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人

一、全世界有多少维吾尔族人
维吾尔族是跨境民族.维吾尔族在我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南的和田、喀什、阿克苏三地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体民族,人口941.3796万人(2006年),占新疆总人口的45.62%,占全国维吾尔族总数的99.36%.另外,维吾尔族人口数超过2000人以上的地区有湖南、河南、广东、江苏、四川和北京.此外维吾尔族还分布在中亚各国,西亚(主要是沙特阿拉伯),西欧,俄罗斯北美洲,澳洲等地区和国家.合计维吾尔族总人口可得至少有2200万的数据.甚至也有人提出过3500万的统计.。
二、维吾尔族属于黄种人还是白种人
根据国内外体质人类学家的研究,在青铜时代初期,较早生活在新疆罗布泊洼地的是一支典型的白种人,他们黄发、高鼻、深目,颅骨长狭,是目前已知欧亚大陆上分布位置最东的古欧洲人类型居民.他们在这里居住了至少500年,创造了奇特的小河文化.大约同时,原分布于我国西北部处于蒙古人种支系的“古西北类型”居民经过长期迁徙,进入了哈密盆地,创造了以天山北路墓地为代表的林雅文化.这两个完全不同的种族人群以新疆东部天山地区的库鲁克塔格山为界.此后,他们不断向天山河沟、山麓地区和塔里木盆地周缘迁徙,成为史前新疆古代居民人种成分的主要来源。
三、【维吾尔族人的数量中国维吾尔族人口是多少
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皑皑的天山,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 总人口达987万人(2009年),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族共计941.3796万人(2006年),约占新疆总人口的46%.根据史籍记载:维吾尔族原是公元三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一带的游牧民族.由于受部落间战争的影响,各个部落的分支逐渐迁徙西域(今新疆),先后曾被译为“韦纥”、“乌纥”、“袁纥”、“回纥”、“回鹘”、“畏兀儿”,以后才改为“维吾尔”,沿袭至今,是“团结”、“联合”之意. 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此外还擅长园林艺术.中国最大面积的葡萄生产基地,即葡萄沟就在离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东南184公里的吐鲁番盆地.。
四、维吾尔人属什么人种啊
维吾尔族的先民丁零、铁勒、高车和回纥人(后称回鹘人)曾先后融合了漠北草原的和中亚的属于不同语系和人种的古代部族,在融合的过程中吸取了活动在新疆的古代东伊朗语诸部(即通常所说的塞人)、吐火罗人、粟特人和其他突厥部族的文化,最后形成现代维吾尔族。
?国内外人类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维吾尔族在人种特点上,有以下三种类型:一、叶尔羌河流域的巴楚、和田,以及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地带的维吾尔族中欧洲人种的帕米尔—费尔干类型(也叫中亚两河类型)表现明显。二、在多朗人和柯坪、阿克苏、伽师等地的维吾尔族中南西伯利亚人种占优势。
在新疆东部的哈密、吐鲁番和库尔勒地区也可以见到南西伯利亚人种因素的混血。三、还有一部分为欧洲人种的中—长颅型地中涨人种集团中的印度—阿富汗人种类型。
相关学者们对新疆洛浦县桑普拉墓地距今约两千年的一号丛葬墓两具头骨进行了头骨复原面貌工作,塑成的复原像容貌具有颜面长、面部强烈突出、狭长而高耸的鼻子、深目等一般地中海人种常有的形态特征。和现今生活在塔里木盆地南缘的维吾尔族人的特征相比较,对理解塔里木盆地古代居民和现代维吾尔族在人种方面的密切关系得到某种启示。
五、维吾尔族是怎样形成的
关于维吾尔族的族源,说法不一.维吾尔民族人按自己的发展史记载.本民族与突厥族同出与匈奴民族,是匈奴族的单于的两个王子发生争斗分裂,带领自己的部下逐渐形成了突厥和回鹘两个不同的民族,回鹘就是维族的先民,所以维吾尔语与其他的突厥族语言基本相同,只是发音上有所区别,包括远在小亚细亚的已经与当地民族融合很久的土耳其语都和维吾尔语基本相同,维吾尔族人到土耳其一个月就可以完全学会土耳其语和阿塞拜疆语,他们听这两种语言与听哈萨克等民族语言没有什么区别,就像是在听方言.而许多民族学家错误的认为其先民是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北方游牧民族丁零以迄铁勒.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汉文文献中对“维吾尔”这个族名有不同的译写.4世纪写作“袁经”,6世纪末、7世纪初写作“韦纥”,788年以前写作“回纥”,788年以后至13世纪70年代改写为“回鹘”,13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40年代写作“畏兀儿”,17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则称“回部”或“缠回”等.还有人认为其族源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的“呼揭”、“乌揭”,甚至远古塔里木盆地的原始土著民族. 唐天宝三年(744年)回纥消灭突厥汗国,居住在鄂尔浑河和色楞格河沿岸的回纥人建立了回纥汗国,其统辖范围包括贝加尔湖西南、叶尼塞河上游、阿尔泰山西南、天山以北、兴安岭以东等广大地区,后曾占领过天山以南部分地区、七河流域、真珠河(今锡尔河)、拨贺那(今费尔干纳)等地,与唐朝长期友好,曾两次派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并与唐多次和亲. 