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屠格涅夫

    屠格涅夫

    一、屠格涅夫的个人简介

    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诗人和剧作家,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生于俄国奥廖尔省奥廖尔一个旧式富裕家庭,父亲是一个骑兵团团长,十六岁的时候父亲去世。

    屠格涅夫的妈妈脾气很不好,经常打骂自己的孩子。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文学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毕业后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希腊与拉丁文。

    屠格涅夫进入莫斯科大学学习一年,随后转入圣彼得堡大学学习经典著作,俄国文学和哲学。1838年前往柏林大学学习黑格尔哲学。

    在欧洲屠格涅夫见到了更加现代化的社会制度,被视为“欧化”的知识分子,主张俄国学习西方,废除包括农奴制在内的封建制度。 1843年春,屠格涅夫和他的最早师父李根(中文译名)共同发表叙事长诗《巴拉莎》受别林斯基好评,二人建立深厚友谊。

    1847~1851年,他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发表其成名作《猎人笔记》。以一个猎人在狩猎时所写的随笔形式出现的,包括25个短篇故事,全书在描写乡村山川风貌、生活习俗、刻画农民形象的同时,深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实际上丑恶残暴的本性,充满了对备受欺凌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写出了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良好品德。

    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写了著名的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

    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与子》(为怀念屠格涅夫和他的最早师父李根(中文译名))(1862)、《烟》(1867)、《处女地》(1859)。其中《罗亭》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塑造了继奥涅金、皮却林之后又一个“多余的人”形象,所不同的是,罗亭死于1848年6月的巴黎巷战中。

    《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会阶级力量的“父与子”的关系,描写亲英派自由主义贵族代表基尔沙诺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识分子巴札罗夫。

    但巴札罗夫身上也充满矛盾,他是旧制度的叛逆者,一个“虚无主义者”,否认一切旧传统、旧观念,他宣称要战斗,但却没有行动。小说问世后在文学界引起剧烈争论。

    从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结交了许多著名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等。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雨果)。

    屠格涅夫对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的沟通交流起到了桥梁作用。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既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又长于抒情。

    小说结构严整,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生动,尤其善于细致雕琢女性艺术形象,而他对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写也充满诗情画意。

    二、屠格涅夫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俄语:Иван Сергеевич Тургенев;英语:Ivan Sergeevich Turgenev,公历1818年11月9日-1883年9月3日,合儒略历1818年10月28日-1883年8月22日)俄国现实主义小说家、诗人和剧作家。

    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生于俄国奥廖尔省奥廖尔一个旧式富裕家庭,父亲是一个骑兵团团长,十六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屠格涅夫的妈妈脾气很不好,经常打骂自己的孩子。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文学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毕业后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希腊与拉丁文。屠格涅夫进入莫斯科大学学习一年,随后转入圣彼得堡大学学习经典著作,俄国文学和哲学。1838年前往柏林大学学习黑格尔哲学。在欧洲屠格涅夫见到了更加现代化的社会制度,被视为“欧化”的知识分子,主张俄国学习西方,废除包括农奴制在内的封建制度。

