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朔

一、杨朔的代表作有哪些
杨朔(1913—1968),现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
抗日战争时期写过不少 通讯和中、短篇小说。解放战争时期担任新华社特派记者;抗美援朝时期写 出优秀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杨朔被中国作协的 造反派列为重点批斗对象,1968年8月3日吞服安眠药自杀。他的作品基调 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 境》、《雪浪花》、《樱花雨》、《香山红叶》、《泰山极顶》、《画山绣水》、《茶 花赋》、《海市》、《铁骑兵》等。
杨朔是当今文坛一再精辟阐述散文诗化理论,并认真实践,卓有成效地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散文作家。
二、荔枝蜜
诗情、画意、哲理 ——《荔枝蜜》 我喜爱杨朔同志的散文。
杨朔同志的散文,结构精巧,语言洗炼,感情真挚,寓意深刻,并着力于诗的意境的创造。 杨朔同志就曾说过:“我在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
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经岁月磨炼的古典诗章。 这些诗差不多每篇都有自己新鲜的意境、思想、情感,……我就想:写小说散文不能也这样么?于是就往这方面学,常常在寻求诗的意境。”
(《东风第一枝》小跋) 《荔枝蜜》就是一篇构思精巧,寓意深刻,意境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把内情和外境水乳般地交融在一起,把现实的生活和美好的想象巧妙地交织在一起。
作者借蜜蜂酿蜜的可贵精神,赞颂了劳动人民勤奋不息地为别人、为子孙后代酿造生活之“蜜”的高尚品质。作者通过回旋曲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结构把诗一般的艺术境界缓缓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联想得很深很远,并不断咏味思索其中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得到美的享受。
作者以自己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即以不喜欢蜜蜂到赞美蜜蜂,进而愿意变成一只小蜜蜂,把全文串联起来。文章开始写道:“花鸟草虫,凡是上得画的,那原物往往也叫人喜爱。
蜜蜂是画家的爱物,我却总不大喜欢。”接着作者说明了不喜欢的原因是“孩子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螫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
大人告诉我说:蜜蜂轻易不蜇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螫,一螫,它自己耗尽生命,也活不久了。我听了,觉得那蜜蜂可怜,原谅它了。
可是从此以后,每逢看见蜜蜂,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舒服。”这一段,作者用画家喜爱蜜蜂来反衬“我”“总不大喜欢蜜蜂”,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文赞美蜜蜂设下伏笔。
接着笔锋一转,出人意外地来到广东从化温泉,行文上发生了跌宕,引起读者读下去的兴趣。作者描写了温泉景色“四周是山,怀里抱着一潭春水,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一个“抱”字,给予了山水以生命,多么形象,多么新鲜,又多么富有诗意啊!读者眼前立即出现了“江山如此多娇”的画幅。 作者热爱祖国锦绣山河的浓烈感情跃然纸上。
接着作者又看到林深似海,葱茏如山的荔枝树,写了荔枝树之多,写了不出众的荔枝花的繁茂,并引用宋代诗人苏东坡“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诗句,极写鲜荔枝的名贵。但“来得不是时候”,一语堵住了去路,好似“山穷水尽疑无路”了,但“吃鲜荔枝蜜倒是时候”,一个“柳暗花明”的佳境又展现在面前。
看吧,在那碧海绿天的荔枝林中,满野的蜜蜂嗡嗡嘤嘤“忙得忘记早晚,有时还趁着月色采花酿蜜”。这样一派热闹景象,凡是对生活有深厚感情的人,谁不为之动情呢?当作者品尝到鲜荔枝蜜时,自然就会用饱蘸感情的笔墨写到:“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
一个“甜”字用得自然,贴切,发人深思,动人心弦。 它把荔枝蜜的香甜与人们生活的香甜连在一起,使人自然联想到蜜蜂采花酿蜜的崇高意义。
它既是赞美荔枝蜜的可口,又喻社会主义的幸福生活。至此,我们才发现作者写从化温泉的美景,写荔枝树的茂盛,荔枝花的繁多,荔枝和荔枝蜜的香甜绝非多余之笔,而是要让蜜蜂从香甜的荔枝蜜中飞出来,从葱茏如山的荔枝林中飞出来,突出蜜蜂的勤劳可爱,又极富诗意。
它是对中心事物——蜜蜂(意境中的中心构图)所作的环境渲染。 “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自己一向不大喜欢的蜜蜂。”
这个过渡段,转得极其自然。既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又起了收拢材料的作用,归到了开头点出的蜜蜂身上。
作者在动情之下,很自然地去到养蜂场,细致地观察了蜜蜂的生活习性,探索甜美生活的底蕴,引出了对蜜蜂精神的由衷赞颂,进入意境的中心构图。 作者借特有的典型环境——蜜蜂世界,类比现实生活,引人认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文中写道:“荔枝林深处隐隐露出一角白屋……叫“养蜂大厦”。正当十分春色,花开得正闹。
