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的守望者
一、麦田里的守望者简介
《麦田里的守望者》内容简介 该书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个中学生,出身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
他虽只有16岁,但比常人高出一头,整日穿着风雨衣,戴着鸭舌帽,游游荡荡,不愿读书。他对学校里的一切——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等,全都腻烦透了,曾是学校击剑队队长,3次被学校开除。
又一个学期结束了,他又因5门功课中4门不及格被校方开除。他丝毫不感到难受。
在和同房间的同学打了一架后,他深夜离开学校,回到纽约城,但他不敢贸然回家。当天深夜住进了一家小旅馆。
他在旅馆里看到的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有穿戴女装的男人,有相互喷水、喷酒的男女,他们寻欢作乐,忸怩作态,使霍尔顿感到恶心和惊讶。 他无聊之极,便去夜总会厮混了一阵。
回旅馆时,心里仍觉得十分烦闷,糊里糊涂答应电梯工毛里斯,让他叫来了一个妓女。妓女一到他又紧张害怕,最后按讲定的价格给了五块钱,把她打发走了。
第二天是星期天,霍尔顿上街游荡,遇见两个修女,捐了10块钱。 后来他的女友萨丽去看了场戏,又去溜冰。
看到萨丽那假情假义的样子,霍尔顿很不痛快,两人吵了一场,分了手。接着霍尔顿独自去看了场电影,又到酒吧里和一个老同学一起喝酒,喝得酩酊大醉。
他走进厕所,把头伸进盥洗盆里用冷水浸了一阵,才清醒过来。可是走出酒吧后,被冷风一吹,他的头发都结了冰。
他想到自己也许会因此患肺炎死去,永远见不着妹妹菲芘了,决定冒险回家和她诀别。 霍尔顿偷偷回到家里,幸好父母都出去玩了。
他叫醒菲芘,向她诉说了自己的苦闷和理想。他对妹妹说,他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
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
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
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 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后来父母回来了,霍尔顿吓得躲进壁橱。等父母去卧室,他急忙溜出家门,到一个他尊敬的老师家中借宿。
可是睡到半夜,他发觉这个老师有可能是个同性恋者,于是只好偷偷逃出来,到车站候车室过夜。 霍尔顿不想再回家,也不想再念书了,决定去西部谋生,做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他想在临走前再见妹妹一面,于是托人给她带去一张便条,约她到博物馆的艺术馆门边见面。
过了约定时间好一阵,菲芘终于来了,可是拖着一只装满自己衣服的大箱子,她一定要跟哥哥一起去西部。最后,因对妹妹劝说无效,霍尔顿只好放弃西部之行,带她去动物园和公园玩了一阵,然后一起回家。
回家后不久,霍尔顿就生了一场大病。整部小说是以回忆的方式写的。
二、麦田的守望者是什么
1《麦田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 作者是捷罗姆·大卫·塞林格(J. D. Sallinger)1919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市,早年参过军,这部小说是他目前出版的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51年。
《麦》一发表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同时也使作者举国闻名,因为一些评论家谴责这部小说为非严肃文学,该书曾经被某些社团列为禁书,随后还成为文学〈第一修正案〉的权利、审查、猥亵等问题的辩论中心。 这本小说虽然争议很大,仍然受到大批读者的喜爱,它是美国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之一。
