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遵宪
一、近代诗人黄遵宪的诗近代诗人黄遵宪著名的诗
海行杂感 稗瀛大海善谈天,?O女童男远学仙。
傥遂乘桴更东去,地球早辟二千年。 青李黄甘烂漫堆,蒲桃浓绿泼新醅。
怪他一白清如许,水亦轮回变化来。 中年岁月苦风飘,强半光阴客里抛。
今日破愁编日记,一年却得两花朝。 星星世界遍诸天,不计三千与大千。
傥亦乘槎中有客,回头望我地球圆。 家书琐屑写从头,身在茫茫一叶舟。
纸尾只填某日发,计程难说到何州。 温则宫朝会 万镫悬耀夜光珠,绣缕黄金匝地铺。
一柱通天铭武后,三山绝岛胜方壶。如闻广乐钧天奏,想见重华盖地图。
五十余年功德盛,女娲以后世应无。 寄怀左子兴领事 古人材艺今俱有,却是今人古不如。
十载勋名辅英?,一家安乐寄华胥。头衔南岛蛮夷长,手笔西方象寄书。
闻说狂歌敲铁板,大声往往骇龙鱼。 登巴黎铁塔 拔地崛然起,???虼0僬伞W苑羌儆鹨恚肽荃媛纳稀8弑晷鹫耄奈姨O率逭善欤扇萸苏省J∩؟牛躲谝傧嘞颉S稳似笞憧矗丫ّ劢绱础P蒂可咸冢抨ら裣臁H艘巡灰矸桑某隹招樯稀2⑹牢薅穑懒⒕腊。
二、为什么说黄遵宪是“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黄遵宪生于公元1848年,去世于公元1905年,为广东嘉应州客家人,字公度。
黄遵宪自幼接受传统儒家教育长大,长大之后参加科举考试,于公元1876年中举人。他的家人本来期望他继续考试,进士及第,光宗耀祖的。但是在1877年,黄遵宪被任命出使日本,于是黄遵宪不顾家人反对,成为驻日大臣。此后黄遵宪一多半的人生都是在外国渡过的,从驻日大臣到驻美大臣,再到驻英大臣,一直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黄遵宪才归国。
黄遵宪是清朝著名的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同时也得到后世“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的赞誉。
三、古人黄遵宪有什么事例
黄遵宪( 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广东省梅州人 ,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末杰出的爱国诗人、外交家。
1848年4月27日生于广东梅州(梅县),他的一生可分为四个阶段:即读书应试阶段(1863~1876);出使阶段(1877~1894);参加变法阶段(1895~1898);乡居阶段(1899~1905)。1876年中举人。1877年随驻日大使何如璋出使日本,撰写《日本国志》(1887年成书),全书共四十卷,五十余万字,详细论述日本变革的经过及其得失,借以提出中国改革的主张。驻日期间,针对日本于1875年派兵占领琉球,建议对日本采取强硬的政策和立场。1882年,调任驻美国旧金山总领事。适逢美国议院制订了《限制华工条例》15条,旧金山侨民深受其害,多名侨民被当地政府以“不卫生”为借口而被捕入狱。经过黄遵宪的努力,被拘捕的华侨被全部释放,争得了总领事给华工签发执照的权利。1890年,以分省补用道任驻英国二等参赞,1891年任驻新加坡总领事,从事改善侨胞待遇、保护侨胞财产的工作,发展华侨教育,取得一定成效。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期间,黄遵宪被召回国,任江宁洋务局总办。1895年参与上海强学会、与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创办《时务报》,任湖南长宝盐法道,后署理湖南按察使。戊戌变法期间辅佐湖南巡抚陈宝箴大力推行变革,倡立的湖南保卫局,将近代警政引入中国。1898年8月,任出使日本大臣。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清政府列为“从严惩办”的维新乱党,由于外国驻华公使等干预,清政府允许黄遵宪辞职还乡。黄遵宪回乡后仍热心推进立宪、革命等工作,并潜心新体诗创作,被誉为“诗界革命巨子”。同时,他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创立嘉应兴学会议所,自任会长,积极兴办新学堂。1905年3月28日,病逝于嘉应,终年五十八岁。黄遵宪的著作生平自定的有《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人境庐诗草》等3种。
黄遵宪故居:人境庐,在故居旁不远是公度中学,也就是以他的号为名的中学,现在已改为黄遵宪纪念中学。
四、黄遵宪是什么人
黄遵宪(1848年一1905年),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广东嘉应(今广东梅州)人清末爱国诗人,杰出的外交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曾历任驻日、英参赞,驻美总领事,署理湖南按察使。于光绪帝十三年,黄遵宪著成《曰本国志》一书,其中的维新变法思想,对当时的康有为、梁启超甚至光绪帝皇帝都产生了很大影响,使他们深受启发,而其中的”分官权于民”的思想更是明显地启发了一代伟人孙中山形成民权主义的思想。
后黄遵宪参加强学会成为维新运动中的积极分子。其后黄遵宪邀请梁启超到上海创办《时务报》以鼓吹变法。
戊戌新政失败后,黄遵宪被清政府列入"从严惩办"的维新乱党的行列,但由于外国驻华公使等的干预,清政府允许黄遵宪辞职还乡。黄遵宪回乡后仍继续热衷于推进立宪、革命等工作,并潜心进行新体诗的创作,论诗主张"我手写吾口”,要求表现“古 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
