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读书
一、翻译王充读书
原文: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充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扶风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译文:王充字仲任,是会稽上虞人,他的祖先从魏国元城郡迁徙而来。王充小的时候就死了父亲,乡里的人都称赞他很孝顺。后来(王充)到了京城,在太学里学习,拜扶风人班彪为师。他喜欢广泛阅读却不死守拘泥他人的观点或语句。他家里贫困没有藏书,经常到洛阳的街市店铺游逛,阅读(别人)所卖的书,看一遍就能背诵记住,这样就通晓了各家各派的言论。
二、王充读书
1、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常游洛阳市肆(游:游玩);2、王充幼年丧父,家乡人称赞他孝顺。
后来到了京城,在学校学习,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喜欢广泛阅读但不死记硬背。
家里贫穷买不起书,就常常到京城洛阳的店铺游览,看卖的书,一遍就能背诵记忆。时间久了,就广泛通晓了诸子百家的著作。
王充少时,不喜欢押呢戏辱等无聊游戏。其他小孩喜欢掩雀捕蝉,戏钱爬树,王充从来不去参与,表现出孤介寡和,端庄严整的气质。
他八岁上小学 。乡学既成,王充乃负笈千里,游学于京都洛阳。
在洛阳,王充入太学,访名儒,阅百家,观大礼,大开了眼界,大增了学问,初步形成了他博大求实的学术风格。王充在洛阳除了从名师,交胜友外,还广沙博览,穷读群书,王充经子并重,博涉众流的特点,正是他成就其博学通才的原因之一。
三、【王充读书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乡里称孝(称:
1、解释错误的一项是:C常游洛阳市肆(游:游玩);2、王充幼年丧父,家乡人称赞他孝顺.后来到了京城,在学校学习,拜扶风班彪为师.王充喜欢广泛阅读但不死记硬背.家里贫穷买不起书,就常常到京城洛阳的店铺游览,看卖的书,一遍就能背诵记忆.时间久了,就广泛通晓了诸子百家的著作.王充少时,不喜欢押呢戏辱等无聊游戏.其他小孩喜欢掩雀捕蝉,戏钱爬树,王充从来不去参与,表现出孤介寡和,端庄严整的气质.他八岁上小学 .乡学既成,王充乃负笈千里,游学于京都洛阳.在洛阳,王充入太学,访名儒,阅百家,观大礼,大开了眼界,大增了学问,初步形成了他博大求实的学术风格.王充在洛阳除了从名师,交胜友外,还广沙博览,穷读群书,王充经子并重,博涉众流的特点,正是他成就其博学通才的原因之一.。
四、王充读书的王充介绍
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人(今属浙江),他的祖先从魏郡元城迁徙到会稽。王充年少时就成了孤儿,乡里人都称赞他孝顺。后来到京城,到太学(中央最高学府)里学习,拜扶风(地名)人班彪为师。《论衡》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无神论著作。
王充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他小时候不但聪明而且用功。6岁开始识字读书,8岁被送入本乡书塾。20岁时,王充到洛阳的太学里去求学,他还感到不满足,就用课余时间读各种书。日子久了,他把太学里收藏的书几乎都读遍了,又去街市的店铺里找书来读。王充读书十分认真,记忆力又强,一部新书,读过一遍就能把主要内容记下来。就这样,他的知识越来越多。
因为王充对朝廷的腐败看不惯,所以不做官,一生大都在家里写书。《论衡》就是他的有名的著作。
为了写《论衡》,他搜集的资料装满了几间屋子,房间的窗台上、书架上都放着写作的工具。他闭门谢客,拒绝应酬,用了几年的功夫才写成。这部著作的主要内容是宣传科学和无神论,对迷信进行了批驳。比如:当时有些人讲这么个故事,春秋时期有个楚惠王,有一天,他吃酸菜,发现酸菜里有一只水蛭。如果他挑出来这条水蛭,厨师就会因此被处死。他怜悯厨师,就不声不响连水蛭一起吞下去了。到了晚上,楚惠王大便时,不但把水蛭排泄了出来,而且原来肚子疼的病也痊愈了。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们说这是“善有善报”的证明。
而王充批驳了这种说法,他的解释是:因为人肚内的温度高,水蛭经受不住,热死了,所以被排泄出来。又因为楚惠王肚内有淤血,水蛭恰好吸血,在水蛭还没热死的时候,把他肚内的血都吸走了,所以楚惠王的病自然会好了。这是巧合,而不是“善有善报”。
还有一次,雷电击死了一个人。有些宣传迷信的人又说:这是他做了亏心事,天上的雷公把他打死了,这就是“恶有恶报”。王充在现场观察到死人的头发被烧焦了,身上也有被烧焦的臭味。他的解释是:打雷时有闪电,闪电是火,因此雷实际上是天火,被雷公打死的人是被天火烧死的。天上并没有雷公,也不是“恶有恶报”。
王充的解释虽然不完全符合今天的科学道理,可是在当时却是很了不起的。
在《论衡》中像这样破除迷信,宣传科学思想的内容是很多的。这部书可以说是公元一世纪时候的一盏闪烁着智慧之光的明灯,王充可以说是一位真正出色的思想家。