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如青天
一、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是什么意思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意思是:大道虽宽广如青天,但唯独没有我的出路。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行路难三首》其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一句是这首诗的开头。
这首诗开头就陡起壁立,让久久郁积在内心里的感受,一下子喷发出来,亦赋亦比,使读者感到它的思想感情内容十分深广。用青天来形容大道的宽阔,按理说这样的大道是易于行路的,但紧接着却是“我独不得出”,就让人感到这里面有许多潜台词。这样,这个警句的开头就引起了人们对下文的注意。
【原文】
《行路难》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白话译文】
大道虽宽广如青天,唯独没有我的出路。
我不愿意追随长安城中的富家子弟,去搞斗鸡走狗一类的赌博游戏。
像冯谖那样弹剑作歌发牢骚,在权贵之门卑躬屈节,那不合我心意。
韩信发迹之前被淮阴市井之徒讥笑,贾谊才能超群遭汉朝公卿妒忌。
君不见古时燕昭王重用郭隗,拥篲折节、谦恭下士,毫不嫌疑猜忌。
剧辛和乐毅感激知遇的恩情,竭忠尽智,以自己的才能为君主效力。
而今燕昭王之白骨已隐于荒草之中,还有谁能像他那样重用贤士呢?
世路艰难,我只得归去啦!
扩展资料:
《行路难三首》的其他两首诗全文如下:
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其三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行路难》这三首诗联系紧密,不可分割。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
这三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在思想上既不愿同流合污又不愿独善一身的矛盾。正是这种无法解决的矛盾所激起的感情波涛使组诗气象非凡。诗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以及高昂的气势,又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成为后人广为传诵的千古名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行路难三首(李白组诗作品)
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最早出自哪里
大诗人李白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就树立了“愿为辅弼”的远大志向,决心要为济苍生、安社稷而克尽厥职,大半生都在摩顶放踵、孜孜不倦地劳碌奔波。曾三次投奔长安,以便登朝入仕,大展鸿图。然而,即使在他生活的所谓盛世时期,他也美梦难圆,只能落得个“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悲凉结局。
开元十八年(730年),李白第一次入长安。他从安陆来到长安后,通过光禄卿许辅乾的介绍去拜访一向爱推贤进士的右丞相张说。不巧的是张说正在病中,便嘱托他的二儿子张某接待了李白。没有想到这个爱士之家的二公子却是一个嫉贤妒能之辈。他想方设法疏远李白。李白从初夏等到深秋,一直再没有见到张某。这次遭遇使李白弄清了世道:即使在圣主治下的盛明时期,也是“行路难”啊。于是写下了“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诗句,只好慨叹“行路难,归去来”了。
