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劝学读后感

    一、读《劝学》这首古诗后感急

    东晋诗人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喜爱读书.他写了一首《杂诗》:“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好好读书. 唐代文豪韩愈在一首读书诗中写道:“读书患不多,思人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指出在治学的过程中,要“多读、多思、虚心、躬行”.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写有一首留芳千古的《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他劝诫人们要勤奋学习,不要错过读书的好时光. 晚唐诗人杜荀鹤,酷爱学习,他写有一首优美的《闲居书事》诗:“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少年辛苦终事成,莫向光明惰寸功.” 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对读书情有独钟,他写过多首关于读书的诗.其中有千古流传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诗:“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告诫儿子,只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还是片面的,更重要的是要亲身实践. 宋代哲学家朱熹,写有一首富有哲理的《观书有感》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把读书和人的知识更新比喻得非常形象生动. 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著有《牡丹亭》,是我国戏剧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他在《正觉寺示弟儒祖》诗中写道:“窗间白发催愁境,烛底苍头劝读书.”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写有劝人们读书要专一,切忌糊思乱想的《怜思诗》:“一个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南思北想无安着,明镜催人白发多.” 明代诗人于谦喜爱读书,认为读书能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清代诗人袁枚,博学多才,他的一首读书诗提醒了人们,读书要求理解,切莫囫囵吞枣:“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蠹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 清代诗人萧抡谓写有《读书有所见作》诗:“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忠告人们要热爱读书,读书要持之以恒,并将其道理表达得淋漓尽致. 唐末诗人王贞白,早年在江西庐山五老峰下的白鹿洞书院读书时,曾写下《白鹿洞诗二首》,其第一首为:"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不是道人来指引,周情孔思正追寻".其"一寸光阴一寸金"是流传千古的佳句,常被后人引用.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对读书情有独钟.他的《宋安淳秀才失解西归》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日名宦恐不免,今日栖迟那可追."不但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进行了诗化,而且告诫人们要抓紧时间学习. 宋代理学家陆九渊写过一首题为《读书》的诗:"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这首诗是他读书的经验之谈,他强调读书切戒慌忙,贵在"涵泳"(细细体会琢磨). 宋代诗人刘过有一首题为《书院》的"劝学诗":"力学如力耕,勤情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捻时."诗中提出勤奋读书如农夫种地,几分耕耘,几分收获. 明朝宰相于谦把读书看作"乐"事,他的读书诗写得十分真切:"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他认为读书能得到美好的精神享受,使灵魂得以净化,从而进入一种崇高的境界.。

    二、读《劝学》有感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诗经》上说:“不要总想贪图安逸,小心谨慎地做好你的工作,爱好这种行为,神明知道了,就会赐给你莫大的幸福。

    最高的修养,莫过于精通道理使得自身起变化,最大的幸福膜过于用原无灾无难。”我们每天都在认真、拼命的工作,为的是以后,也许是为了以后的以后的收获,却不知正如《劝学》中所说的,整天的冥思苦想,却不知学习片刻有收获,只要你在生活中,在工作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话,你会发现每时每刻你都会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获的,积少成多、积土成焉,日久无常,你就会发现,你已成为一位知识的富有者,尽管每个人的先天资质有所差异,但着差异是微乎的,只要聪明能干,多去凭借和利用客观事物,你也会成为君子的。

    积土成为高山,风雨从山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就在渊中成长,积累善行养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智慧日增,也就具备了圣人的思想品质,所以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地走,这样才能到千里之外,就象前面所说的留心生活中的每一点滴,日久天长的坚持下去就会成为富有者,但是具备了“财富”还应专心致志、刻苦钻研、戒骄戒躁,你才会成为真真正正的“富有者”,只有这些都做到了你才是真正地会学习,懂学习的人,你才可能为人师。

    三、劝学的读后感

    读完了《劝学》这篇文章后感触挺深的,文章的宗旨是指:学习要“用心一也”!知识是由一点一点积累而成的。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这个“学”字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啊。

    世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伟人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就是因为他们“学”。当然世界上的人几乎99%都有学,但为什么有些人一生平平庸庸,而有的却出类拔萃呢?问题就出在这里。

    文中写到:“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这几句话里概括了许多。为什么许多人不能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学的东西不够,下的工夫也不够。

