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心理健康是什么

    一、简述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定义

    目前在心理学理论中,特别是在人格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中,美国心理学家杰哈塔(Jahoda,M.)的"心理健康"定义最为著名,他提倡一种"积极的精神健康"(positve mental health),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来说很有教益。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①自我认知的态度。心理健康的人,能对自我做出客观的分析,对自己的体验、感情、能力和欲求等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认知。

    ②自我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的心态绝对不会是消极的、厌世的或万念俱灰的,他会努力去实现自己内在的潜能,自强不息,即使遇到挫折,也会成长起来,去追求人生真正的价值。

    ③统一、安定的人格。心理健康的人能有效地处理内心的各种能量,使之不产生矛盾和对立,保持均衡心态。他对于人生有一种统一的认知态度,当产生心理压力和欲求不满时,有较高的抗压力及坚韧的忍耐力。

    ④自我调控能力。对于环境的压力和刺激,能保持自我相对的稳定,并具有自我判断和决定的能力。不依附或盲从于他人,善于调节自我的情绪和能力,果断地决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⑤对现实的感知能力。心理健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会迷失方向,他能正确地认知现实世界,判断现实。

    ⑥积极地改善环境的能力。心理健康的人,不会受环境的支配、控制,而是顺应环境,适应环境,并积极地发问、变革环境,使之更适应人的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热爱人类,适当地工作和游戏,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并有效率地处理、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世界与客观环境的一种平衡关系,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维持,即不仅能获得确保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还能自我实现,具有为他人的健康贡献、服务的能力。

    我国学者把"心理健康"的定义,又做了一个概括:

    ①有幸福感和安定感;

    ②身心的各种机能健康;

    ③符合社会生活的规范,自我的行为和情绪适应;

    ④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

    ⑤人格统一和调和;

    ⑥对环境能积极地适应,具有现实志向;

    ⑦有处理、调节人际关系的能力;

    ⑧具有应变、应急及从疾病或危机中恢复的能力。

    以上的心理健康定义,是与心理障碍和疾患相对而言的。随着国际、国内社会的飞速发展,人类对心理健康的概念也有一个不断修正、完善过程。

    二、心理健康是什么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

    国外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作了一些表述。例如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 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 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马斯乐认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备下列品质:( l)对现实具有有效率的知觉;(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3)既能悦纳本身, 也能悦纳他人;(4)在环境中能保持独立,欣赏宁静。(5)注意哲学与道德的理论;(6)对于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7)能与少数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8)具有民主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9)能经受欢乐与受伤的体验。

    我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现在对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这样定义的: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编辑本段]心理健康包括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国际疾病分类体系,把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视为一种心理障碍和变态行为。

    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

    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

    健康的意志有如下特点: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现实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人际关系和谐

    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

    能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标志是:

    ①人格的各个结构要素都不存在明显缺陷与偏差;

    ②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③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的支配自己的行为;

    ④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的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

    可理解为一个健康的人是指既没有身体器质性病变,同时没有心理疾患并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目前,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工作生活压力增加,不良情绪积压往往导致心理疾患。

    那么,什么样才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都有哪些标准?这些疾病你都认识吗?心理健康的标准: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6、人格完整和谐。

    7、智力正常,人格完善。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健康都有哪些标准?这些疾病你都认识吗?南昌安康中医院专家提醒大家我们不仅仅要关心自己的身体健康,同时更要关注心理健康,身心平衡,心身健康,缺一不可,时刻警惕心理疾病所带来的健康威胁。而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往往是比较常见的典型的且容易被忽略的心理疾病。

    1.焦虑症越早治疗预后越好 焦虑症属于比较常见的心理疾病,很多人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受到压力而逐渐的产生一些不良的症状,这些症状会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目前该病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成长背景、性格特点、认知程度、不良生活事件、躯体疾病等均有关系。

    有的人会表现为在没有明显诱因的情况下,经常出现与现实情境不符的过分担心、紧张害怕,这种紧张害怕常常没有明确的对象和内容。患者感觉自己一直处于一种紧张不安、提心吊胆,恐惧、害怕、忧虑的内心体验中。

    作为早期筛查或自我诊断,大家也可以采用一些简单的焦虑自评量表,如SAS(焦虑自评量表)。如果分数较高,建议到精神科或心理科做进一步检查。

    焦虑症是神经症中相对治疗效果较好,预后较好的疾病。通常采用心理疏导和药物治疗。

    越早诊断,越早治疗,焦虑症的预后就越好。经过专科规范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会得到临床康复,恢复往日愉快心情。

