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句子 > 句子
  • 夏中义

    一、谁能告诉我《大学新语文》夏中义主编里面《知北游》及《智者乐水,

    太长了,放不下。知北游在这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原文】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 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读解】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动而又深刻。这正如朱熹在 《论语集注》里面的讨论:“没有对仁和智极其深刻的体悟,绝对不能作出这样的形容。”圣人智仁双全,所以,作此形容的专利权 非他莫属。

    智者也就是聪明人。聪明人通过事理,反应敏捷而又思想活跃, 性情好动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样,所以用水来进行比拟。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义理,仁慈宽容而不易冲动,性情好静就像山一样稳重不迁,所以用山来进行比拟。

    不过,你如果问一般人乐水还是乐山,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水都乐。因为--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

    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王观)

    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我们的追求,即使力不能及,也要心向往之。

    当然,就实际情况来看,每个人性情有所不同,的确还是有山水差异的。也就是说,有人乐水,有人乐山。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崔颢)

    你乐水还是乐山呢?

    二、谁有一篇《大学人文读本

    在我看来,人文教育与大学生个体自我的关系,有三个维度密切相关,这是建构自我的三个价值目标:

    目标之一,创造意义自我.

    人的自我,具有多种内涵.它需要物质的满足,物质成为个体生存的基础,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但仅仅满足人在现世的各种生理需要,只追求地位、金钱,将它们视做人生的最高目标,那就大错特错.物欲的满足永无止境.叔本华说过,人的一个欲望得到了满足,就会产生十个欲望;十个欲望得到了满足,就会产生百个、千个欲望.所以.简单的欲望满足,只能使人扎进欲望的陷阱而不能自拔.其实,人生幸福并不受制于财富的多少,快乐完全可以来自对于物质的超越.孔子的学生颜回,只要一盒饭、一瓢水,住在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乐在他对自己行为方式的坚信上.人若能对一片水,对一座山,对一只鸟,对一棵树,都能产生欢喜,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具有真正的欢喜情怀.

    冯友兰将人生划分为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宗白华说人生有六个境界:功利境界、伦理境界、政治境界、学术境界、艺术境界和宗教境界.他们都在期望人能超越生理与物质的、实用与政治的境界而向道德的、艺术的、宗教的乃至天地的境界攀升,至此,人才获得人之为人的精神标识.

    现代人已经高度异化,根源就是现代人对物质文明的极端追求,导致现代人对幸福、对人生意义的严重曲解,结果,物质财富每天都在增长,快乐却不能同步.对现代人而言,解放自己的心灵,摆脱对物质的依赖,融入自然,与万物对话而交流,悲天又悯人,以爱惜作人生的底蕴,培养博大而深沉的情怀,确认良知对于人类的重要作用,无疑是人的首选价值.现代人若要真正走好漫漫人生路,意义自我的创造,远比知识的获取、谋生手段的训练、竞争能力的培养更重要.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可以做好任何事;一个工具化的人,只能机械地完成一件事,而于他事则显示出他的低能乃至破坏性来.

    目标之二,升华青春自我.

    青春者何?青春就是生命意义真正浮现于人生地表,人的身体由自然状态向社会状态急速转化,欲望、迷茫、焦灼、欢乐、幸福、激越等齐聚于身体内,合奏出来的一曲交响乐.不能压抑青春之身体,它的饥渴得不到满足就会激生病态.比如性爱,它会在青春期构成灵与肉的巨大冲突,你不能取极端的否定态度,也不能取极端的放纵态度.(好像只能一千字)

    望采纳。

    三、国门英雄张怀兵的扮演是谁

    国门英雄张怀兵扮演者张志坚个人资料 演过的电视剧

    姓名:张志坚 曾用名:张治坚 生日:1955年10月5日 身高:178cm 体重:75 kg 星座:天枰座 籍贯:南京 工作单位:中国国家话剧院 话剧职称:南京话剧团一级演员 经纪公司:北京华谊兄弟时代文化经纪有限公司

    1994年《深圳人》 1997年《走入欧洲》 2000年《楼上楼下》 饰演赵群 2002年《龙票》 饰演 苏文瑞 2002年《战地最前沿》饰演 夏中义 2002年《渭华起义》 2003年《拒绝诱惑》 饰演 马克初 2004年《无愧苍生》 饰演 于有德 2006年《大明王朝1566》 饰演 严世蕃 2006年《兵变1938》 饰演 长谷川 2006年《雄关漫道》 饰演 周素园 2006年《飓风》 饰演 欧阳剑 2007年《血色湘西》 饰演 麻大拐

