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忍卒读
一、不堪卒读和不忍卒读有什么区别
按说“堪”在这儿那个“忍”意思接近,但“不堪卒读”和“不忍卒读”还真不大一样。
两者有共同的一面,比如说都可以指(书)的内容很悲惨,读不下去了。
但两者的义项也有不同处,各有对方所不及处。
“不堪卒读”还可以指“读”的对象过于拙劣,无可忍耐,“不忍卒读”不能用在这个场合,或用起来很勉强。
“不忍卒读”还可以用于读的内容太过精彩,太喜欢,刻意留着点念想,就像特别喜欢的食品不忍心一下子吃完,嗯,我有时听特别喜欢的歌时,快到结尾时会故意截住不听,类似这种心理。“不堪卒读”不能用于这个场合。
二、“不忍卒读”形容的是什么呢
(《哲学史讲演录》)东方哲学的部分简直 不忍卒读,他(黑格尔)说中国哲学,谈到孔 子、《易经》、老子,孔子是没有哲学的…… 他看到的《道德经》的译本显然问题非常严 重,他那时刚刚听说过孟子,至于“离坚白” 之类大概闻所未闻,无怪乎说中国没有哲学 了……他对概念的误解误用到处都是,我大 段大段地径直跳过。
例文中“不忍卒读”一词明显用错了。 我们看一下“不忍卒读”的解释:卒,尽, 完;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 动人。
根据句义,作者想说明的是黑格尔《哲 学史讲演录》一书中对东方哲学的理解十分 粗糙,不少地方的阐述都存在谬误。这样的 作品显然不会让人看得悲伤,而是一些错误 的地方令读者无法接受罢了。
作者的意思是 文章写得不好,而非悲惨动人,首句可修改 为“东方哲学的部分简直是漏洞百出”。 “不忍卒读”形容的是文章悲惨动人,重 点在“悲”,除此而外,不论是表示文章的坏 还是好都不能说“不忍卒读”。
三、“不忍卒读”都被怎样误用过
时下,有些人的文章一味追求所谓的思想、深度、个性,置读者的阅读习惯、欣赏口味于不顾,沉溺于玩文字、玩概念、玩形式的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之中,使自己乃至刊物最终走向小众化、沙龙化的尴尬。
成语的滥用和误用就是个例子,下面以“不忍卒读”为例举个例子。 2007年《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的《根本没有雅俗共赏的读物》一文中的一段话:“不难看出,较之十年前,《读书》的趣味性下降了,但厚重程度的增益也很明显,所关注的社会问题明显增加了。
当然,其表达的晦涩、文风的矫揉造作和西化等也确实很明显,有些篇目令人不忍卒读或不知所云, 对此,编者确实该反思。 ” 追求市场效益的年代,像《读书》这样的小众读物以何种理念和方式生存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笔者非常认同这位作者的观点,不过同时觉得其中的“不忍卒读”一词用得似乎欠妥。
“不忍卒读”语出清代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上卷:“闽督何公小宋, 挽其夫人一联,一字一泪,如泣如诉,令人不忍卒读。 ”这里,“卒”是尽, 完的意思。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不忍心读完, 多形容文章悲惨动人,并不是《中国青年报》的那篇文章的作者所以为是指形容文章写得不好。遗憾的是,类似的误用不在少数,这里随便找几个大媒体上用错的例子: 2007年《南方周末》的《新诗90岁,寿宴或葬礼》一文:“胡适在他的《四十自述》中说到过这件事。
只不过文学史通常以所谓重大事件为标志,那首Satire尚不足以构成一个事件而已。至于‘不怎么样’,何止这首诗,整本《尝试集》都不怎么样;何止是胡适一人的诗‘不怎么样’,即便是朱自清精心编成于1935年的《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其中的大多数作品,今天看来也都不怎么样,有的简直可以说是不忍卒读。
” 2007年《华西都市报》的《高校必修语文是教育理性回归》一文:“一些学生基本的字词句表达能力都很差,写出来的东西不忍卒读,和人交谈时也是白话连篇。” 2005年《京华时报》的《胡润百富榜“粗制滥造”隐形富豪大有人在》 一文:“缺少了得力助手的胡润在编排这份由100人扩充至400人的豪华榜单时显然力不从心,以至于100名以后的排名实在不忍卒读,榜单本身呈现出的虎头蛇尾不免让人产生‘粗制滥造’的感想。
” 显然,他们都把不忍卒读误解成“不忍目睹”之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