也并无作用的知识?我们面对班级,我们是不是也因为需要面向全体的理由而对学生的天性置之不理?看看现在的学生,准确地说看看现在这些个个都是较重独一无二的,至上重要的独生子女。
四、《爱弥儿》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2010年11月16日 对卢梭的教育理念我们应采取“取其精华”,面对现在的教育现实和教育条件,我们又应采用怎么样的适合“现代爱弥儿”的成功的“自然教育”? 《爱弥儿》读后感 广州 王艳 在师范院校读书时就听说《爱弥儿》,但一直无暇拜读,《爱弥儿》读后感。
时至今日,身为教育工作者,有幸参加刘老师主持的工作室,在强力推荐下,我利用假期一字一句地认真研读了《爱弥儿》。 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这本著作,是一本被誉为“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上,纵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的不朽之作,是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
在这本书中,详细地阐述了卢梭对人的教育的观点。他借助一个构想出来的人物——爱弥儿从出生至成年的教育,细致地表述了他对自然教育的观点及设想。
《爱弥儿》共分五卷,他根据儿童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在第一卷中,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
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
在第四卷中,他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尽管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但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读完这本书,我的感觉很奇妙。
有如读圣经,读小说,慢慢咀嚼又有如教育诗篇,,,,。后来,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比较之后,我有了自己辩证的看法。
(一)吸取精华 1、教育原则——顺应儿童天性发展 卢梭认为教育遵循自然(自然教育),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要对孩子横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维强加在孩子身上。这与我们新课改提倡的“以人为本”可谓殊途同归。
现在的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陪伴着孩子穿梭于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
结果是:举例,美国的《天线宝宝》系列动画风靡世界各国的儿童,只因为它天真、淳朴、不加人工雕琢。而2010年央视制作的《开学第一课》中10多个约10岁以下的男孩合唱一首摇滚歌曲,无论是歌词还是台风都有明显的成人痕迹,连我们的学生看了都边笑边摇头。
对此,卢梭反对为了所谓的遥远的将来的幸福,而牺牲当下的快乐。他认为“希望孩子将来有一天获得幸福,却让孩子目前遭受苦楚,如此远虑是多么可怕!”应该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
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的确,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
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因此,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利用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运用简洁明快的图案,通俗易懂的语言,顺乎儿童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使教学目的获得最大化的成效。 2、教育策略——激发好奇,维护兴趣 书中,还有这么一段话,值得借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在这段时间,也正好使他慢慢养成持久地注意同一个事物的习惯。” 卢梭的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那就是“兴趣、方法、习惯”。
的确,任何事情都离不开这几个词。没有兴趣,就不会有动力。
因此,兴趣是前提。就拿学生学习使用显微镜来说吧,如果学生不喜欢显微镜,就是教给他再多的操作方法,我想也是枉然。
那形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和操作能力就更不太可能了。那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对事物的或学问的兴趣呢?我认为应该保持学生对事物或学问的好奇心和学生在学习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如学生在学习起步时,教师不吝啬自己的赞赏,给予学生肯定,让学生对显微镜的认、摸、用不断加深其对显微镜的了解。当学生觉得显微镜很有意思的时候,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认识显微镜的操作,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自我学习的方法。
自我不断学习操作的过程就是养成习惯的过程,我想这样的显微镜教育不可能让学生学不会显微镜的运用。 3、教学方式——重行以求知 在教学方法上,卢梭反对教条主义而着重行以求知。
他劝说教师放弃冗长的讲述,使更多的教学渗透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之中。例如:观察蒙莫朗西。
五、爱弥尔读后感怎么写
最早听说《爱弥尔》这本书是在师范的时候,我想对于师范专业来说《爱弥尔》会是一本很耳熟的书。
《爱弥儿》一书轻松而严谨的语言,通俗而易懂的词句,娓娓道来,一气呵成!细细体味与卢梭大师交流的那种感觉,细细品读蕴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触颇多。在我的印象中"爱弥尔"是一个人的名字,而这本书以它作为全书的题目,我想它会是一本通过描述"爱弥尔"的成长历程而写成的一本书。