    这就是锲而舍之啊!有的人为什么能够出类拔萃?那是因为他们锲而不舍! 世界上有许多非常聪明但却没有成功的人,按道理说聪明的人应该成功才对呀!是因为他们找不着方法,因为他们“锲而舍之”呀!但是许多智商平庸的人却非常地成功,因为他们认准了目标,总结了方法,锲而不舍啊!不断努力。这就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一驾,功在不舍”的意思所在!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

    人类的祖先创造了知识,然后一代传一代。人们不断地创造知识,知识不断地淘汰、不断地创新。

    人们不断地学习先人的知识,并总结出新的知识,才创造了今天高度文明的21世纪社会。这一切都是因为“学”啊!学习等于继承了先人们的智慧,继承了先人们经过不懈努力创造出的精华。

    上帝给了人们生存的头脑,但人们创造的成就却跌破了上帝的“眼镜”。人类只有学才能进步。

    只有学才能拓展我们的视野,也只有学才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学,才能创造出自己优越的物质生活。

    学习不是一两天的事情,而是要靠长久的努力,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不积畦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毛泽东的博学多才难道是在脑子上做个手术,把一个知识晶片移植进去而得来的吗? 闻名世界的爱因斯坦或居里夫人他们所创造辉煌成就,难道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呆在房间里什么书籍都不阅读自己创造出来的?不可能!他们是经过长年累月一点一滴地积累了渊博的知识,然后在这渊博的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啊!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我有比蚯蚓优越得多的条件,再加上我的恒心,加上我的一心一意,加上我的锲而不舍。我相信我能上纵天堂,下横地狱! 孙权是三国时期东吴的君王。

    赤壁之战后,因为大家都把周瑜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周瑜于是留下一句“既生瑜何生亮”就与世长辞了。孙权手下武将就只剩下了吕蒙。

    可是吕蒙乃一介武夫,有勇而无谋。作为一个君王,当然希望手下部将能有勇有谋。

    可眼睁睁地看着失去了一员大将,眼下又只有一位有勇无谋的吕蒙,自然着急。但他并没有将吕蒙撤职,而是悉心地劝他要多读些书。

    且不说这个故事的史学价值,就在文学上来说,其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它突出了我国古文的特色。

    只有短短100来字,却清晰具体地记述了一件事,而且中间跨越的时间非常之久。 读完这文章,给我最大的启发那就是书的价值。

    作为一个君王,每天有忙不完的国家大事,况且那是三国时期,各个国家的局势都还不太稳定,随时可能发生战争。可是孙权却常常读书,还劝自己的属下要多读书。

    由此可见,书的价值的确很大。也许,“书中自有黄金,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凡是读过书的人,都应该会有一种感觉。书可以满足一个人的精神需要。

    您是否孤独过,丧失信心过,彷徨过。那么书也不失为你开的一剂良药呀!当你在百忙之中抽出空来看看书时,那时你就会领略到书的真正含义。

    不知是谁说过这样一段话:“你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可那不是镜子的错呀!”其实每一本书都是一面镜子,照亮了你的不足,因而反射出智慧的光芒。“开卷有益”,你读万卷书,那么万卷书便会教您领略人生的真谛。

    高尔基曾说过:“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幸福和有意义。” 的确,一人读的书越多,就越能明白事理,也就更能读懂人生,更加珍惜人生。

    我们说人生是一条路,而这条路确实有无数本书铺成的呀!如果没有了书,那么它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就会永远只是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路,甚至会变成一条被人们遗忘了的路,一条被人们丢弃了的路。培根的一段话尤为精彩:“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数学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变……无非就是让我们博览群书。

    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相信我们的生活就一定会充实幸福。 至于我自己,平常也酷爱读书。

    但不像一些文人,捧着书就不肯放手了。我从不刻意的花几个小时来看书,除非那时比较清闲。

    我喜欢挤小时间,因为我觉得那样利用会比较节省时间。这样,一天算下来,我最起码可以有两个小时看书。

    但是我知道,在文学方面,我还要更将努力,所以,我会读更多的书。 最后以高尔基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吧: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四、《劝学》读后感》600字