    2.抑郁症要高度重视防止复发 又称为焦虑性神经症,是神经症这一大类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以焦虑情绪体验为主要特征。可分为慢性焦虑,即广泛性焦虑和急性焦虑,即惊恐发作两种形式。

    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还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频等,及运动性不安。注意区分正常的焦虑情绪,如焦虑严重程度与客观事实或处境明显不符,或持续时间过长,则可能为病理性的焦虑。

    患者通常具有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思维迟缓、精力不济或疲劳感等典型症状。其他常见的症状包括集中注意力减退;自我评价降低;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即使在轻度发作中也有);认为前途暗淡悲观;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睡眠障碍;食欲下降等。

    病程持续至少两周。严重抑郁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危害,抑郁发作的治疗要达到三个目标。

    第一,提高临床治愈率,最大限度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关键在于彻底消除临床症状;第二,提高生存质量,恢复社会功能;第三,预防复发。在药物治疗同时,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系统对预防本病复发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尽可能解除或减轻患者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帮助患者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及问题,提高患者应对能力,并积极为其创造良好的环境,以防复发。

    3.强迫症生活中要防患于未然 强迫症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虽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二者强烈的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

    心理健康都有哪些标准?这些疾病你都认识吗?许多研究表明患者在首次发病时常遭受过一些不良生活事件影响,如人际关系紧张、婚恋遭遇考验、学习工作受挫等等。强迫症患者个性中或多或少存在追求完美、苛求自己,对自己或他人高标准严要求,部分患者病前即有强迫型人格或心理学意义上的A型性格,表现为责任感、竞争力过强,希望凡事都能尽善尽美,因而在处理不良生活事件时缺乏弹性,以偏概全,难以适应社会。

    患者内心所经历的冲突、焦虑最后只能通过强迫性的症状表达出来。强迫症的发病与社会心理、个性、遗传及神经内分泌等因素有关,其中前两项是可以干预,毕竟强迫症患者的痛苦是常人难以理解的,及早干预与治疗,防患于未然至关重要。

    *以上内容请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未必适合所有人,祝您身体健康。

    四、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

    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的标准具体与客观。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人们掌握了人的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且能保持心理上的平衡,能自尊、自爱、自信而且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为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新健康教育”在学校建设了专门的健康指导室(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长期驻校,以开设心理课程和开展课外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同时,开设“亲情聊天室”,为亲情的连接打开通道,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铺就一条畅途。

    五、心理健康的概念是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道德健康。

    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里健康,道德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如果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均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适当的调控能力。在生活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的标准

    1、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2、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评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不脱离现实环境;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9、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够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够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六、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 定义

    心理健康教育定义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心理健康维护,这是以面向全体学生为主,通过常规的教育训练来培养学生心理品质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开展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内容,多属矫治范畴。

    心理健康教育有一条不可轻视的原则,即面向全体学生,这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人的发展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是假设学生群体存在大量的心理问题,而是所有学生都有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个别学生确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矫正。

    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与主要内容看,心理健康教育标定位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等方面,涵盖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生活和社会适应等内容,按照各个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形成各个阶段的详细的教育内容。

    扩展资料;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即育性、启智、强能、激力、健心、导行的目标。同时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是体现以人为本,是对人的可持续发展负责的基本精神。

    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是一项利教、促学、益社会的奠基工程,有利于教育教学的科学化、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有利于教育者自身的优化,有促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促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促于学生主动成长,有益于校园的和谐、有益于社区的安定、有益于社会的文明。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心理健康教育

    七、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针对学生的: 林崇德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

    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在每个方面的具体标准,很难包揽无遗地逐条列出,但是,大体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加以概括:一是敬业,二是乐群,三是自我修养。 1.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 学习是中小学生的主要活动。

    心理健康的学生是能够进行正常学习的,在学习中获得智力与能力,并将习得的智力与能力用于进一步的学习中。由于在学习中能充分发挥智力与能力的作用,就会产生成就感;由于成就感不断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乐学感,如此形成良性循环。

    具体地说,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表现在六个方面。 (1)体现为学习的主体。

    心理健康的学生,时时处处表现出自己是学习活动韵主人和积极的探索者。 (2)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

    心理健康的学生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并从中增强对自己的信心,充分相信自己具有学习的能力。 (3)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