所谓的"爱弥尔"只是卢梭为了阐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个教育对像。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那样,即使其中涉及到"爱弥尔"的许多事例,自然也是卢梭假想的。
卢梭在书中说的最多使我就是"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
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我个人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鼓掌,真是脸红啊!相信卢梭是不愿意听到那些含混其辞的天真童音的,这与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我们教育儿童绝不能拔苗助长,应该顺其自然。当今社会,由于人口激增,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无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玩闹的天性,或是逼其阅读厚厚的书本,或是替其报名兴趣班。
我经常可以看到:一个 5 、6 岁的孩子,在其家长陪伴下,学习书法、钢琴、舞蹈等等特长。他们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家长和老师的逼迫下进行的。
特别是当家长曾经的梦想没有实现的时候,总是希望他的后辈来实现,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回想到自己身边的孩子,每周末也都在参加围棋,英语,国画等兴趣班,好像这已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可是我们是不是在扼杀一个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呢?在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式教育下,这些孩子是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呢?是不是充满自由和翱翔的空间的?其实,我们的孩子是有思想的。我想: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尽情地哭笑打闹。
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
六、《爱弥尔》读后感3000
《爱弥尔》-关于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1、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要强调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
2、有一些被我们阻碍着不让垂直生长的植物,它们具有这样的习性。自由生长的植物,虽然保持着人们强制它倾斜生长的方向,但是它们的液汁并不因此就改变原来的方向,而且,如果这种植物继续发育的话,它又会直立地生长的。人的习性也是如此。只要人还处在同样的境地,他就能保持由习惯产生的习性,虽然这些习性对我们来说是最不自然的;但是,只要情况一有改变,习惯就消失了,天性又回来。教育只不过是一种习惯而已。
3、我们生来是有感觉的,而且我们一出生就通过各种方式受到我们周围的事物的影响。
4、在社会秩序中,所有的地位都是有标记的,每个人就应该为取得他的地位而受教育。
5、在自然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他们共同的天职,是取得人品;不管是谁,只要在这方面受了很好的教育,就不至于欠缺同他相称的品格。
6、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在于实行。我们一开始生活,我们就开始教育我们自己了;我们的教育是同我们的生命一起开始的。为了要受到良好的教育,儿童是不应该只跟从一个向导。
7、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8、教孩子生活,生活,并不就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要使我们的器官,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9、遵循自然,跟着它给你画出的道路前进。它在继续不断地锻炼孩子;它用各种各样的考验来磨砺他们的性情;它教他们从小就知道什么是烦恼和痛苦。通过这些考验,孩子便获得了力量;一到他们能够运用自己的生命时,生命的本原就更坚实了。
10、用热心去弥补才能,是胜过用才能去弥补热心的。
11、凡是有深情厚爱之心的人,如果他忽视了这些神圣的职责,我可以向他预言,他将因为他的错误而流许多辛酸的眼泪,而且永远也不能从哭泣中得到安慰。
七、爱弥尔读后感怎么写啊
《爱弥儿》于1762年发表,是一部关于教育学说的名著。
是一部哲理小说,同时也是一部教育论著,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教育方法,描写了一个人从出生到结婚,到进入社会受教育的全过程,主张顺乎天性,让人的本性避免受社会偏见和恶习的影响而得到自然的发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其副标题就叫《论教育》。
这部书不仅是卢梭论述资产阶级教育的专著,而且是他阐发资产阶级社会政治思想的名著。卢梭,一个瑞士日内瓦钟表匠的儿子,家境贫寒,当过学徒、仆役,一辈子颠沛流离,辗转流浪。
他崇尚自然,行为不拘,率性而为;他情感丰富,才华横溢,性情浪漫。他一生只受过两年正规教育,最终却成为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他一天教师也没有当过,却写出了千古绝唱的教育经典著作《爱弥尔》。
这部他构思20年,撰写3年的巨作刚一发表,就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在教育上掀起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卢梭塑造的爱弥尔,既有哲学家的头脑,又有劳动者的身手,而且有改革家的品德;具有不为社会和环境所歪曲、不受习俗和偏见支配的人性,拥有人与生俱来的自由、平等、纯朴、良知和善。