天宝元年(742年)八月,因为玄宗诏令天下道门龙凤来集京师,已经42岁的李白在朋友元丹丘的推荐下接到朝廷召他入京的诏书。李白以为这下终于时机来了,他又惊又喜,额手相庆,不仅“呼童烹鸡酌白酒”般地狂饮自慰,而且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这次李白只用了十天,就跨越两千余里赶到了长安。李白这次到长安,倒是得到了玄宗的接见,也被擢为翰林大学士,让他“随时待诏”,以便为皇上“佐佑王化,润色鸿业”。然而,李白没有想到玄宗所谓的“佐佑”和“润色”的并不是他所理解的“王化“与“鸿业“,而是侍候皇帝洗澡、侍候娘娘赏花、给梨园配词之类为帝妃们吃喝玩乐效劳的无聊琐事。这就让李白陷入莫可名状的苦恼之中。一个“剑非万人敌,文窃四海声”的大诗人,却干的是太监、宫女们的事情,他能不感到憋屈、窝囊?当然,李白在长安也有玄宗赐袍、御手调羹、力士脱靴、贵妃捧砚、醉写吓蛮书等蔑视帝王权贵的传说,确实也能聊博一哂,颇为解颐。但毕竟有众人的加工、润色乃至臆造。这些传说中,“赐袍”确有其事,那是因为写了“日出瞻佳气,葱葱绕圣君”的赞词,玄宗一时高兴,便赐给李白一件宫中锦袍。而多数传说都是“醉写吓蛮书”时人们的臆想和编造。所谓“醉写吓蛮书”,那是天宝二年(743年)冬天发生的故事。那天,李白正在和贺知章、张旭等一帮文人在酒楼喝酒时,突然接到玄宗的诏书,让他为朝廷起草出师诏。李白欣然应诏,并在不到一个时辰的时间里,笔走龙蛇,洋洋洒洒,写下千余言,得到玄宗的称赞,玄宗甚至放言要授他中书舍人的实职。没想到是第二天朔方节度使、左武卫大将军王忠嗣的一番奏谏,却让李白十分得意的“吓蛮书”成了一叠废纸。不过,“醉写吓蛮书”这件事也确实让李白施展了才华,加上多次为宫廷填词赋诗的表现和玄宗的奖掖,于是,“恃才傲物”、“交通外官,图谋不轨”等谗谤接踵而来,甚至连他《清平调》词中“借问汉官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也被指斥为影射贵妃。宠臣的谗谤,奸佞的排挤,使玄宗也渐渐疏远了李白。李白只能“徘徊庭阙下,叹息光阴逝”,过着放荡醉酒的生活。他在写下“群沙秽明珠,众草凌孤芳,古来共叹息,流泪空沾裳“的诗句之后,终于上书请求”还山”,玄宗自然“恩准”。天宝三年(744年)暮春,李白写了最后一首古风《秦水别陇首》:“秦水别陇首,幽咽多悲声……挥涕且复去,恻怆何时平?”就是在这样的心绪下,李白离开了长安。
十年之后的天宝十二年(754年),李白第三次来到长安。这次是为了向朝廷告发安禄山造反之事,同时进献济时之策,以便消除这场大乱,实现他济苍生、安社稷的夙愿。虽然这次他和老朋友杜甫经过许多努力,却没有见上一位有权势的朝廷官员,反而碰上朝廷正在处置“诬告”安王爷谋反的罪犯。这让李白大惊失色,遂打消了揭发安禄山、进献济时之策的念头。此年秋天,李白告别了杜甫,应从弟李昭之邀,南下宣城去了。
李白三入长安,终于看透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本质。这个时期的朝廷已是一片昏暗,唐玄宗也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大乱即将起来,亡国之祸就在不远。李白虽然心愿化作泡影,但严酷的现实使他后期的诗歌具有了更深刻的思想内容。《战城南》《关山月》《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丁都护歌》等不朽作品就是他最大的收获。
三、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个开头与第一首不同。第一首用赋的手法,从筵席上的美酒佳肴写起,起得比较平。这一首,一开头就陡起壁立,让久久郁积在内心里的感受,一下子喷发出来。亦赋亦比,使读者感到它的思想感情内容十分深广。后来孟郊写了“出门如有碍,谁谓天地宽”的诗句,可能受了此诗的启发,但气局比李白差多了。能够和它相比的,还是李白自己的诗:“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类诗句,大概只有李白那种胸襟才能写得出。不过,《蜀道难》用徒步上青天来比喻蜀道的艰难,使人直接想到那一带山川的艰险,却并不感到文意上有过多的埋伏。而这一首,用青天来形容大道的宽阔,照说这样的大道是易于行路的,但紧接着却是“我独不得出”,就让人感到这里面有许多潜台词。这样,这个警句的开头就引起了人们对下文的注意,以上是摘自百度
我补充:大道如晴天一样宽广,我没有心情去走,去行
大道如晴天一样宽广,那是你们的大道,我不去走。
有点像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味道。
四、
人间大路如同青天一样开阔,但我却偏偏找不到出路.羞于同长安的那些市井小人一样,用陪着权贵斗鸡走狗赚取生活费用.我现在的状况,如同昔日的冯谖一样,即使弹剑作歌,弹奏出来的也是悲苦的音乐,拜访有权势的人,也要做出卑躬屈人的样子想想当年韩信,也曾在淮阴受市井小人胯下之辱的取笑,汉朝的贾谊也因为有才,被当朝官吏所妒忌.您没见燕昭王重用郭隗,拿着扫帚在人前扫地引路,以示尊重,并且对人才毫无猜忌之心.乐毅、剧辛等为之所用,这些人甘愿为之付出生命.现在燕昭王已死,今日无人仿效了世上行路呵多么艰难,还不如离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