    三、【关于屠格涅夫的一些故事(急)】

    屠格涅夫在一次外出散步时碰到一个穷人向他乞讨,他在衣袋里摸了半天,然后抱歉地说:“兄弟啊,实在对不起,我没带吃的东西,钱包也丢在家里了.”乞丐突然紧紧地抓住屠格涅夫的手,一个劲儿地说:“谢谢你,谢谢你,太谢谢你了!”屠格涅夫奇怪地说:“你谢我什么呢,我什么也没有给你啊.”乞丐激动地说:“我本想找点东西吃然后去自杀,没想到你竞然称我为兄弟!还向我表示歉意,您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一天,一位大作家到屠格涅夫家做客.居格涅夫的妈妈为了显露儿子的才能,便对儿子说:“快朗诵一则先生写的寓言.”屠格涅夫朗诵得很流利,也很动听.大作家很高兴,亲切地问:“你喜欢我的寓言故事吗?”屠格涅夫认真地回答:“喜欢.但是我更喜欢克雷洛夫的寓言.他写的寓言比你的更好!”大作家听了一点也没生气,从心里佩服这个孩子.可是,屠格涅夫的妈妈却急了,瞪了儿子一眼.客人一走,屠格涅夫的妈妈就把儿子教训了一顿:“你怎么能当着大作家的面,说他的作品不如别人呢?”屠格涅夫不服气,大声争辩道:“克雷洛夫的寓言就是好!我怎么想,就怎么说,难道叫我说谎吗?”妈妈听了儿子的话,笑了1852年秋天,屠格涅夫在打猎时无意间捡到一本皱巴巴的《现代人》杂志.他随手翻了几页,竟被一篇题名为《童年》的小说所吸引.作者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但屠格涅夫却十分欣赏,钟爱有加. 屠格涅夫四处打听作者的住处,最后得知作者是由姑母一手抚养照顾长大的.屠格涅夫找到了作者的姑母,表达他对作者的欣赏与肯定.姑母很快就写信告诉自己的侄儿:“你的第一篇小说在瓦列里扬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大名鼎鼎、写《猎人笔记》的作家屠格涅夫逢人便称赞你.他说:‘这位青年人如果能继续写下去,他的前途一定不可限量!’” 作者收到姑母的信后惊喜若狂,他本是因为生活的苦闷而信笔涂鸦打发心中寂寥的,由于名家屠格涅夫的欣赏,竟一下子点燃了心中的火焰找回了自信和人生的价值,于是一发而不可收地写了下去,最终成为具有世界声誉和世界意义的艺术家和思想家.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 1843年秋天,法国文学家路易·维亚多的妻子波丽娜,随歌剧团到圣彼得堡演出.在这里,她与屠格涅夫相遇了. 那年,波丽娜22岁,她的声音宛如夜莺娇啼,那清丽的身影、绝伦的面容,令25岁的屠格涅夫对她一见倾心.在当时的圣彼得堡,波丽娜的崇拜者少说也有一打,屠格涅夫并不是最让人看好的一个.可是,爱情来了,就是这么说不清道不明,她偏偏看中了他. 她第一次吻他时,他便想到了猪笼草,那种生在南美森林的食肉植物,深不可测而微微开启,贴近的时候那么轻,是一种轻触,而袋底却有蜜液,最彻底的诱惑.飞蝶或虫,身不由己或奋不顾身地陷入,然后被吞噬.即使是死去,唇上如果能留有她的甜蜜,连陨落都可以羽化登仙. 1845年,歌剧团结束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巡回演出离开了俄国.屠格涅夫失魂落魄.茶饭不思,煎熬数日后,居然不顾一切,辞去了内务府办公厅十等文官的职务,去追寻波丽娜.对屠格涅夫而言,没有了爱情会要了他的命.从遥远的俄国,追到位于巴黎东南的库尔塔弗内尔的维亚多庄园里,他们重逢了. 这段岁月里,屠格涅夫白天写作,晚上就去拜访波丽娜一家.她外出时,屠格涅夫经常一天写好几封长信,向她表达感情和谈论各种事情.诚挚热烈的爱情促进了他的写作热情,一部部动人心弦的小说相继问世.屠格涅夫在文学上名声大噪,而波丽娜是他诸多作品的第一个读者和评论者.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近二十年,他们像两只鸟儿,偶尔相聚,彼此相望,天色暗了,却又不得不回到各自的小窝. 1864年,波丽娜全家迁居德国的巴登.是因为闲言碎语?是她的丈夫忍无可忍?总之人家搬走了.想不到,屠格涅夫又长途跋涉跟着去了. 波丽娜是有丈夫的人,不知道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原因,那个男人不但没有杀了屠格涅夫,而且允许他紧挨着自家的别墅,也盖了一处宅子. 屠格涅夫每年都要回故国一次,但每逢7月18日,也就是波丽娜生日这一天,纵使山高水长,他也必定要赶回巴登去,和她共度生日. 普法战争结束后,波丽娜一家又返回了巴黎.这一次,屠格涅夫居然和他们一起,在小镇布日瓦尔合买了一幢乡村别墅,取名叫“棕树别墅”.直到1883年,屠格涅夫躺在这里的一张床上告别人世,恋恋不舍地结束了他和波丽娜四十年的奇特恋情.为了一个只能相望却不能相守的女人,一个名震江湖的文学家终身不娶,爱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爱情一定有多种面貌,身体不是一切.爱情也一定有许多别人不能破译的密码,由那神秘的基因驱使着;我们遇见生命中注定要遇见的人,轻轻一拥,凭此,我们在今生才能相遇,而相遇从来就不是一件偶然的事、容易的事. 屠格涅夫是勇敢的人,准确地知道自己要什么的人,脱俗的人. 波丽娜是美丽的人,有魅惑本领的、聪明的人,脱俗的人. 波丽娜的丈夫却是奇怪的人,同时也不得不让人承认,他是脱俗的人. 这三个人搅合在一起度过了一生.他们没有被别人的唾沫淹死,没有被世人的嘲弄压垮,他们活得很安然,却让后人猜谜猜得筋疲力尽. 或许,这就是爱情..。