这部小说带有作者年轻时一段自传的性质,小说讲述了一个16岁少年,霍尔顿·考尔菲德(Holden Caulfield),在暑假前际因为5门功课有四门不及格被学校开除后,在极度压抑、颓废、矛盾中度过的几天经历。早熟但幼稚的霍尔顿发现现实世界的丑恶跟他理想的童年世界的“纯真”形成巨大的反差、在看到了成人世界的种种丑恶、虚伪后沉湎于理想、纯真的童年世界里不能自拔,一直幻想能做个“纯真”保护神,最后精神几乎崩溃,被送进一家精神病医院疗养。
在医院疗养康复中他以第一人称叙述了自己的故事。 《麦》客观又深刻地指出了青少年在成长过成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如酗酒、功课压力、精神压抑、性行为等。
捷罗姆·大卫·塞林格还写过《年轻的人们》。后来人们流行把鸭嘴帽反戴,正是由于模仿小说里面的主人公 。
乐队成员:主唱:肖玮 吉他:刘乐 贝斯:大乐 鼓手:苏阳 乐队最早组建于1992年,乐队成员均为大学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乐队已初步形成。 乐队以成员共同喜欢的美国作家赛林格的同名畅销小说《Catcher in the Rye》取名为:“麦田守望者”。
1994年圣诞节,乐队在北京“轩豪夜总会”舞台上首次公开亮相,从此宣告了他们演艺生涯的开始。 1996年,“麦田守望者”乐队正式签约红星生产社。
1998年5月8日,麦田守望者乐队赴香港参加“Levis Body Language Battle of the Band”演唱会,此次演出是由“Levis”赞助的纯乐队性质的演出。同台献艺的有香港的“ZEN”、Joey Tang及乐队、NT、Screw及台湾的“张震岳及乐队”、“陈奕迅及乐队”等。
作为大陆流行音乐“新希望”的代表,“麦田守望者”不负众望,现场观众反映十分热烈,演出获得圆满成功。之后,“麦田”还接受了《星岛日报》、《电影双周》、《东方新地》、《Best Bug》、《东Touch》、《壹本便利》、《明报周刊》等媒体的采访,并接受了香港有线电视的现场直播访问。
1998年6月,乐队推出首张专辑《麦田守望者》,制作人为张亚东,由红星生产社出品,北京京文音像公司发行。 作为专辑第一主打歌《绿野仙踪》连续登上“北京音乐台”《中国歌曲排行榜》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歌曲榜”冠军宝座,并在全国各地电台排行榜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1998年8月,乐取再次赴香港为其首张专辑《麦田守望者》做宣传,同期参加CRII(香港商业2台)举办的“组Band狂热”演出,他们以嘉宾身份演唱30分钟,观众反映非常热烈,“麦田守望者”成为此次活动的焦点人物。同期参加“太阳计划”及“叱咤903”两场演出,同样取得巨大成功。
演出之后接受了香港电台、《电影双周》、《号外周刊》、《Yes周刊》、香港有线电视、《TVB周刊》等香港媒体的专访。 1998年8月29日,乐队参加由《音乐生活报》组织的为灾区赈灾义演活动。
同台演出的还有崔健、Again、臧天朔等国内知名乐队。 1998年底,《绿野仙踪》的MV被选送中央电视台参加第五届中国音乐电视大赛。
1998年12月第三次赴港,参加红堪体育馆“滔滔两岸摇”摇滚演唱会。 99年2月,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歌曲排行榜年度评选“最受欢迎乐队奖"。
99年9月,应邀参加青岛啤酒节开幕式演出。 99年9月,在京参加由北京音乐台、香港[V]音乐台等单位联合举办的“[V]红星2000新音乐发表会”。
1999年9月,开始进棚录制第二张专辑,这张专辑仍由张亚东担任制作人。 99年10月,开始录制新专辑,暂定名为《Save as。
。》. 99年11月24日,再次赴港应邀参加香港商业2台举办的“拉阔音乐演唱会”,与张亚东共同出任嘉宾。
2000年1月,第二张专辑《Save as》出版发行。 2000年3月24日,红星生产社与北京泛音(FINE)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在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麦田守望者 SAVE AS音乐中国”新片发布专场演出,受到同学们空前热烈的欢迎。
同时“麦田守望者歌友网”也于当天正式成立。 2000年3月26日,“麦田守望者”赴港为其新专辑《SAVE AS》做海外宣传及现场演出。
2000年4月6日,“麦田守望者”赴意大利参加名为“BIG Torino 2000-International Biennial of Young Creativity”的文化交流活动。 2000年5月-6月,“麦田守望者”出任Channel[V]音乐台发起的“[V]人类、新思维”行动的“行动大使”,分别参加了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和北京工业大学的校园音乐会。
