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平凡的世界作者

    平凡的世界作者

    一、写《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是哪年怎么去世的

    路遥,原名王卫国 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北清涧 因家贫,7岁过继给延川县的伯父 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 1976年毕业,同年8月分配到《延河》任编辑 1982年成为专业作家 1983年电影《人生》在全国上映,引起巨大轰动 1988年完成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被无情的病魔夺去了年轻的生命。

    长期艰辛的创作使他积劳成疾,终因肝硬化、腹水引起肝功能衰竭,在西安西京医院猝然离世。相距43岁生日仅仅16天。

    主要作品: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人生》;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 最喜欢读的书籍:《红与黑》、《创业史》、《人间喜剧》 敬爱的导师:柳青 秦兆阳 心爱的人:女儿路茗茗 结束语:这是路遥的一份不完全档案,我们以时间的顺序探求他的人生轨迹。 短短的四十三年,路遥就是这样走过的。

    艰辛与奋斗一直伴随着他。小时候讨过饭,被送给伯父抚养;长大了面临着失学和饥饿的威胁;直到他临走的时候,他也未能完全摆脱成长过程中的阴影。

    这种生命体验,促成了《人生》、《平凡的世界》的诞生。

    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读后感] 一夜,确切的说是彻夜,读完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读后感.我知道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小说,一夜看完有点走马观花之嫌.但是不论怎样不负责任的阅读方式都会给读者一个基本的印象,而这个印象对于我来说是很深很深的,所以我将这个印象写出来,同时写一下我的观感. 《平凡的世界》时间跨度是七五年至八五年.发生地点在广袤的黄土高坡上一个叫做双水村的地方.基本上整部小说是写双水村的变化和双水村的人.在这个十年里,中国又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双水村及双水村的人是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缩影.在那段年代里,文化革命结束了,邓小平上台执政带来了改革开放. 我不想详细的叙述小说的内容,实际上里面包含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路遥显然是想用一种现实主义的笔法细致的勾勒出一幅宏大的社会画卷.在里面各个阶层不论性格面貌都栩栩如生的人物我随口都能数出好多.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因为路遥的精湛的小说功底,极其严肃的写作态度,使这部小说具备了作为那一段历史最好的辅助教材. 显然,我无法做小说评论,这当然是因为水平的原因.但是这部小说给我最大的教育意义则是一种对农民的深刻理解.现代城市年轻人可能很难真正理解农民.农民的生活,农民的想法.农民曾经过的日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农民现在和未来他们也不会关心.实际上笔者本人也不曾有过真正的了解和认知.如果要有这种水平的想法恐怕必须经历过农村生活.但是间接知识也能够带给我们启示和触动.这就是《平凡的世界》,这就是《徐三关卖血记》.这些小说能够深刻的反映农民的生活和喜怒哀乐,读完这些小说从某个意义上说我们也经历过了那个时代,也曾在田中挥汗如雨.这些书的现实意义在于中国的现状,在于历史的延续,在于未来的展望和我们年轻人自身的提高:对人性的理解,对中国的理解,对构成中国大地那一片片生命陆地的人们的理解. 另外一个方面,我很喜欢路遥的出发点——平凡的世界.他的世界是平凡的,这只是黄土高原上几千几万 座村落中的一座.但路遥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说孙少平,他受过了高中教育,他经过自学达到可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探讨的程度.作者赋予了这个人物各种优良的品质,包括并不好高骛远.在路遥的世界中出现的都是平凡的人物,这是在这些平凡的人物里他描写着人性中的善与美,丑与恶,读后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读后感》.在他的世界里,人的最大的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这点从孙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体现.当他得到调出煤矿来到城市的机会时,他选择的是煤矿.这不是又无他有多高的觉悟,而是他对自己工作过的地方的热情和眷恋.他选择了平凡. 孙少平是一个近似于宗教信仰的精神至上的奋斗者,不甘于生存在落后农村中,而又无力改变农村的苦难现实,他选择了逃避,努力为改善自已的生存方式而抗争,他的奋斗历程是典型的中国落后农村青年悲剧式的发展.