    四、屠格涅夫的简介,及代表作

    《父与子》

    作者介绍: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 (1818~ 1883)

    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文学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毕业

    后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希腊与拉丁文。

    1843年春,屠格涅夫发表叙事长诗《巴拉莎》受别林斯基好评,二人建立深厚友谊。

    1847~1851年,他在进步刊物《现代人》上发表其成名作《猎人笔记》。以一个猎人在狩猎时所写的随笔形式出现的,包括25个

    短篇故事,全书在描写乡村山川风貌、生活习俗、刻画农民形象的同时,深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实际上丑恶残暴的本性,充

    满了对备受欺凌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写出了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良好品德。该作品反农奴制的倾向触怒了当局,当局以屠格涅夫发表追

    悼果戈里文章违反审查条例为由,将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写了著名的反农奴制的短篇小说《木木》。

    19世纪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创作的旺盛时期,他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罗亭》(1856)、《贵族之家》(1859)、《前夜》(1860)

    、《父与子》(1862)、《烟》(1867)、《处女地》(1859)。其中《罗亭》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塑造了继奥涅金、皮却林之后

    又一个“多余的人”形象,所不同的是,罗亭死于1848年6月的巴黎巷战中。《父与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会

    阶级力量的“父与子”的关系,描写亲英派自由主义贵族代表基尔沙诺夫的“老朽”,塑造了一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识分子巴札罗

    夫。但巴札罗夫身上也充满矛盾,他是旧制度的叛逆者,一个“虚无主义者”,否认一切旧传统、旧观念,他宣称要战斗,但却没有行

    动。小说问世后在文学界引起剧烈争论。

    从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结交了许多著名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等。参加了在巴

    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雨果)。屠格涅夫对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的沟通交流起到了桥梁作用。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既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又长于抒情。小说结构严整,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生动,尤其

    善于细致雕琢女性艺术形象,而他对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写也充满诗情画意。

    参考资料:

    五、关于屠格涅夫的简介

    1、人物简介

    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生于世袭贵族之家,1833年进莫斯科大学文学系,一年后转入彼得堡大学哲学系语文专业,毕业后到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历史和希腊与拉丁文。

    从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时间在西欧度过,结交了许多著名作家、艺术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龚古尔等。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文学大会”,被选为副主席(主席为维克多·雨果)。屠格涅夫对俄罗斯文学和欧洲文学的沟通交流起到了桥梁作用。

    屠格涅夫是一位有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家,他既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又长于抒情。小说结构严整,情节紧凑,人物形象生动,尤其善于细致雕琢女性艺术形象,而他对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写也充满诗情画意。

    2、主要著作

    屠格涅夫早期写诗(《帕拉莎》《地主》等)。1847~1852年发表《猎人笔记》,揭露农奴主的残忍,农奴的悲惨生活,因此被放逐。在监禁中写成中篇小说《木木》,对农奴制表示抗议。以后又发表长篇小说《罗亭》(1856年)、《贵族之家》(1859年),中篇小说《阿霞》《多余人的日记》等,描写贵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好发议论而缺少斗争精神的性格。在长篇小说《前夜》(1860年)中,塑造出保加利亚革命者英沙罗夫的形象。后来发表长篇小说《父与子》,刻画贵族自由主义者同平民知识分子之间的思想冲突。后期长篇小说《烟》(1867年)和《处女地》(1877年),否定贵族反动派和贵族自由主义者,批评不彻底的民粹派,但流露悲观情绪。此外还写有剧本《村居一月》和散文诗《傻瓜》等。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