无疑,爱弥尔是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的理想形象,是自然主义教育培养出的新型模特儿,卢梭用爱弥尔的形象,抨击造就王公贵族和达官显宦的封建教育。归结起来,在这部著作中,卢梭的教育思想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1、把儿童看作儿童。
要尊重儿童的天性,相信儿童具有内在的发展潜能。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愚蠢的事情。
儿童尽管弱小,但他具有一种内在的发展潜能。总之,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其天性充分自由地发展,会使儿童将来获得快乐和幸福。
2、自然教育思想。所谓自然教育,就是以儿童的“内在自然”或“天性”为中心的教育,即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儿童能年龄特征而实施的教育。
卢梭说“要教育你的学生爱一切的人,甚至爱那些轻视人民的人。”3、崇尚自我保护的教育在卢梭的《爱弥尔》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
那就是:“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纵观整本书,不难看出,卢梭的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尤其是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改革的思想是殊途同归的。卢梭提出的按年龄特征分阶段进行教育的思想,在教育史上无疑是个重大的进步,它对后来资产阶级教育学的发展,特别是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极可贵的启示。
但这并不表明我书中所有内容都报以肯定的态度。爱弥儿是卢梭假想的一个教育对象,根本就没有进行过实际操作和实践,全书共分5卷,卢梭根据爱弥儿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如,对两岁以前的儿童进行体育教育,对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就行感官教育,对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进行智育教育,对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进行德育教育以及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教育,虽然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爱情教育是逐步上升进行的,但很明显,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不过在当时,这样的教育思想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
八、求很好的爱弥儿的读后感
《爱弥儿》读后感 [ 2008-3-6 17:02:00 | By: 春天的花园 ] 在这部著作中,卢梭的教育思想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把儿童看作儿童。
要尊重儿童的天性,相信儿童具有内在的发展潜能。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是很愚蠢的事情。
儿童尽管弱小,但他具有一种内在的发展潜能。总之,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其天性充分自由地发展,会使儿童将来获得快乐和幸福。
2、自然教育思想。所谓自然教育,就是以儿童的“内在自然”或“天性”为中心的教育,即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儿童能年龄特征而实施的教育。
卢梭说“要教育你的学生爱一切的人,甚至爱那些轻视人民的人。” 3、卢梭认为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有他自己独特的生活;儿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规律,儿童期的存在并非单纯地为成年生活作准备,它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对卢梭的书,我一直都有敬畏感。读师范的时候,由于老师的宣传和推荐,曾经翻阅过卢梭的《爱弥尔》,感觉似乎好读,又有许多地方读不明白,最终囫囵吞枣,未食其味。
今天,当我拥有了十多年教育工作的潜心实践,拥有了二十多年和孩子的交往体验,再次打开《爱弥尔》,感觉有一种特别的力量让人心情澎湃。 卢梭,一个瑞士日内瓦钟表匠的儿子,家境贫寒,当过学徒、仆役,一辈子颠沛流离,辗转流浪。
他崇尚自然,行为不拘,率性而为;他情感丰富,才华横溢,性情浪漫。他一生只受过两年正规教育,最终却成为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他一天教师也没有当过,却写出了千古绝唱的教育经典著作《爱弥尔》。
这部他构思20年,撰写3年的巨作刚一发表,就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在教育上掀起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卢梭塑造的爱弥尔,既有哲学家的头脑,又有劳动者的身手,而且有改革家的品德;具有不为社会和环境所歪曲、不受习俗和偏见支配的人性,拥有人与生俱来的自由、平等、纯朴、良知和善。
无疑,爱弥尔是卢梭所憧憬的自然人的理想形象,是自然主义教育培养出的新型模特儿,卢梭用爱弥尔的形象,抨击造就王公贵族和达官显宦的封建教育。 书中作者独创的观点、精辟的论述、精美的描绘、细腻的文笔让人折服。
全书贯穿无数教育经典名言,处处蕴涵着真知灼见,闪烁着独到的教育思想的璀璨光芒,让人不时掩卷回味。最让人称奇的是,卢梭的儿童教育观,尽管历经三个世纪的岁月交替,时代变更,在知识日趋进步,思想不断更新的当今依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让人不得不惊叹卢梭惊人的超前意识和恒久内涵。