    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合理使用体脑,顺应大脑兴奋和抑制的活动规律,注重一定的运动调节,能借助体脑获得智力与能力的更好发展。 (4)从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

    每个人都有幻想,心理健康的学生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幻想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且在时间上比较短暂,不会妨碍其学习和人际交往。 (5)从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恐惧。

    心理健康的学生能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进行合理的调节。 (6)从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心理健康的学生会制定学习计划,独立思考,按时完成作业,经常复习、预习功课,长期坚持努力学习,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 人总要与他人交往并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等方面。学生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直接体现了其心理健康水平。

    在人际关系方面,心理健康表现在五个方面。 (1)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

    心理健康的学生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既重视对方的要求,又能适当满足自己的需要;从而保证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2)能客观地了解他人。

    心理健康的学生不会以表面印象来评价他人,不将自己的好恶强加于人,而是客观公正地了解和评价他人。 (3)关心他人的需要。

    心理健康的学生知道只有尊重和关心别人,才能得到回报。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在相互信任、尊重和关心中才能获得发展。

    这就是“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的道理。 (4)诚心地赞美和善意地批评。

    心理健康的学生不是虚伪地恭维别人,而是诚心诚意地称赞别人的优点。对于对方的缺点也不迁就,而是以合理的方式加以批评,并帮助其改正。

    (5)积极地沟通。心理健康的学生对沟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在沟通中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

    他们沟通的方式是直接的,而不是含糊其词,在积极的沟通中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友谊。真诚的友谊意味着健康。

    (6)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心理健康的学生能与人和谐相处,亲密合作,但不放弃自己的原则和人格,即在保持个性和差异的前提下亲密合作。

    3.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的人了解自己,并悦纳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需要。

    他们既不自卑,也不盲目自信;他们经常进行自我反思,看到自己的长处,更能容纳自己的不足,并寻求方法加以改进。心理健康的人常常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1)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心理健康的学生必须学会正确地评价自我,不为他人的议论所左右,能够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从而逐渐成为自信、自尊、自爱、自重的心理健康的人。

    (2)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心理健康的学生能经常反躬自问:“我在某方面的情况与别人相比怎么样?”他们除同周围的人相比较之外,还常与理想的自我相比。

    心理健康的学生把别人当成自己的一面镜子,能虚心地;批判地接受别人的评价,从中认识自我。 (3)及时正确地归因。

    及时而正确地归因能够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因为学业成绩或工作成果通常反映了一个人能力的大小或努力的程度。但如何归因呢?是归因于运气、教师教得怎样、有否提供条件等客观原因,还是归因于主观的能力与努力的程度?心理健康的学生,主要归因于主观。

    (4)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心理健康的学生不断扩展自己的生活范围,从中不断地充实自我,超越自我,悦纳新的自我。

    (5)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心理健康的学生,善于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目标的难易程度,把抱负水平定在既有一定的实现把握,又有可能冒失败风险的层次,以此激发自己努力进取。

    (6)具有自制力。心理健康的学生善于为既定的目标而克服困难,迫使自己去完成应当完成的任务;善于抑制自己的其他不良行为和冲动,遇到挫折不忧郁、不悲愤,镇定对待,分析根源,保持乐观态度。

    八、心理健康是指什么,怎样才能做到

    什么是心理健康

    健康是人类生存极为重要的内容,它对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文化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一个人怎样才算健康呢?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规定: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应当重视心理健康,只有身心健康、体魄健全,才是完整的健康。可见心理健康是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

    智力正常

    人的智力分为超常、正常和低常三个等级。正常智力水平,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情绪稳定与愉快

    情绪稳定与心情愉快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机体功能的协调。如果一个人经常愁眉苦脸,灰心绝望,喜怒无常,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行为协调统一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其行为受意识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治疗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良好的适应能力

    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变化,都将能够适应,这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以上是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但是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九、心理健康是什么意思

    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实际上,对心理健康的标准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尺度,而且对它的评价还受很多因素,诸如种族、社会、文化、宗教信仰等的影响。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正常状态与人的自我认识有关,即没有一个完全正常的人,因自我认识永远不能完备,人格永远是在发展之中。而且,生活中的挫折本无休止,心理无时不在寻找某种平衡,就如同体操运动员在平衡木上的动作一样,心理上的完美,也就在于动中取得平衡,在平衡中求动。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