    2008年《中国往事》 饰演 郑玉松 2008年《深呼吸》 饰演 李宏刚 2009年《孔子春秋》饰演 季孙意如 2009年《人间正道是沧桑》 饰演 董建昌 2009年《八千湘女上天山》 2010年《毒刺》 饰演 于盛龙 2010《洪流》 饰演苏剑奇 2010《兵峰》 饰演 罗桑 2010年《毒刺》 饰演于盛龙 2010年《圣天门口》 饰演冯团长 2011《以母亲的名义》 饰演付更年 2011《国门英雄》 饰演张怀兵 2011《连环套》[1][2]

    四、如何理解精神成人

    精神成人”的内涵是,旨在让一个大学生于本科期间初具“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之潜质,认真且持续地向自己追问“如何做人”这一终极命题。

    2002年夏天,由著名学者夏中义教授主编的《大学人文读本》出版以来,获得了社会广泛的赞誉,媒体谓之“填补了大学人文教育读本的一片空白”。随之,华东师大、上海交大、苏州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将“读本”列入公共选修课程。为适应教学需要,正面应答当下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成长烦恼,引导大学生走进“读本”所拓展的“思想宽银幕”,2003年8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又推出了由夏中义先生主编的、更加适合于大学课堂教学的《大学人文教程》。

    一个大学生,从18岁到22岁的大学时光,是其生命史特有的“灵魂”发育季节,“精神营养”尤为重要。夏中义先生指出,现代意义的大学,在其从中世纪欧洲大陆崛起之时,被称为“精神城堡”,然而,今天的社会和大学校园,功利主义之风盛行,大学毕业“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成为不少大学生的追求,在某种意义上,今天的一些大学变成了“职业培训场”,一些家长也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发育,忽视其精神的发育。之前,就已经有学者撰文指出,我们的高等教育没有赋予受教育者以法理意义上的公民素养、伦理意义上的道德底线、文化意义上的道德情怀和心灵意义上的爱的能力。换言之,我们的高等教育缺乏的是人文素质的培养。只是我们在实践中一直忽视或不敢正视这种缺少罢了。

    在西方高等教育史上,人文精神是维系大学命运的一种精神。谈到西方人文精神,人们自然会想到启蒙运动,在一定意义上,人文精神即由启蒙运动衍生。启蒙运动自西欧发起,它以自由、平等、民主和法治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各种特权,以科学、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和教会世俗权威,把人们从中世纪拖进了现代社会。中国具有启蒙意义的事件,最早要数梁启超的“新民运动”。当时,梁启超就认识到,中国的深重灾难,并非礼崩乐坏或对传统权威的背叛,而在于失掉了人格的独立和思想的自由,然而他的“新民”思想是从国家本位而非个人本位出发,强调的是国家自由而非个人自由。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得出封建传统的罪恶归根结底是剥夺和践踏人权。其后,蔡元培先生对西方现代大学制度采取了“横向移植”,在北大种下个人自由、尊严和权利等神圣不可侵犯的理念。

    但是,在20世纪后半叶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启蒙之路逐渐荒芜,中国大学向着畸形的方向演进。当然,这种畸形指的是人们主动放弃了对个人自由、权利及个体生命价值的肯定,这样的大学是没有人文精神的大学。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在于其内蕴的人文精神、批判性思想及“包容性”之博大。人文教育的地位,从终极意义来说,体现着自由在人类心目中的地位,体现着生命意义在人生中的地位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德里达说大学是“无条件的大学”,这种“无条件”实则强调大学的独立性,“不光相对于国家是独立的,而且相对于市场、公民社会、国家的或国际的市场也是独立的”。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辐射到整个社会,造成了普遍民众的人文缺失。

    我以为,在今天,刻意去谈人文精神缺失似乎意义不大,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如何去补救这种缺失。值得欣慰的是,许多人文学者已经在这方面作出了努力。金耀基的《大学之理念》、杨叔子主编的《大学人文启示录》、杨东平编纂的《大学精神》、尤西林著的《人文科学导论》,近来王尚文、吴福辉、王晓明主编的中学《新语文读本》和葛剑雄、何怀宏等20余位学者合著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丛书,在补救人文缺失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至夏中义主编的《大学人文读本》提出“精神成人”,人文精神始形成一股风暴。夏中义先生所说的“精神成人”的内涵是,旨在让一个大学生于本科期间初具“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之潜质,其鉴别尺度之一,当是看其在学业之余,能否认真且持续地向自己追问“如何做人”这一终极命题,以及在何种价值水平上思索乃至践履此命题。

    五、“大学语文”课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

    大学生把大学语文叫做:高四语文。

    这个评价精妙绝伦,把学生们对语文教育的厌倦和无奈说透了。全国高校上万任课教师,脑袋每天埋在粉笔堆中灰头土脸,脑子已经僵化了,远不如这些学生聪明。

    有些人教一辈子大学语文,而根本看不出问题所在。 学生天性聪睿质朴,他们厌倦一门课程肯定是有道理的。

    我们都是这样受教育过来的,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十多年来,每一名学生都曾为语文这门垃圾课程而头大,学习毫无乐趣,基本毫无所得。我们带着消化不良的脑袋挤进了大学,本想好好学习充实自己,放下包袱走进课堂,一眼看见腐朽夫子站在讲台上,真是什么兴头都烟消云散了。

