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罄竹难书

    一、"罄竹难书"是什么意思

    罄(qìng) 据《旧唐书·李密传》记载,隋炀帝杨广的残暴统治,导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农民起义。

    其中,瓦岗农民义军首领之一的李密,推翻隋炀帝统治的决心非常坚决。在隋炀帝发动高丽战争时,身为隋将的李密就力劝越国公杨素之子杨玄感起兵反隋。

    杨玄感不敢,李密自己率兵反隋。当他领兵逼近洛阳时,布告天下,历数隋炀帝的十大罪状,号召海内群起而攻之。

    布告有这样四句话:“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意思是:用完了南山的竹子,也书写不尽隋炀帝的罪过;放出东海的海水,也洗不清隋朝残暴统治的罪恶。

    “罄竹难书”形容罪过之多,写都写不完。

    二、请讲出成语“罄竹难书”的来历

    你好! 罄竹难书 [qìng zhú nán shū] 成语解释 罄:空,尽。

    竹:指竹简。书:写。

    砍尽竹林制成竹简,也难写完。比喻罪恶太多,无法写完。

    相关人物: 宇文化及 李密 翟让 成语出处: 《旧唐书·李密传》:“磬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 成语示例: 沦陷区的同胞在抗战中所表现的奇迹,真是所谓~。

    邹韬奋《抗战以来》 典 故: 李渊自从在太原起兵以后,自任为大将军,积极地向隋军进攻。 这个时候,突厥的力量很强,李渊因为一方面担心突厥坏事,一方面又想要借用胡人骠悍的胡马,所以听从别人的建议,向突厥的始毕可汗谈和,双方约定:“若得攻入长安,民众土地归于唐,金玉缯帛归于突厥。

    ” 李渊为争取人心,大开粮仓,救济灾民,并且乘机招募义兵。然而,这些义兵都是乌合之众,没有经过检阅练习,所以带领起来万分辛苦。

    此时,李密在现在的河南省东部,拥有极大的力量,而且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檄文声讨隋炀帝,其中的名句有“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 这句话的意思是,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简策,也写不完炀帝的罪状。

    罄是用尽的意思。用东海的滔滔大水,也洗不完炀帝的罪恶。

    以后我们形容罪状之多,写都写不完,称之为“罄竹难书”,这就是此句成语的由来。 自从这一篇檄文一出,海内轰动,人人传阅,李密的声势如日中天,各地反隋的领袖如窦建德和徐圆朗等纷纷上表,劝请李密即天子位,李密却以为洛阳尚未拿下,还不必急在一时。

    因为李密的声势浩大,所以李渊想要来拉拢他,遣使通书。李密自以为力量雄厚,要求李渊率领步骑数千到河南来,当面缔结盟约,由李密自任盟主。

    李渊不敢得罪李密,却又不想跑到河南去。他笑着说:“李密这个人如此夸矜自大,我正准备进兵关中,如果一口回绝他,等于平白又多了一个敌人,不如拍拍他的马屁,使他更为骄傲,然后再慢慢观看鹬蚌相争,好来坐收渔利。

    ” 于是,李渊就命令温大雅回了一封书信给李密,信上说:“天生万民,必有司牧,当今能为司牧,作为天子者,除了你还有什么人?老夫年逾知命 知命为五十岁 ,没有这个野心了。愿意跟着大弟你,攀鳞附翼。”

    李密见到信,看得眉开眼笑,乐不可支。从此,对李渊深信不疑。

    典故2 西汉的汉武帝时,有一个大侠客朱世安,被丞相公孙贺诬害,拘捕入狱,他在狱中上书揭发公孙贺父子作恶多端,其中有:“南山之竹,不足受我词!”,也就是“罄竹难书”的意思。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陇西的隗嚣,响应汉更始帝刘玄,起兵讨伐,檄文中数述王莽的罪状时,也用了“罄竹难书”这类的词句。

    南朝梁元帝时,“河南王”侯景叛变,进攻当时的首都建康(今南京),梁元帝的檄文中,也以“罄竹难书”来形容侯景的罪状之多。 (罄竹难书 N大罪状坚决拒绝国产正版DVD)图。