一走进“大厦”,只见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来飞去,那沸沸扬扬的情景,会使你想:“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 一个“闹”字,把大厦内外一派春光的景色写活了,我们似乎看到繁茂的荔枝花开得正鲜,无数蜜蜂儿正在花间飞来飞去,在大厦中进进出出,看到这沸沸扬扬的情景,作者风趣地说:“说不定蜜蜂也在赶着建设什么新生活呢。”
这派景色不正是沸腾的社会主义建设图景么。 它说的是蜜蜂,比的是人,说的是蜜蜂大厦比的是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生活。
这里的情与景,物与志完全交织在一起了。 最有诗意的是和老梁的一段对话,这段对话中好像有一股深情厚意,缓缓地流送着,让人沉思,又发人深省。
赞的是蜜蜂,却使人感到处处在赞颂勤劳的人民。 当作者观看到蜜蜂箱里的蜜蜂在“蠕蠕地爬着”“很听话”“一刻也不休息”时,很自然地问到:“象这样一窝蜂,一年能割多少蜜?”老梁说:“能割几十斤,蜜蜂这东西,最爱劳动。
广东天气好,花又多,蜜蜂一年四季都不闲着。酿的蜜多,自己吃的可有限……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还是继续劳动……”,“蜜蜂不闲”的劳动态度,“不争”的谦。
三、荔枝蜜原文
杨朔的散文《荔枝蜜》,读后很受启发。
是啊,蜜蜂,“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这东西就是又香又甜的蜂蜜,它是蜜蜂辛勤劳作的结晶,也是它奉献和“给予”的集中体现。
它给我们人类以深刻的启示。 蜜蜂是渺小的,在大自然中飞来飞去,从来不被人们重视,可它却有着自己的行动规律和奋斗目标。
它整日地忙碌着,辛勤地劳动着,哪里有花,它就出现在哪里,飞过去,又飞回来,默默地,一丝不苟地工作着,一直到死。这精神,这品格,这现象,在我们人类社会中也有充分的体现。
你看,清洁工,为了能让人们在优美环境中生活工作,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打扫街道,可他们毫无怨言,他们是在“给予”啊!设计师为了让人们使用图案新颖、美观大方的日用品,为了让人们能住上称心如意的房屋,他们不惜放弃假日,潜心钻研,他们是在“给予”啊!人民教师,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他们废寝忘食,呕心沥血,粉笔染白了头发,钢笔描粗了皱纹,他们也是在“给予”啊!这种忘我工作、默默“给予”、无私奉献的人,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太多了,举不胜举,他们都是我们的榜样,都具有蜜蜂一样的品质,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 谁说蜜蜂渺小?它的工作是可贵的,它的劳动是无价的,它的形象是美好的,它的品德是高尚的!谁说劳动者平凡?没有他们,便没有了世界,没有了生活;没有了他们,便没有了创造,没有了发展!建设四化,富强祖国,正需要这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默默“给予”的人们。 这就是小小蜜蜂“给予”的精神对我们的有益启示! 杨朔先生的散文《荔枝蜜》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篇散文。
蜜峰“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这种“奉献”“给予”的品格,曾引发出人们多少赞叹之情,小作者也以此作为切入点,阐发议论,抒发己见。启示,是“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之意,蜜蜂的“给予”精神,使我们领悟到什么呢?作者从蜜蜂形体的渺小,不被人们重视,“却有着自己的行动规律和奋斗目标”谈起,蜜蜂的行动规律就是:“哪里有花,就出现在哪里”,这自然使我们领悟到:哪里需要就出现在哪里的奉献者的无私的精神;蜜蜂的奋斗目标是“默默地,一丝不苟地工作,一直到死”,这又“启示”我们:多少平凡之人正像蜜蜂一样啊!这很自然地使人联想到清洁工、设计师、教师等等,他们不正是像蜜蜂一样,在平凡的岗位上,忘我工作,默默给予,无私奉献吗?此文采用的联想方式极为得当。
除此之外,其结构安排也较成熟:由蜜蜂酿蜜谈起——归纳蜜蜂的精神和品格——运用类比法,揭示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处——高度赞颂平凡人的伟大品格及精神。再有,文章以“它给我们人类以深刻的启示”开篇,以“这就是小小蜜蜂‘给予’的精神对我们的有益启示”作结,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四、杨朔写作特点
杨朔创造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于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他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如借蜜蜂的勤劳创造而无所求的特点,来寄情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尚情操。
杨朔散文在写人状物时诗意浓厚。他写人善于选取感情色彩丰富的片断刻画人物的神貌、内心;他的景物描写,在写出自然美的同时,也是创造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
杨朔散文的结构精巧,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之后,曲径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新天地,而且结尾多寓意,耐人寻味。
杨朔语言具有苦心锤炼后的魅力,象诗一般精确、凝炼、含意丰富又富音乐感,具有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