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回鹘汗国破灭,回鹘部众除一小部分留在原居住地外,绝大部分被迫进行大迁徙.分南下与西迁,南下主要分为二支,其中一支奔向河西走廊,与早在武则天时南渡大漠而徙居于河西的回纥部众聚合.建牙帐于甘州(今甘肃张掖),被称为甘州回鹘或河西回鹘. 咸通二年(872年)在甘州自立可汗,11世纪上半叶为西夏击败,后又为蒙古所统治.他们长期繁衍生息,今甘肃省的裕固族,这一支回鹘人的后裔.另一支回鹘部众来到天山以北,以西州(即高昌,今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起高昌回鹘政权,史称西州回鹘或高昌回鹘.其政权一直存在到元朝中期,他们与当地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生息,相互交流,逐渐融合,发展成为这一部分地区今天的维吾尔族.西迁的第三支回鹘人进入中亚地区,和先于他们进入这一地区葛逻禄等部汇合.因其活动于葱岭以西,史称葱岭西回鹘. 在9世纪末到13世纪初,这一支回鹘,联合其他突厥语系部落建立政权,称为喀喇汗王朝,其极盛时期的疆域包括今塔里木盆地的中部和西部、伊犁河流域和巴尔喀什湖以东、楚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周围、锡尔河中游和阿姆河中游的以东地区.他们与塔里木盆地的居民在长期生息中逐步发展为这一地区的近代维吾尔族.另一说认为维吾尔族自古就生活在新疆境内,后与西迁的回鹘人聚合发展成近代维吾尔族.。
六、和田的维吾尔,写了维吾尔族人的哪些特点
4个特点(1)豪气与乐观的维吾尔族 A.轻声读第1自然段,想像这段话所描写的情景:黑夜,铺天盖地的沙尘暴中传来热烈激昂的歌声.这歌声饱含着对黑暗与沙尘暴的蔑视,以豪气与乐观超越了可怕的黑暗与自然.B.找一找文中的对比:被沙尘暴统治与破坏的夜-热烈激昂的歌声;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倾听--驾着马车迎风引吭高歌.这样的对比中不由得让人对和田维吾尔民族的豪气与乐观肃然起敬.C.有感情朗读这一段.(2)酷爱土地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2.3自然段,和田维吾尔人的生活中,哪些与土息息相关?A.“民以食为天”,维吾尔族人的吃几乎离不开土.找一找,哪些句子写出了作者的惊叹.(“谁能想到”“谁又能想到”两个感叹句.看图片,认识烤肉、馕、“库乃其”这些美味,以及生产美味的馕坑.) B.把衣服铺在沙漠上晾晒.想象那样的情景:在寂静广阔而又单调的沙漠上,各色的衣服犹如巨幅抽象画.而能够在这样的背景下画出如此有创造力的画家,只能是热爱生活、热爱土地的维吾尔人.C.和田维吾尔人的吃和穿,都离不开他们深深热爱的土地.诗人艾青曾深情吟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让我们也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内容.(3)爱美的维吾尔族 读一读第5自然段,为什么说爱美是他们的“天性”?A.画出作者打比方的句子,体会“美不胜收”.(巴扎的闹市里,那一顶顶鲜亮绣花“都帕”,那一团团飘然而过的“艾得来斯”,犹如天幕上朵朵鲜艳的彩云,又似花园里一片片随风摇曳的花儿,真是美不胜收;密密的眼帘,深邃的眼睛,像花儿般绽放在风沙里.) B.爱花、种花、绣花,衣着如花,姑娘似花,维吾尔族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美丽地生活着,正像坚强的花朵,在最贫瘠的土地上仍然尽情地吐露芬芳.(4)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 “没有歌舞,维吾尔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经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受任何限制,想跳就跳;聚餐的目的不在于吃,而在于载歌载舞.)。
七、关于维吾尔族的作文400字左右
维吾尔族的小花帽 在我喜爱的众多玩具中,有一顶造型奇特的维吾尔族小花帽.这顶漂亮的小花帽是去年我们全家在新疆旅游时,特意从闻名中外的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巴扎:维语集市的意思)上买来的.这顶小花帽很不简单,它是维吾尔族人用灵巧的双手和针、五彩丝线等,通过扎、绣、串、刺等复杂工艺精制而成的. 见我对小花帽十分喜爱,爸爸的一位战友马上给我当起了“临时解说”.据叔叔介绍,居住在新疆天山南北的维吾尔族人,无论男女老少,不分春夏秋冬,都喜欢戴这种四棱形的小花帽(维语称之为“朵巴”),这是他们民族数百年来的传统习惯.这种小花帽不但实用,而且是一种既精致又漂亮的工艺品.花帽上,有的串着珠宝,有的用五彩线绣出各种花卉、水果的图案,如雪莲、哈密瓜等.还有的四周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金属片,戴在头上,好像浑身上下都在发光,真有珠光宝气、金光灿灿的感觉,让人爱不释手.小花帽是一种高雅的装饰品.维吾尔族人在参加节庆、婚礼、舞会等重要活动时,都要精心挑选他们所喜爱的小花帽,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我们在大街上见到的一些维吾尔族妇女和小姑娘,她们不但在头上戴着一顶大花帽,而且还在辫子上缀着一串串葡萄似的小花帽,走起路来像移动的“花篮”,好看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