    三、罄竹难书是什么意思以及出处是什么

    这个词的意思是罄:空,尽;竹:指竹简;书:写。

    砍尽 竹林制成竹简,也难写完。比喻罪恶太多,无法 写完。

    这个成语出自五代•后晋•刘昀等《旧唐书•李 密传》。 隋朝末年,炀帝杨广荒淫奢侈,大兴土木,又 连年对外用兵,使百姓无法活下去,从而到处掀起 农民起义。

    在众多的农民起义军中,有一支是翟让领导 的瓦岗军。翟让骁勇而有胆略,队伍很快发展到 万余人。

    后来另一支义军队伍中的李密投奔到了 瓦岗起义军。他游说翟让联合附近各起义军,取 得对隋军的作战胜利,从而取得了翟让的信任。

    次年,李密取得了全军的领导权,称魏公。 李密取得大权后,为了进一步联合各路起义 军,并吸引隋朝的文武官员来投奔他,便在进攻隋 都洛阳的时候,发布了 一篇讨伐炀帝的檄文(一种 用以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号召各方人士推 翻隋朝的统治。

    檄文在历数炀帝残暴统治、祸国殃民的十大罪状之后写道:“用尽南山所有的竹子 制成竹简,也写不完杨广的罪过;决出东海的水, 也冲洗不清他的罪恶(馨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 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 大业十四年,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禁 军将领宇文化及等缢杀。

    同年,李密入关降唐,但 不久因反唐而被杀。

    四、“罄竹难书”最初出自哪里

    “罄竹难书”最早出自战国时的文献《吕氏春秋•季夏纪•明理》。

    《旧唐书•李密传》载: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荒淫奢侈,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 公元616年,京兆长安人李密投奔瓦岗起义军,帮助这支农民起义军的首领翟让联合各小股起义军,使之迅速壮大到拥有几十万人的反隋大军。

    后来, 李密被立为领袖,称魏公。李密为了进一步联合各方面的力量,彻底摧毁隋朝的统治,在进军洛阳的时候,发布了一篇讨伐隋炀帝杨广的檄文。

    檄文列举了杨广祸国殃民的十大罪状之后,进而揭露说:“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意思是说:用尽南山的竹子作简,也写不完杨广的罪恶;决开东海的水,也冲洗不掉他的罪行。

    后来,人们便把“馨南山之竹,书罪无穷”简化引申为“馨竹难书”。

    五、罄竹难书是什么意思

    罄竹难书 罄(qìng) 据《旧唐书·李密传》记载,隋炀帝杨广的残暴统治,导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农民起义。

    其中,瓦岗农民义军首领之一的李密,推翻隋炀帝统治的决心非常坚决。在隋炀帝发动高丽战争时,身为隋将的李密就力劝越国公杨素之子杨玄感起兵反隋。

    杨玄感不敢,李密自己率兵反隋。当他领兵逼近洛阳时,布告天下,历数隋炀帝的十大罪状,号召海内群起而攻之。

    布告有这样四句话:“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意思是:用完了南山的竹子,也书写不尽隋炀帝的罪过;放出东海的海水,也洗不清隋朝残暴统治的罪恶。

    “罄竹难书”形容罪过之多,写都写不完。

    六、“罄竹难书”是什么意思

    罄竹难书是指: 所有的竹子制成竹简,也写不完杨广的罪过;决出东海的水,也冲洗不清他的罪恶。

    由来如下: 隋朝末年,炀帝杨广残暴统治,荒淫奢侈,大兴土木,征战连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早在炀帝大业九年(公元613年),越国公杨玄感就曾乘农民起义纷起的时候,起兵反隋,但不久即败死。

    其手下李密投奔瓦岗起义军,游说起义军首领翟让联合附近各起义军起兵反隋,并取得全军领导权,被称为魏公。 李密取得大权后,为了进一步联合各路起义军及隋朝的文武官员,便在进攻隋都洛阳的时候,发布了一篇讨伐炀帝的檄文,号召各方人士推翻隋朝的统治。

    檄文在历数炀帝残暴统治、祸国殃民的十大罪状之后写道:“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毒难尽。”(用尽终南山(在西安市长安区城南15公里处,东起盛产美玉的蓝田山,西至秦岭主峰太白山,横跨蓝田、长安、户县、周至等县,绵延200余里,雄峙在古城长安(西安)之南,成为长安城的依托和屏障)所有的竹子制成竹简,也写不完杨广的罪过;决出东海的水,也冲洗不清他的罪恶。

    )“罄竹难书”一词便出于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