    《劝学》是战国后期杰出思想家荀况的上乘之作。

    “劝学”的意思是说“劝勉,鼓励学习”。这篇写于两千多年前的佳作,至今读起来仍令人回味无穷,给人以启迪。

    一提到“学”这个字,就不禁令人想起“书上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无止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些激人奋进的千古名句,以及“囊萤照读”“画灰练字”“头悬梁”“锥刺股”的动人场面,古之圣人尚且如此,何况今之众人乎? 学习,最重要的是要端正学习态度和不断积累,正如荀子所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至江海。”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学习的确需要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不断积累的方法。对于坚持不懈的精神,有的人浅尝辄止,还未领略到真谛,就半途而废,岂不冤哉!也有的人虎头蛇尾,过分沉湎于“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忽视了另一半的孜孜不倦,到头来种的是西瓜,得的是芝麻,岂不悲哉!“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就是说无论做什么都要善于积累,没有任何人是不通过积累而获得丰富的知识的,只有经过不断地积累,才能使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不断地增加。我们从无知到知道一些知识,从a、o、e到认识成百上千个汉字,这中间都是经过无数的积累而取得的。

    试想一下,我们现在所掌握的知识哪些不是经过一点一滴的积累而取得的呢?我想答案是肯定的,如果不是经过不断地积累,我们是不会拥有现在的知识的。就拿写文章来说吧,有些同学一遇到写文章就头疼,认为没的可写,无从下笔,最终写出的文章不是平淡无奇就是不符合题意或立意不新颖,那么是什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出现呢?我认为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平时不注重积累。

    假设这些同学在平时的学习过程当中多注意对好词好句的积累,又怎会出现无从下笔,写出的文章平淡无奇的情况呢?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得就是这个道理,只有通过不断的积累,写出的文章来才会怡然自得。

    也就不愁写不出好文章了。 至于“蚓无瓜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饭黄泉,用心一也”倘若你有了这坚持不懈的毅力,再加上用心专一的态度,就如虎添翼了,“。

    你若今天立志做画家,明天发愤当诗人,后天又刻苦练钢琴,鸿鹄之志固然可嘉,但即便你再竭尽全力,想做到这样持之以恒,恐怕精力有限,也只有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感觉吧! 当今社会,瞬息万变,不仅要求人们精通数理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而且对于时事动态,乃至琴棋书画,足球电脑也不可忽视。这就需要我们在有一技之长的基础上,全方位地学习,全方位地获取能量。

    人的一生是在不断学习和积累中度过的,同样是忙碌的一世,结果有的人竹篮打水一场空,一事无成。而有的人却硕果累累,成了永垂不朽的人物。

    这些都是和学习态度密不可分的。

    五、《劝学》读后感

    读完《劝学》这文章,给我最大的启发那就是书的价值。

    作为一个君王,每天有忙不完的国家大事,况且那是三国时期,各个国家的局势都还不太稳定,随时可能发生战争。可是孙权却常常读书,还劝自己的属下要多读书。

    由此可见,书的价值的确很大。也许,“书中自有黄金,书中自有颜如玉”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凡是读过书的人,都应该会有一种感觉。书可以满足一个人的精神需要。

    您是否孤独过,丧失信心过,彷徨过。那么书也不失为你开的一剂良药呀!当你在百忙之中抽出空来看看书时,那时你就会领略到书的真正含义。

    不知是谁说过这样一段话:“你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可那不是镜子的错呀!”其实每一本书都是一面镜子,照亮了你的不足,因而反射出智慧的光芒。 “开卷有益”,你读万卷书,那么万卷书便会教您领略人生的真谛。

    高尔基曾说过:“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幸福和有意义。”的确,人读的书越多,就越能明白事理,也就更能读懂人生,更加珍惜人生。

    我们说人生是一条路,而这条路确实有无数本书铺成的呀!如果没有了书,那么它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就会永远只是一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路,甚至会变成一条被人们遗忘了的路,一条被人们丢弃了的路。 培根的一段话尤为精彩:“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数学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变……”无非就是让我们博览群书。

    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相信我们的生活就一定会充实幸福。君子说:“学无止境”。

    《诗经》上说:“不要总想贪图安逸,小心谨慎地做好你的工作,爱好这种行为。 最高的修养,莫过于精通道理使得自身起变化,最大的幸福膜过于用原无灾无难。”

    我们每天都在认真、拼命的工作,为的是以后,也许是为了以后的以后的收获,却不知正如《劝学》中所说的,整天的冥思苦想,却不知学习片刻有收获,凡是读过书的人,都应该会有一种感觉。 书可以满足一个人的精神需要。