    今日大学语文的编写核心思想仍是政治教化。一名资深大学语文教师在文章里归纳大学语文核心目标:一是"利用大学语文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教育";二是"利用大学语文,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两个"利用"准确地揭露了大学语文只不过是被"利用"的一门工具,是变味的四不像课程。

    "利用"完,这块鸡肋就该扔掉了。既然终归要扔掉的,晚扔掉不如早扔掉。

    大学语文的汇编思想看起来很宏伟博大,选择的内容是上下五千年环球四万里,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什么都有一点,什么都有个"利用"思想。这跟中小学语文各个章节的编排模式几乎没有两样,称为"高四语文"最合适不过了。

    我曾请教过教中文的学者,大学语文到底怎么教,到底谁有资格教。中文系能找出一名知识博大到如维基百科般浩瀚的大师来授课吗?哪位学者有这个胆量从先秦诸子直扑鲁郭茅再从荷马史诗一直讲到歌德托尔斯泰?中文系外语系都没教授有这个能力,但大学语文教师却信心十足。

    要肯定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价值,起码需要古典文学教师、现代文学教师和外国文学教师三位术业有专攻的学者来教授吧?在大学里,大学语文都是由普通基础课教师来担任的。中文系、外文系有成就的学者,几乎没有一个人上过这门课。

    大学语文这门课,不仅普通教师、青年教师上不好,资深教师以及学术精湛的教授也照样上不好。因为这门课基本上就是一个垃圾桶大杂烩,里面什么都有,即使有些好菜混在这堆垃圾里也变了味。

    大学语文的问题不在任课教师身上,而是这门课程的目标,以及相关的编撰思想,本身就有致命问题,它是"文学教育"的异化,但很多学者自己,也把这两者混为一谈了。有人引用了几位老科学家的话来证明大学语文的重要性。

    钱临照先生说:"理工科大学开设文史课程,让学生读点中国文学,很有意义。"钱伟长先生说:"理工科学生也必须懂人文科学,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艺术方面的修养。

    "两位科学家说得没错,但是报道者却混淆了概念,把"中国文学"、"文学艺术"等同于大学语文了。这就好比你点了一份雪花牛排,侍者给你端来了一块死猪肉。

    大学语文的异化是我们这个国家教育异化的典型象征。大学语文的主编徐中玉教授对此看得最清楚,他在一个访谈里说到:大学语文在建国前许多高校都已开设,名称和叫法不全一样,有叫"中国文学名着选读",有叫"文选及习作",口头统一名称叫"大一国文".从徐中玉教授的回忆中可以看到,大学语文和"文学名着选读"、"文选"完全不是一回事。

    《中华读书周报》四月十三日陈洁报道:"朱自清、闻一多、陈梦家、许骏斋、刘文典、唐兰、罗庸、浦江清、魏建功……这不是在列举近代学术大腕,而仅仅是罗列一九三八年西南联大大一课程的授课老师。授课内容分别是《古诗十九首》、《诗经》、《论语》、《左传》、《文选》、《史通》、《唐诗》、《宋词》和《狂人日记》。

    " 这些课程内容基本上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作品,任课教师均是术业有专攻的一流学者。无论理工科文科的学生都可选修这些课程。

    相比之下,今日大学语文就是一个杂货铺,什么都有一点,什么都浅尝辄止,而不能深入地学习、体会和研究。对于大学生来说,恰恰是这种有极深学术背景的专业课程,对他们最有价值。

    在中国的教育模式下,十几年中小学毕业之后,无论升上大学哪个系,他们的基本文理科知识都差不多,理工科学生的语文水平也不比中文系历史系外语系的学生差,都在一个起跑线上。有些理工科学生把唐诗三百首背得滚瓜烂熟,把四大名着反复看好多遍。

    他们进了大学,正是心智发育成长而向更高的自我探寻和自我培育过程转型时期,这时如果在学校里碰见一名学者开了一门"李白诗歌研究",或"《红楼梦》研究",或"英美幻想文学研究"之类的课程,报名听课一个学期学下来,甚至一年学下来,真正所感所得,岂不比听那枯燥乏味无所不包的大学语文多得多?我很欣赏主编了《大学人文读本》的夏中义教授的一个观点:"大学人文就是向大学生传播人类普世价值体系的一门课程。"夏中义教授的观点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核心教育思想,否定它,就是价值虚无。

    夏中义教授的《大学人文读本》所倡导的三个核心概念,我也赞同,这就是:精神主体、现代国民、世界公民。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这样评估大学生:"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