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于我心有戚戚焉

    一、“与我心有戚戚焉”是什么意思

    注意:应将题目中的“与”改为“于”!! 这个问题在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这篇文中有详细解释(152面注解12): 整句话为:夫子之言,于我心有戚戚焉。

    于:在。 戚戚:内心有触动的样子。

    整句话的意思:先生您的话,在我心里引起了触动啊。 补: 1、楼下"伟伟"对“戚”本义的理解是错误的。

    据《王力古汉语字典》(第342面),“戚”的本义是“斧”!! 2、据《古汉语大词典》(1985面): “戚戚”这个词有三个义项(1)相亲貌(即“伟伟”所作的解释),例如《诗经》“戚戚兄弟,莫远具尔”(2)忧惧貌。《论语·述而》:“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3)心动貌。《孟子·梁惠王上》:“夫子之言,于我心有戚戚焉。”

    这里三个义项是并列的。 至于“戚”与“戚戚”释义之间的关系如何,是否如“伟伟”所说呢,我没有把握。

    二、谁能解释一下“于我心有戚戚焉”具体是什么意思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说夫子说的话,我深有感触。戚戚,感动、触动的样子,指心中产生了共鸣。

    拓展资料

    《孟子梁惠王上》出处为《孟子》,文学载体是文言文,作者是孟子。该作品主要表述孟子劝解梁惠王做一个仁君的故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孟子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三、与我心有戚戚焉的意思是

    意思是在我心里产生了触动。

    出自——春秋战国孟子《孟子·齐桓》。

    原文:王说,曰:“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译文: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想法。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扩展资料:

    人物介绍

    齐宣王(约前350年-前301年,约50岁),妫姓、田氏,名辟疆,战国时代齐国国君,齐威王之子。

    前314年,燕国燕王哙禅让王位给宰相子之,太子平被迫起兵夺回权力,反而被杀。齐宣王乘此大乱,派匡章率军攻破燕国,燕王哙被杀,子之逃亡,后被齐人抓住做成肉酱。

    前312年,齐宣王杀王后,后娶钟离春为后。相传钟离春是一位样貌奇丑的女子。

    随后齐宣王向孟子请教称霸天下的方法,孟子因势利导,游说齐宣王弃霸道而行王道,但是齐宣王没有听从,反而军纪败坏,掠夺民财,导致燕人叛乱,不久齐军就在赵、魏、韩、楚、秦等国的压力下被迫撤军,而燕人则共立公子职,是为燕昭王,齐宣王感叹:“吾甚惭于孟子。”

    齐宣王爱听吹竽,要三百人合奏,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混进竽乐队里,一直到齐宣王去世,都没被拆穿;齐愍王立后,喜欢单独演奏,处士赶紧逃亡,这是成语滥竽充数的典故由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齐宣王

    四、“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意思

    出自。

    《齐桓、晋文之事》 戚戚:心有所动的感觉。 王说⑴曰:“《诗》云⑵:‘他人有心,予忖度⑶之。

    ’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⑷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⑸’,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⑹’,而不见舆薪⑺,则王许⑻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⑼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⑽,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⑾。

    天下可运于掌⑿。《诗》云⒀:‘刑于寡妻⒁,至于兄弟,以御⒂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⒄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⒅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

    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注释】 ⑴说:同“悦”。

    ⑵《诗》云:引自《诗经.小雅.巧言》。 ⑶忖度:猜测,揣想。

    ⑷戚戚:心有所动的感觉。 ⑸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⑹秋毫之末:指细微难见的东西。 ⑺舆:车子。

    薪:木柴。 ⑻许:赞许,同意。

    ⑼形:情况,状况。 ⑽太山:泰山。

    北海:渤海。 ⑾老吾老幼吾幼:第一个“老”和“幼”都作动词用,老:尊敬;幼:爱护。

    ⑿运于掌:在手心里运转,比喻治理天下很容易。 ⒀《诗》云:以下三句引自《诗经.大雅.思齐》。

    ⒁刑:同“型”,指树立榜样,做示范。寡妻:国君的正妻。

    ⒂御:治理。 ⒃权:本指秤锤,这里用作动词,指称物。

    ⒄抑:选择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还是”。 ⒅构怨:结怨,构成仇恨。

    五、“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意思

    出自。《齐桓、晋文之事》

    戚戚:心有所动的感觉。

    王说⑴曰:“《诗》云⑵:‘他人有心,予忖度⑶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⑷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⑸’,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⑹’,而不见舆薪⑺,则王许⑻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⑼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⑽,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⑾。天下可运于掌⑿。《诗》云⒀:‘刑于寡妻⒁,至于兄弟,以御⒂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⒄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⒅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注释】

    ⑴说:同“悦”。 ⑵《诗》云:引自《诗经.小雅.巧言》。 ⑶忖度:猜测,揣想。 ⑷戚戚:心有所动的感觉。 ⑸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⑹秋毫之末:指细微难见的东西。 ⑺舆:车子。薪:木柴。 ⑻许:赞许,同意。 ⑼形:情况,状况。 ⑽太山:泰山。北海:渤海。 ⑾老吾老幼吾幼:第一个“老”和“幼”都作动词用,老:尊敬;幼:爱护。 ⑿运于掌:在手心里运转,比喻治理天下很容易。 ⒀《诗》云:以下三句引自《诗经.大雅.思齐》。 ⒁刑:同“型”,指树立榜样,做示范。寡妻:国君的正妻。 ⒂御:治理。 ⒃权:本指秤锤,这里用作动词,指称物。 ⒄抑:选择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还是”。 ⒅构怨:结怨,构成仇恨。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