2000年8月18,“麦田守望者”乐队参加北京音乐台2000年第一季度季选颁奖活动,主打曲《电子祝福》荣获季选“十大金曲”奖。 2000年8月26日,《电子祝福》荣获“雪碧我的选择-----。
三、麦田的守望者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涵义
我看过几遍,记得在50几页还是70几页上有这么一段
“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
是主人公自己的想法,你说的“总说像个麦田的守望者”,其实啊,仅仅是这么一段话,说这样话的人啊,也不定就了解。我也说不很清楚,我说一句别的,你自己参透“ "我爱你 和你没关系”只是张爱玲小说人物的一句台词,不一定是她的本意,她只是借此说明爱情的悲哀,说这句话的人的悲哀,因为得不到回报的爱,这是她的本意,讽刺。我还是维护张爱玲的,真正明白张爱玲的人不会随便引用她的话,因为她的话是心底的痛。
”
自私一点,明白《麦田守望者》这本书的人,必是喜欢它,批判的人,即使通透,也不会了解那种感受,那喜欢《麦田守望者》的人呢,不会随随便便说谁像《麦田守望者》,你明白,你喜欢的东西,你不会随便去形容什么事物。
四、麦田的守望者是什么意思
主人公是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德是当代美国文学中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形象之一,霍尔顿出身中纽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学校里的老师和自己的家长强迫他好好读书,为的是出人头地,以便将来买辆凯迪拉克,而在学校里一天到晚干的,就是谈女人,酒和性,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 根本没心思用功读书,因而老是挨罚,到他第四次被开除时,他不敢回家。便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他在电影院里百无聊赖地消磨时光,糊里糊涂地召了妓女,情不自禁的与虚荣的女友搂搂抱抱,与此同时,他的内心又十分苦闷,企图逃出虚伪的成人世界去寻批纯洁与真理的经历与感受。这种精神上无法调和的极度矛盾最终令他彻底崩溃,躺倒在精神病院里。作者创造了一种新颖的艺术风格,通过第一人称以青少年的说话口吻叙述全书,重要了资本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实质。这本书告诉我人活着除了物质生活外,还要有精神生活,而且在一个比较富裕的社会里,精神生活往往比物质生活更为重要。
五、麦田守望者主要讲的是什么
主要内容:
霍尔顿是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的十六岁少年,他虽只有16岁,但比常人高出一头,整日穿着风雨衣,戴着鸭舌帽,游游荡荡,不愿读书。在暑假前际因为5门功课有四门不及格被学校开除后,在极度压抑、颓废、矛盾中度过的几天经历。
早熟但幼稚的霍尔顿发现现实世界的丑恶跟他理想的童年世界的“纯真”形成巨大的反差、在看到了成人世界的种种丑恶、虚伪后沉湎于理想、纯真的童年世界里不能自拔,一直幻想能做个“纯真”保护神,最后精神几乎崩溃,被送进一家精神病医院疗养。在医院疗养康复中他以第一人称叙述了自己的故事。整部小说是以回忆的方式写的。
扩展资料
这本小说虽然争议很大,仍然受到大批读者的喜爱,它是美国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之一。这部小说带有作者年轻时一段自传的性质,早熟但幼稚的霍尔顿发现现实世界的丑恶跟他理想的童年世界的“纯真”形成巨大的反差。
在看到了成人世界的种种丑恶、虚伪后沉湎于理想、纯真的童年世界里不能自拔,一直幻想能做个“纯真”保护神,最后精神几乎崩溃,被送进一家精神病医院疗养。在医院疗养康复中他以第一人称叙述了自己的故事。
作品主题:《麦》客观又深刻地指出了青少年在成长过成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如酗酒、功课压力、精神压抑、性行为等。后来人们流行把鸭嘴帽反戴,正是由于模仿小说里面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麦田守望者