爱弥儿》读后感 〔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937 更新时间:2007-1-25 文章录入:司凡 〕 《爱弥儿》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著作。他通过对假设的一个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阐 述了他的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是从他的自然哲学观点出发的。他认为人生来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状态下,人人都享受着这一天赋的权利,只是在人类进入文明状态之后,才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特权和奴役现象,从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
这种思想贯穿于整本爱弥儿中,例如第一卷开头他这样写道:“出自造物主手的东西,都是好多,而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
他所提出的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的方法是对儿童进行适应自然发展过程的“自然教育”。所谓“自然教育”,就是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
他这样主张教爱弥儿唱歌:“声音要唱得准,唱得稳,唱得柔和而响亮;他的耳朵要听得出牌子和韵调;但是,做到这一点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要求。拟声音乐和舞台音乐是不适宜于在他那样的年纪时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词,如果他要唱的话,我就尽量拿适合于他年纪的有趣的歌词给他唱,而且歌词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样简单。”
我个人极欣赏这段话,而想起自己曾在听一些孩子用稚嫩的声音唱流行歌曲时的鼓掌,真是脸红啊!相信卢梭是不愿意听到那些含混其辞的天真童音的,这与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在《爱弥儿》中,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别强调教育应以天性为师,而不以人为师,应使教育对象成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
以今人的眼光看,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听任人的身心自由发展”,儿童是无法学到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 但瑕不掩瑜,卢梭以平等博爱的心怀教育他的爱弥儿,这个假想的孤儿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强迫的自由世界。
但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幸福的“爱弥儿”。
九、急需《爱弥尔》读后感3000
话人人会讲,活却不是人人会干。人人都在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可是有多少的父母真正的体会到其中的真谛。
最近抽空读了教育界的一本名著--------《爱弥儿》。我很痛苦。
第一,我这个人喜欢啃书,认识我的人都知道,别人只要用一个星期的时间久可以看完的小说,我却要一个星期。何况是这么一本思想紧凑的教育巨著。不过也这是如此,被我看过的书,一般的在两年内,不会有太大的遗忘,或者说脑海里的书本内容不会丢失。
第二,我会想象,好想象。那么看书的时候会有很多的时间走神。美学概论里,有这样的一个概念,讲的是意识的统一和一致性。一个人不会,也不可能同时接受两种意识的存在。有一个例子是这样的,让一个人戴上耳机,同时放两组数字(一个耳朵只能听到一组)。结果是没人能完全的听出两组完整的数字,他们只能让自己的大脑注意力集中听到一组数字。我讲这么多,无非是想说明我在看书时,带给我的烦恼。所以特别是读像《爱弥儿》这样的书时,在很多的观点下,或者有哲理存在的语言里,我会很自然的联想到现实,联想到实例。那么就会很多的时间是在书本之外,甚至可以说在书本外的时间还远远超过了真正看书的时间。可是,在重新回到书本时,为了连贯,我还会往前跳个一段,以此接着往下读,以联系自己的思绪。因此,读《爱弥儿》时,一本仅九百页未到的书。却花了我四个月的时间。
第三,我看书有画画或者抄笔记的习惯。那么如果没有时间限制还好,如果有规定的时间,你就会发现,事情会变得很糟糕。快不得,急的确。恰恰我看这本书时也同时为了完成一篇论文。就是现在的这篇。
我题目定为《父母和老师》,只是想到很多的父母只是尽到了父母的责任,而没有做过老师的责任。虽然,我现在还没有为人父,但看的事情多了,就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了。我也想谈谈自己浅薄的看法。
我先讲讲《爱弥儿》这本书吧,或者有必要提提卢梭这个人。《爱弥儿》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于1757年写的,并于1762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正是因为《爱弥儿》这本书的阶级性政治性或者直截了当的讲:威胁到了当权者的权利和统治,所以遭到了尽毁灭性迫害。我在课堂上给同学讲解这本书时也提到过,书的扉页就有一幅画(下图)。
在画的下面有这样的一个说明:卢梭左手按的是就教育摧残儿童的景象,右手所持的是他要儿童砸开的镣铐。卢梭的《爱弥儿》的地位就是给了儿童真正的地位。他在书中这样写道:“把儿童看成儿童,把成人看成成人。”卢梭也就因此受到严重的迫害。
卢梭的《爱弥儿》总共有五章,分别讲述了一个人从出生一直到成人应该如何教育的过程,也分成了五个阶段。(很多人都认为是这样)分别是
第一卷: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
第二卷: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
第三卷: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
第四卷: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
第五卷: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太多了````装不下````你速度加我QQ我传给你 86444209 ???人还在不在??还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