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聂夷中

    一、聂夷中有什么关于酒的诗句呢

    咸通十二年进士及第。

    当时天下战事频仍,朝廷来不及对他们进行考察授官。聂夷中在长安滞留了很长时间,身上黑袍也穿破了,而粮价居高不下,这时才被选调为华阴县尉。

    他到任后无事可做,只是弹琴读书饮酒而已。恰逢唐末世事艰难,聂夷中为官进退两难,他虽才华很高却时运不佳,心怀壮志却终究无成。

    他看到“一行书不读,身封万户侯”(《公子行二首》)的社会现实,而自己年过半百,生逢乱世,苦苦奋斗,却一事无成,难免心灰意冷,只得寄情于诗酒之中。他在《饮酒乐》一诗中写道: 日月似有事,一夜行一周。

    草木犹须老,人生得无愁? 一饮解百结,再饮破百忧。 白发欺贫贱,不入醉人头。

    我愿东海水,尽向杯中流。 安得阮步兵,同入醉乡游。

    饮酒之乐,乐在能“解百结”,可“破百忧”。因此,聂夷中希望东海之水都变成酒流向酒杯,也学那阮步兵(即阮籍)一块进入醉乡漫游。

    由此可见聂夷中当时的苦闷心情。 值得讨论的是,人的“百结”和“百忧”,是否可以由酒来解除呢?可以解除,几乎是古人早已形成的共识。

    特别是曹操“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一句诗的肯定,使人更相信酒可以解忧的认识。大唐一代的文人吟了那么多的诗,几乎异口同声说酒可解忧。

    施肩吾说:“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 ”称酒是“忘忧君”,亲近到“人”的地步。

    翁绶更将酒可消愁的作用推向极点:“百年莫惜千回醉,一盏能消万古愁,(《咏酒》)王绩、杜甫、白居易、元稹、皮日休等人都是这种看法。独有李白,持双重看法。

    他说,酒可解忧消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将进酒》);可是他还说过“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跳楼饯别校书叔云》)。 这里说,举杯本想消愁,可结果是愁不但没有被酒消掉,反而愁上加愁。

    应该说,李白的这一认识还是深刻的。与他同调的唐人雍陶一反千百年来的看法,写下《非酒》诗一首: 人人漫说酒消忧,我道翻为引恨由。

    一夜醒来灯火暗,不应愁事亦成愁。 这是唐诗中为数不多的一首“非酒”诗,对酒可消愁解闷予以全盘否定,其认识更加深刻!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人们的忧愁是指人们内心难以宣泄而形成的情结。

    如思亲之忧、愤世之忧、失意之忧、受阻之忧等忧愁是否靠酒可以解除呢?从根本上讲是不可能的,甚至还因为“酒”,把这些忧愁的“火苗”拨得更旺,烧得人内心深处更加难受。这就是李白所说的“愁复愁”。

    过量饮酒,使人大脑一时失去记忆,酩酊大醉,这和睡着了一样,是可以暂时让人忘记那耿耿于怀的烦恼忧愁。 可是一觉醒来,忧愁又会袭上心来。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除人的忧愁,不能靠醉酒昏睡,这不过是自欺欺人,而要靠思考、靠能力。 在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的基础上,人应该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懂得享受,追求享受,这都是人世间多数普通人的心理行为。

    如果人来到这个世上仅是为了吃苦,那人活得还有什么意思?所以聂夷中说得好:“人无百年寿,百年复如何?堂上陈美酒,堂下列笙歌。与君入醉乡,醉乡乐天和。”

    (《劝酒二首》)“入醉乡”、“乐天和”,这是对生活的享受,当然这种醉是微醺,昏昏然,飘飘然,才能进入“乐天和”的境界。 聂夷中生性节俭,大概因他出身于社会下层,尝遍了民间的辛酸苦辣所致。

    因此,他创作的诗大多同情百姓,感伤时事,怜悯农民耕种收获的艰难。 在以农立国的社会,农业是基础,粮食是根本:“片玉一尘轻,粒粟山丘重……一岁如苦饥,金玉何所用?”(《古兴》)因此,聂夷中希望统治者要关心农民疾苦,“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要让农民过那种“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的悲惨生活。特别是那首《田家》诗(一说李绅作)更是千古流传,老幼皆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几乎成为历代人们同情农民、珍惜粮食的座右铭。从这个角度而言,聂夷中是永生的!。

    二、聂夷中简介

    聂夷中(837~?),唐代诗人。字坦之。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一说河南人。出身贫寒,备尝艰辛。咸通十二年(871)中进士。由于时局动乱,他在长安滞留很久,才补得华阴尉。到任时,除琴书外,身无余物。