六、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什么意思
《麦田里的守望者》原作名《The Catcher in the Rye》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塞林格将故事的起止局限于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纽约游荡的三天时间内,并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愤怒与焦虑是此书的两大主题,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中引起强烈共鸣,受到读者,特别是广大中学生的热烈欢迎。《纽约时报》的书评写道:在美国,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就像毕业要获得导师的首肯一样重要。其后,《麦田里的守望者》直接影响了这一类小说的创作。
该书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个中学生,出生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虽只有16岁,但比常人高一头,整日穿着风衣,戴着猎帽,游游荡荡,不愿读书。他对学校里的一切——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等,全都腻烦透了,曾是学校击剑队队长,3次被学校开除。又一个学期结束了,他又因5门功课中4门不及格被校方开除。他丝毫不感到难受。在和同房间的同学打了一架后,他深夜离开学校,回到纽约城,但他不敢贸然回家。当天深夜住进了一
家小旅馆。他在旅馆里看到的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有穿戴女装的男人,有相互喷水、喷酒的男女,他们寻欢作乐,忸怩作态,使霍尔顿感到恶心和惊讶。他无聊之极,便去夜总会厮混了一阵。回旅馆时,心里仍觉得十分烦闷,糊里糊涂答应电梯工毛里斯,让他叫来了一个妓女(十五块钱到第二天,五块钱一次)。 他一看到妓女又紧张害怕,给了妓女五块钱打发她走了,可妓女要十块钱。后来妓女找毛里斯来找事,毛里斯把霍尔顿打了一顿,拿走了他们要的另外五块钱。
第二天是星期天,霍尔顿上街游荡,遇见两个修女,捐了10块钱。后来他和女友萨丽去看了场戏,又去溜冰。看到萨丽那假情假义的样子,霍尔顿很不痛快,两人吵了一场,分了手。接着霍尔顿独自去看了场电影,又到酒吧里和一个老同学一起喝酒,喝得酩酊大醉。他走进厕所,把头伸进盥洗盆里用冷水浸了一阵,才清醒过来。可是走出酒吧后,被冷风一吹,他的头发都结了冰。他想到自己也许会因此患肺炎死去,永远见不着妹妹菲苾了,决定冒险回家和她诀别。
霍尔顿偷偷回到家里,幸好父母都出去玩了。他叫醒菲苾,向她诉说了自己的苦闷和理想。他对妹妹说,他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后来父母回来了,霍尔顿吓得躲进壁橱。等父母去卧室,他急忙溜出家门,到一个他尊敬的老师家中借宿。可是睡到半夜,他发觉这个老师有可能是个同性恋者,于是只好偷偷逃出来,到车站候车室过夜。
霍尔顿不想再回家,也不想再念书了,决定去西部谋生,装做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他想在临走前再见妹妹一面,于是托人给她带去一张便条,约她到博物馆的艺术馆门边见面。过了约定时间好一阵,菲苾终于来了,可是拖着一只装满自己衣服的大箱子,她一定要跟哥哥一起去西部。最后,因对妹妹劝说无效,霍尔顿只好放弃西部之行,带她去动物园和公园玩了一阵。菲苾骑上旋转木马,高兴起来。这时下起了大雨,霍尔顿淋着雨坐在长椅上,看菲苾一圈圈转个不停,心里快乐极了,险些大叫大嚷起来,霍尔顿决定不出走了。
回家后不久,霍尔顿就生了场大病,又被送到一家疗养院里。出院后将被送到哪所学校,是不是想好好用功学习?霍尔顿对这一切一点儿也不感兴趣。
七、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什么含义咩
catcher in the rye 中文翻译成麦田守望者。catcher in the rye本意是为在什么之后的意思 。
书中的含义是在物质富裕之后,还需要精神支撑 。麦田寓意丰收后,物质有了,可精神呢?在混杂的社会中,远离世俗,守护自己的心灵家园 ,挽救人生,挽救灵魂需要精神文明支撑,当今是中国就是个鲜明的例子,物质越来越丰富,可是人心不古,个人,乃至国家,