为什么说是悲剧式?中国落后农村青年的个人奋斗、个人努力的原动力是跳出农门,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就是成为城市人,改善自我生存条件.而他倾尽青春精力所得到的是城市人所摒弃的、不屑一顾的生活方式. 他的自尊无非是对这种悲剧式的自我奋斗的自我肯定,竭力保护奋斗成果的自卑;他的自信无非是对自我艰辛的补偿式的自我评价;他的自强无非是唤来城市人的同情和怜悯,可悲的是孙少平始终没有觉悟,而最终失去了奋斗目标,因为他的导师、他的精神之源、他的奋斗原欲、他的青春偶像已从形体上灭失,田晓霞启导他、激发他,甚至不惜以青春为代价鼓励他,目的是为了唤醒他的人性发展,不致于泯灭在尘土之间,能保持一种高尚追求,实现人生最大价值,而田晓霞死后,她的精神并没有激发孙少平向上努力,孙少平的人生抱负在报恩式的庸俗生活中、在救世主式的责任担负中搁浅在一个悲哀的矿工家庭中. 孙少平努力用保尔.柯察金的思想支撑自己,带给自我奋斗的勇气,但保尔的奋斗目标是改善大众的生存环境,担负的是苏联青年的神圣使命,孙少平呢?他恰恰沉落在为保尔所唾弃的为个人而生、为家族而生耻辱中,孙少平未竟的愿望是为父亲箍几孔窑洞,是典型的“衣锦还乡”的翻版.因此在奋斗意识上,孙少平依然停滞在双水村农民的自私、闭壅、虚荣之中,他与双水村农民的根本区别是他牢记了田晓霞教诲,没有去背个褡裢,抓个猪崽儿,而是努力挽救了他的城市意识、城市追求、城市形象. 中国农村青年的悲剧就在于“出身农门,不甘于农门”,不屈从于不平衡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分配,这种悲剧的实质是国家制度的悲哀.不公正性的农村政策禁锢了农村青年的发展,《平凡的世界》所揭示的主要问题也就是农村政策问题,如何探索农村政策,用一个出身于农村的孙少安的话说就是:不要管农民种什么!政府给农民的应该是资源服务,不能把农民简单视为国家的雇工,而把自已当作国家的代言人、掌柜的,可悲的是政府恰恰是怀有这种强烈的主人公意识,认为自己是老板,是吃“官饭的”,人民是“打工仔”,这种认识上的错位,制约着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

    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①人民需要文艺,文艺影响人民.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从《平凡的世界》中丰富了精神世界,增强了精神力量,甚至影响了一生的发展.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作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让人民享有健康丰事的精神文化生活.②文艺需要人民,人民创作并享用文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艺创作必须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创造出优秀文化作品.(2)①联系是客观的,要求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文学作品要获得永生,其筋骨与皮肉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题中观点具有一定合理性.②联系多样性要求我们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文学作品的筋骨,首先要紧紧把握时代发展脉博和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抓住文学作品永生的本质.③文辞的优美等是文学作品获得永生的重要条件,如果它能服从并服务于文学作品的本质,二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必然能创造出获得永生的文学作品;反之,如果抓不住文学作品的本质,仅有皮肉上的光鲜,是不可能获得永生的.可见,把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是不严谨的.(3)①文章要立足实践,贴进生活,有真情实感.②可借鉴名家名篇.③在遵循写作规律基础上创新.。

    四、《平凡的世界》作者是谁 主人公名字是

    1. 《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

    2. 主人公:孙少平和孙少安两兄弟。

    3. 《平凡的世界》是中国作家路遥创作的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部。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4. 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中国当代农村作家。1949年12月2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石咀驿乡王家堡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1969年回乡务农。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