    您是否孤独过,丧失信心过,彷徨过。那么书也不失为你开的一剂良药呀!当你在百忙之中抽出空来看看书时,那时你就会领略到书的真正含义。

    只要你在生活中,在工作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话,你会发现每时每刻你都会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获的,积少成多、积土成焉,日久无常,你就会发现,你已成为一位知识的富有者,尽管每个人的先天资质有所差异,但着差异是微乎的,只要聪明能干,多去凭借和利用客观事物,你也会成为君子的。 积土成为高山,风雨从山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就在渊中成长,积累善行养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智慧日增,也就具备了圣人的思想品质,所以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地走,这样才能到千里之外,就象前面所说的留心生活中的每一点滴,日久天长的坚持下去就会成为富有者,但是具备了“财富”还应专心致志、刻苦钻研、戒骄戒躁,你才会成为真真正正的“富有者”,只有这些都做到了你才是真正地会学习,懂学习的人,最后以高尔基的一句话来结束这篇文章吧: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六、荀子劝学读后感600字急

    《荀子》全书三十二篇,而以《劝学》为首,非常符合修道的次第.《劝学》又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开篇.学习是贯穿修道始终的.没有正确的见地只能是盲修瞎炼.然而学习又得先有目标.应该“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方向.这种圣贤教育与功利教育的区别就是“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劝学》这篇最重要的就是讲到了明心见性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有德才能明道.但德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谓之性德.然而仅有性德是不行的.因为众生的性德被无明给蒙蔽了,无法显示其光明清净的妙用,反而显示出污浊的身心世界,令众生枉受轮转六道的痛苦.只有依靠修德才能使性德的清净光明显示出来.修德就是积善,积善即是明道的资粮.善法有世出世间的不同.这种不同固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行者自己的心志之强弱.所以即使儒家的道,也并不是局限世间的,这种理解是非常肤浅的.儒家之道行之极处也是可以出世的.当然,在一切出世法中,佛教是最为高超圆满的.“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这绝非凡夫之境界.众生本来是神而明之的,之所以会变成愚昧,实在是性德被障碍的缘故.因为修德而显出性德,神明不过是性德之用而已,荀子知晓其是自得,非从外来.“圣心备焉”,圣心即是真心,“备”者恢复也,去妄显真.荀子所在的时代,佛教尚未传入中国,但绝不可说中国即无悟道者,佛经亦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荀子可谓无师自悟,但其之所以能够悟道还是因为其修学暗合道妙.宣化上人曰老子孔子皆菩萨示现,则荀子之本迹我亦不敢妄测.从《劝学》篇中我们可以明白其修学思想与佛教戒定慧三学是暗合的.荀子对道心之坚固非常重视,而曰:“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是修道最重要的,这种德操与积善的关系是密切的,是真正的戒.“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应”即是“慧”,也可以说“定”是“止”,“应”是“观”,“能定能应”即“止观圆融”.这时候才可谓之成人,即成就道业之人.成就之后,荀子再谈到了其境界“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天地间纯是一片光明,由此可知荀子的证量一二.最后荀子以“君子贵其全也”作结,勉励后学勿得少为足,当勤精进.。

    七、读《劝学》有感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诗经》上说:“不要总想贪图安逸,小心谨慎地做好你的工作,爱好这种行为,神明知道了,就会赐给你莫大的幸福。

    最高的修养,莫过于精通道理使得自身起变化,最大的幸福膜过于用原无灾无难。”我们每天都在认真、拼命的工作,为的是以后,也许是为了以后的以后的收获,却不知正如《劝学》中所说的,整天的冥思苦想,却不知学习片刻有收获,只要你在生活中,在工作中稍有用心,稍有留心的话,你会发现每时每刻你都会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收获的,积少成多、积土成焉,日久无常,你就会发现,你已成为一位知识的富有者,尽管每个人的先天资质有所差异,但着差异是微乎的,只要聪明能干,多去凭借和利用客观事物,你也会成为君子的。

    积土成为高山,风雨从山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就在渊中成长,积累善行养成美德,人就能情操高尚、智慧日增,也就具备了圣人的思想品质,所以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地走,这样才能到千里之外,就象前面所说的留心生活中的每一点滴,日久天长的坚持下去就会成为富有者,但是具备了“财富”还应专心致志、刻苦钻研、戒骄戒躁,你才会成为真真正正的“富有者”,只有这些都做到了你才是真正地会学习,懂学习的人,你才可能为人师。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