都在不负责人的赚取快钱,社会浮躁不堪,食品添加剂,地沟油,人们每天就是忙着赚钱,在钢筋混凝土的围城中挣扎,没有精神追求,
唯一的追求就是赚钱,所以精神没了,好些人道德沦丧,一个心地善良的人在这个社会中很难守住自己心灵的净土 ,坚守阵地,会让自己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 。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刚刚赢得了二战的胜利,成为了一个政治、经济和军事大国。在这样的时期,“纽约”就是美国实利主义社会的一个代表。它象征着最“假模假式”的一切,人们的精神生活是一片荒原,没有人在意别人的感受。
《麦》的故事情节时间跨度很小,对于社会现实的批判力度却很大。异化是现代社会的重大问题,是现代社会中人类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现代哲学的重要概念。
在现代工业文明及后工业文明里,技术挤压着人的原始生活空间,提高了人的感官的自由系数,却降低了人的精神的自由系数。人迷失了自我,泯灭了自我,向着“非人”的异化状态沦落,而社会也向着物化的异化状态跌落。
异化问题的核心维度是价值的维度,人是目的、人是价值的尺度这样的古典哲学命题受到了挑战。然而,道德作为考量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标尺,关系着人学目的论中终极价值的内部结构与内部机制,也应该成为异化问题的重要操作性维度。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麦田里的守望者
八、麦田里的守望者是什么
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塞林格
作者在此书中所体现的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迷惘的广泛关注与深刻理解,确是无愧于评论界将此书列为“现代经典”之一。
《麦田里的守望者》成书于20世纪60年代,所描摹的人物与社会背景也正是同一时期的美国青少年及美国社会。刚推出时曾引起巨大轰动:有人将其视为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品;有的明令列为禁书,认为不适合青少年阅读。不久,此书的价值终获广泛的认同,禁令一一取消。三十多年来,《麦田里的守望者》魅力有增无减,深深影响这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
书中,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典型的“反大卫·科波菲尔”式的形象。他是中产阶级的富家子弟,屡屡被学校开除。在纽约游荡时,他再次目睹早已看穿的成人世界形形色色的面具、阴暗、荒诞,感到极度的厌恶——对人性被扭曲的厌恶——在他的视线所及,人性被多多少少地异化成一种滑稽而令人失望的表演。
于是,霍尔顿在内心深处陷入了对成长的种种困惑、焦虑、恐惧之中。他感到人的社会化似乎不可避免地和人性的扭曲相互缠绕在一起。
这一点,在他的老师引用精神分析学家威尔汉姆的话来开导他时得到了充分而集中的体现:“一个不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的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当一个人走向成熟时,他怎么能清醒地看着自己走向这样一种“成熟”而无动于衷?所以霍尔顿没有摆脱颓废与堕落——泡在酒吧,用酒精麻醉敏感而脆弱的神经;滥交自己也看不起的庸俗女友来打发时间……他在精神上安慰自己的只能是成为一个虚无飘渺的“麦田里的守望者”。
但哪怕只是这样一个虚无飘渺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却还是成为了三十几年来几代青少年(包括我在内)心目中的精神英雄——为什么?为什么?对了,就是因为我们充分认识到了成长是件无奈的事——社会化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对人性的不可避免的变形与扭曲。但我们并没有沉默地接受这一切的发生,而是发出了我们自己的宣言:如果我能选择,我一定会背叛这样的“成长”,我不要堕入人性变质发臭的悬崖深渊——我要当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