擅长古体诗,有《曰本杂事诗》及《境庐诗草》等名诗。被誉为"诗界革命巨子”。
同时,他热心于家乡的教育事业,创办了嘉应兴学会议所,并亲自担任会长,积极兴办新学堂。黄遵宪的著作有《日本杂事诗》、《曰本国志》、《人境庐诗草》等三种。
。
五、黄遵宪 今别离 赏析
《今别离》赏析 赏析一 黄遵宪倡导"诗界革命",主张"我手写吾口",黄遵宪:《杂感》诗。
以表现"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是中国诗歌白话革命的先声,预示了诗歌意象更新与创造发展的时代方向。
他宦游海外的创作,明显地反映了欧洲近代科学发展对人类生存环境与日常生活的影响,对照传统诗歌的取象设喻,已经有了很大不同,如梁启超认为是首?quot;诗界革命"大旗的《今别离》四首,分别写轮船、火车、电报、相片和东西两半球昼夜相反的情景,副题即标明了它们是"古人未有之物"。"钟?声"?、"轻气球"和"一刻既万周"的"转轮",都是近代科技发展的产物,选录《今别离》其一:"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
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有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所愿君归时,快飞轻气球。
"都反映了近代西方科学知识范畴里的物象和生活现实,已经开始参与中国近代的诗歌意象更新。如果拿晚清诗坛拟古派泰斗王运的同题之作《今离别》对照一下,这种意象新变的痕迹也许更为突出。
比黄遵宪年轻15岁的王?运因袭传统诗歌意象,他的诗里几乎全用唐宋思妇诗的陈旧套语:"肠断"、"天涯"、"罗裳"、"浮云"、"空帷"等等。 参见王运《今离别》:别来五日春水生,/桃枝成碧花欲明。
/开帘望东风,/远近伤我情。/君肠断,/妾身老,/绣衣罗裳著春早。
/愁如细雨连烟草,/去年离别莺始啼,/今年啼莺别处飞。/垂杨复何心,/从风飘絮来。
/天涯浮云皎月意,/不尽绝思还空帷。其中"愁如细雨连烟草"一句,更是直接出自北宋贺铸的《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同写《今别离》,墨落窠臼,并无新创。黄遵宪的有关创作包括《登巴黎铁塔》、《伦敦大雾行》等,和他的《今离别》一样,都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某种意象创新的艺术追求,近代科技物象的描摹,是其中的突出表现之一。
? 但是,黄遵宪笔下的有关科技物象以及生活景观,基本上还停留于对异邦风物新知的自然写真与客观描述,还没有涉及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确立的人文主义思潮,更不可能深入宇宙与人生、社会与自我的生存状态及精神自由的境界,来揭示人的现代意识与情怀。比如《今离别》中借相片、电报表现的,仍不过是离人思妇的陈旧情调,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脱尽传统文人的吟咏趣味,甚至可以说本质上"其迹未化"。
钱萼孙:《梦苦诗话》。所以,黄遵宪笔下的这些物象咏写与科技生活有关,但比较现代诗歌意象,仍有很大距离。
赏析二: 《今别离》四章是黄遵宪“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梁启超语),“能直言眼前事直用眼前名物”(夏敬观语),是诗体试验的典范作品。四章《今别离》运用乐府杂曲歌辞崔国辅旧题,风格古朴,写法悉依古法,而内容上却是写上一个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的新事物,先后分别咏轮船、火车、电报、照相以及地球东西两半球昼夜等。
其中被引用最广的是第一章。他的试验是有成效的,那些被认为缺少传统韵味的现代文明的事物,被诗人妥妥贴贴地嵌进了饶有古趣的旧框架中。
他的工作仅仅在于证实,旧诗是有可能表现现代事物的。他并不试图说明,旧诗应当被取消或被替代。
这也就说明了,一批“诗体革命”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他们的行动所包蕴的“革命”性相当微弱。但黄遵宪的《今离别》不经意间却向我们传达出一个崭新的信息,即一个生活在封建农业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新奇感,以及他处理这些感受时所面临的表达方式的匮乏。
作为这个传统文化培养出来的知识精英,黄遵宪具有极大的应变能力,由于他对中国传统诗艺的谙熟,他得心应手地利用所熟悉的技巧,对目前的新异予以恰当的处理。这就是我们此刻读到的既陈旧,又新鲜的《今离别》。
中国初次接触西方文明的知识者,当他站在19世纪的最后的太阳下,面对着喷吐着白色烟雾的轮船和火车这些庞然大物,首先受到震憾的便是它的不可思议的速度和巨力。诗写离别常用“别肠”一语,但黄遵宪这首诗开头便写:别肠转如轮“把传统的意境与火车的车轮转动加以联系便颇新异。
在过去,诗人笔下的是“一日一万周”,而现在却是“一刻即万周”,则是对于现代速度传神的描绘,这在传统诗文中是没有的。这样的诗一下子把传统的时空观念打破了,人的视野拓宽了,思维也变得焕然一新。
黄遵宪的诗歌变革主张,是尽量采用古法以表达新观念。这种观念新是新了,却依然站在保护旧法的立场,所以并不彻底。
但它实践的结果却造出别样的境界;中国传统诗的境界是静,时间是绵远不变的,白天和夜晚也是固定的。这样的意境在现代科学的侵袭下解体了,这章《今别离》中的人生离别之苦,无形中增加了新的悲愁――即使是梦魂中的想念,也得难以实现了,因为不仅人各一方,而且是“昼夜相背驰”,如何能够相聚呢?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