    聂夷中的诗作,风格平易而内容深刻,在晚唐靡丽的诗风中独树一帜。如《公子行二首》、《公子家》讽刺贵族公子的骄奢淫逸,《田家》、《咏田家》谴责封建赋役对劳动人民的惨重剥削,《杂怨二首》表现连年战乱造成人们家庭离散的痛苦,写来都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唐才子传》谓其“伤俗闵时”、“警省之辞,裨补政治”。诗人喜欢采用短篇五言古诗和乐府的形式,以质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将触目惊心的社会现象暴露在人们眼前,冷峭有力。像“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咏田家》)这样的诗句,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格言。

    有诗2卷,今佚。《全唐诗》收其遗诗30余首,其中有几首与孟郊、李绅诗重出。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从《全唐诗》中辑出聂夷中诗编成专集,与杜荀鹤诗合刊印行。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三、伤田家聂夷中这首唐诗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诗人生动形象地陈述了赋敛之毒,深切同情农民的痛苦;言辞委婉圆转,如泣如诉;将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代处水深火热中的农民大声疾呼. 伤田家 聂夷中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唐末广大农村破产,农民遭受的剥削更加惨重,至于颠沛流离,无以生存.在这样的严酷背景上,产生了可与李绅《悯农》二首前后辉映的聂夷中《伤田家》.有人甚至将此诗与柳宗元《捕蛇者说》并论,以为“言简意足,可匹柳文”(《唐诗别裁集》).。

    四、聂夷中是历史上的什么人物

    聂夷中,字坦之,河东人。

    咸通十二年登第,官华阴尉。其诗语言朴实,辞浅意哀。

    不少诗作对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进行了深刻揭露,对广大田家农户的疾苦则寄予极为深切的同情。代表作有《咏田家》、《田家二首》、《短歌》、《早发邺北经古城》、《杂怨》等,其中以《咏田家》和《田家二首》(其一)流传最广(《田家二首》(其二)后人多认定为李绅的作品,故不提)。

    《咏田家》写农家不停地劳作种收,但只不过是以“剜却心头肉”的代价来“医得眼前疮”,虽勤勉不息,但终究是为他人(官家)作嫁衣裳,自己仍过着朝虑夕食的生活。所以诗人大声疾呼:“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读来真令人不禁心弦叩响,产生发自灵府深处的极强共鸣。诗一卷。

    五、聂夷中的《田家》拼音是什么

    《田家》

    唐·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fù gēng yuán shàng tián ,zǐ zhú shān xià huāng 。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liù yuè hé wèi xiù ,guān jiā yǐ xiū cāng 。

    译文

    父亲在山上耕田,儿子在山下开荒。六月的季节,田中稻谷还没有抽穗,而官家收税仓库早已修好等待征敛。

    创作背景

    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广大农村农民破产,遭受剥削更加惨重,至于颠沛流离,无以生存。在唐末的乱世,封建国家开支甚巨而资用缺乏,必然加重对农民的榨取,而农民遭受剥削的主要的形式便是地租。在这样的严酷背景上产生了聂夷中的《田家》一诗,其目的就在于揭露这样的黑暗现实。

    六、聂夷中、洪升、崔道融分别是哪个朝代的

    1. 聂夷中是唐朝。洪升又作洪升是清朝戏曲作家、诗人。崔道融是唐朝诗人。

    2. 聂夷中(约公元八七一年前后在世),字坦之,唐末诗人,其籍贯有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两种历史记载。生卒年、生平均不详,约公元八七零年前后在世。咸通十二年(871)登第,官华阴尉。到任时,除琴书外,身无余物。其诗语言朴实,辞浅意哀。不少诗作对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进行了深刻揭露,对广大田家农户的疾苦则寄予极为深切的同情。代表作有《咏田家》、《田家二首》、《短歌》、《早发邺北经古城》、《杂怨》等,其中以《咏田家》和《田家二首》(其一)流传最广(《田家二首》(其二)后人多认定为李绅的作品,故不提)。

    3. 洪升(1645年~1704年),清代戏曲作家、诗人。字昉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生于世宦之家,康熙七年(1668年)北京国子监肄业,二十年均科举不第,白衣终身。代表作《长生殿》历经十年,三易其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问世后引起社会轰动。次年因在孝懿皇后忌日演出《长生殿》,而被劾下狱,革去太学生籍,后离开北京返乡。晚年归钱塘,生活穷困潦倒。康熙四十三年,曹寅在南京排演全本《长生殿》,洪升应邀前去观赏,事后在返回杭州途中,于乌镇酒醉后失足落水而死。洪升与孔尚任并称“南洪北孔”。

    4. 崔道融(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乾宁二年(895年)前后,任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县令,早年曾游历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后入朝为右补阙,不久因避战乱入闽。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于永嘉山斋集诗500首,辑为《申唐诗》3卷。另有《东浮集》9卷,当为入闽后所作。与司空图、方干为诗友。《全唐诗》录存其诗近八十首。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